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案(精选3篇)
篇1
一、教学设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
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
(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
(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
“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
“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
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其实,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
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
(二)梳理关键句。
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
后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后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poetryofearthisneverdead、”“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
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
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
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
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
(三)解读意象。
(1)、解读“蝈蝈”意象。
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
“喜悦”(板书)
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为喜悦。
“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
“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
“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
“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
“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
(2)、解读“蛐蛐”意象。
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
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我们先认识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图片)。蛐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蟋蟀”。那题目能不能改成“蝈蝈与蟋蟀”?
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
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温暖”(板书)
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
“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动静结合)
“升高的暖气”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
(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
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
(四)诗歌拓展。
余音
至此,我们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诗人借助炎炎夏日蝈蝈的乐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扬了大自然地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老师的脑海中总存在几个疑问?
1、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课本里吗?
2、诗歌中写蝈蝈的内容明显多于蛐蛐的内容,这是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学结构?所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与蝈蝈”?
于是老师多次阅读、反复观察这首诗歌,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师先卖一个关子,请大家来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打出诗歌完整的体例,让学生发表看法。)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
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读后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范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篇2
蝈蝈和蛐蛐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
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
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
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
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
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活动反思:
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