《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精选8篇)

daniel 0 2023-12-26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汇总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2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融为一体,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的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明确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

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2.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生活

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内容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中可采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发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一天中,早上和晚上的温度为什么比中午低?(目的:从气温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明确主要内容,强化课堂的目标性

环节三:进入主课

第一个问题: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讲解有关太阳

辐射的内容,如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部分、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短波辐射)

第二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一.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自主解答问题:.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并简单讲解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所经历的大气圈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以及三者的结构特征等内容)

(二.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并具体讲解三种作用所参与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以及特点并加以强调)

第三个问题:通过演示“太阳暖大地”和“大地暖大气”两个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进而通过动态图画演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三个阶段: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环节四:思考探究: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么明显?(目的:通过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知识解决思考探究问题。注意强调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环节五:课堂小结

1.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情感升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例如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弊端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如温室效应

由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后探究】

1.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3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

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

[学生回答]阴天!

[教师讲述]为什么是阴天?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比较凉快!

[教师讲述]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讲授新课(36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没有?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分层,大家看图,最底下的是哪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知道,对流层是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么对流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那大家回想一下,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比较凉快还是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呢?

[学生回答]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

[教师提问]那大家可以从这里推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板书]对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讲述]没错。这就是对流层的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流层的温度是上冷下热的,这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比较显著的。

[教师提问]那么平流层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不是也和对流层一样呢?[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平流层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回答]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板书]平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那么平流层以什么运动为主呢?

[学生回答]以平流运动为主。

[教师讲述]是的,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并且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所以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高层大气。我们知道,高层大气是最接近太空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的高空就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里宇航员进入太空都要穿宇航服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讲述]除了穿上太空服,宇航员还要带上氧气瓶,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太空的空气很稀薄。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也是比较稀薄的了。空气稀薄,说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回答]小。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空气密度小,气压就比较?[学生回答]低。

[板书]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教师讲述]是的。除此之外,高层大气也是电离层所在的地方,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观察了课本当中的图,有没有发现高层大气中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

[学生回答]极光。

[教师讲述]没错,那关于极光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极光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提问]好,大气层的三个分层我们都了解到了。那我们刚才说到,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哪个层呢?

[学生回答]对流层。

[承转]没错,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是位于对流层当中。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承转]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作用形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4页,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

[板书]吸收

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了啊?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的时候云层比较厚,反射作用就越强,温度就不会太高。[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我们举一个散射作用的例子。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4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

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想一想:

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C上,夜晚低达-183°C。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要低得多,夜晚则高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呢?【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第一单元知识: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补充知识:辐射相关知识

(1)凡是有温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辐射量越大。

(3)只有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上其他物体的辐射相对太阳来说都为长波辐射。(4)大气对辐射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辐射;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这与大气成分、波段、作用特点各不相同有关,具体如下所示:【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回答】【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5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能够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4.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三、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

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1)定义

(2)组成及作用2.水汽

3.杂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5)与人类的关系2.平流层(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5)与人类的关系

3.高层大气(1)高度(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3)与人类的关系『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2.8)台海使槎录,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成的?『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34.35页,说出1.两个来源2.两大升温过程『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两个来源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升温过程

①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②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小结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注意: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学生活动』学生指图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有垂直

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如图2.11所示。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图2.11a)。

②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2.11b)。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③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2.11c)。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1)海陆风(2)山谷风(3)城郊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②由高压指向低压③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2.风的形成(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垂直于等压线。

(2)北半球高空的风但是,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于高空的风受阻力很小,可以近似看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所以高空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之间,

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课堂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7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篇8

【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齐声朗读《白银日报》头版头条——《谁才是罪魁祸首》全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 下一篇:机关党支部换届领导讲话稿(精选3篇)
    上一篇:学生学习期末总结(精选5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