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例(3篇)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
【摘要】创伤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疾病,随着交通发展,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类创伤比以往更为严重而复杂。创伤后,如得不到迅速、准确、有效的初步急救处理,将会增加伤残率并影响患者的生命,并给患者的后期治疗和功能恢复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创伤的急救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我院为乡镇卫生院,受医疗条件限制,很多病人需要及时转诊,现将对于此类患者急救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外伤急救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统计证实,全世界每年的创伤病人20%因创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现场救治而死亡,有统计表明,因交通事故致死者约2/3死于事故发生后25分钟内。此时,伤者往往不能得到急救处理,而使死亡率剧增。因此,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1判断病情
正确判断伤情严重程度,对掌握急救护理要点、采取正确措施和决定伤员的转运时机均有重要意义。迅速准确地估计伤情: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察看现场,让伤员迅速脱离致伤环境,并对伤情迅速作出评估。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口唇颜色、肢端温度等迅速作出评估,判断伤情的轻重缓急,遇两人以上的伤员,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处理。
2注意生命体征
迅速确定直接危害生命的症状和体征,检查伤者的生命体征,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复苏和抗休克治疗,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吸入。
3止血
对于有外伤出血者,应迅速止血,防止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止血方法有:(1)加压包扎法:是安全可靠的常用止血法。在创口放置足够的无菌敷料后,用三角巾或绑带均匀包扎,包扎后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2)指压法: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骨骼表面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此法只适用暂时止血,在指压法的同时,应尽快做到创口的加压包扎。(3)止血带止血法:常用的有充气止血带和橡皮止血带。前者一般成人上肢压力采用33.3~40kPa,下肢压力采用53.2~62.5kPa,无压力表时,以动脉刚好不出血为标准。使用止血带时,应记录使用开始时间,每隔一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5~10分钟,使肢体远端能间断得到供血,以防组织坏死。若放松后无活动性出血,则不须再用止血带,应考虑是否改用加压包扎。(4)结扎止血法:对较大血管出血,可将血管残断予以钳夹,然后包扎。但切忌伤及神经。
4包扎和固定
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出血和伤口污染。固定后可减轻疼痛和休克的发生,也可避免骨折断端再移动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并便于转运及护理。包扎和固定时应注意:(1)对穿出伤口的骨折端,未经清创处理前,不要还纳;(2)遇到断手断指等断肢情况,应将离断的肢体用无菌巾包好,放入完好的塑料袋内,周围放置冰块,断肢近端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应尽早送至医院;(3)伤肢固定物应足够长,原则上应超过上下各1个关节,适当抬高患肢,固定后肢体不宜随便移;(4)使用各种固定时,应保持松紧适中,固定带能上下移动1cm为宜。
5伤员的转运与途中护理
经过初步处理后,应迅速将伤员转院,转院前应重新检查包扎、固定是否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基本稳定,在确认伤者不会在转运中出现危险后方可进行。患者应平躺于担架上,采取良好的安全固定措施方可搬运,如搬动颈椎骨折的伤员应给予颈围外固定,颈部制动,防止在途中再次损伤导致瘫痪,对脊柱损伤者禁止由一人背、抱,应由三人协同动作保持脊柱的中立位,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吸入;观察并记录局部伤情变化。对精神紧张或疼痛较重的伤员,除安慰患者查看伤情外,应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
讨论
1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加强技术训练和严格的组织管理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必须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同时,要有较全面的急救护理知识和熟练的各种护理操作技能。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密切与医生配合,做好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
2加强危重病人的呼吸道管理是危重伤员院前急救的重点。窒息是伤后可能立即致命的威胁,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创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这对颅脑外伤、脑外伤病人尤为重要,因为这类病人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病人不能照顾周全时,可以帮助病人屈膝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这样即可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放松,又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
3合理的创面处理为院内的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伤员多系意外伤害,伤口被污染的机会较多,应对伤口进行必要的清洁处理,直接覆盖伤口的敷料必须经灭菌处理,尽可能执行无菌操作。
4重视心理护理:外伤患者大多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常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创伤患者中以青年男性居多,大多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关键之时,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也承受极大的创伤,迫切要求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在急救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态度、熟练精湛的技术,给病人以安全感,赢得病人的信任。
总之,需院前急救的外伤患者大多病情较重,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中,应做到快速反应,迅速而准确地对伤情进行评估,保证病人的基本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积极抗休克,妥善的创面处理与伤肢固定,以及安全转运,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秋莲,李东华,范玉英,等.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6):103-104.
[2]任伟.院前急救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5,26(5):82.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篇2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诊绿色通道;临床应用价值
重症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之一,在临床上有病情复杂、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危害大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是现今颅脑损伤的难点,也是当今的治疗重点[1]。近年来统计表明[2-3]时间是救治重症颅脑外伤的关键,只有快速给予积极准确的有效治疗才能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相关研究表明[4-5]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外伤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为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中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依据重型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共计98例,其中重型67例(68.38%),特重型31例(31.62%)。男53例(54.08%),女45例(45.92%);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7.4±17.3)岁。入院时GCS评分3-6分68例(69.39%),7-8分46例(30.61%)。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8例,高处坠落伤22例,工地砸伤14例,打击伤5例,酒醉摔伤5例,其他4例。经CT和MRI检查:颅骨骨折37例、脑震荡26例、脑干损伤12例、脑挫裂伤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其他损伤6例。硬膜外血肿41例,硬膜下血肿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内血肿9例,复合血肿7例,多发血肿5例。
根据患者不同救治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56例,对照组为常规通道救治42例。两组组间、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等非处理因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方案
1.2.1现场急救与转运
为确保时间,实施120电话24小时监护制度。一经接到急救电话,火速赶往现场。现场及时实施急救和转运患者,同时向院内联系做好接诊患者的准备工作。抢救用药品、器材及急救车准备到位,做到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固定专用,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院内急救治疗
所有重型颅脑外伤病例入院前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压、激素、止血药物。其中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应快速给予O2和静滴20%甘露醇150mL,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呕吐者予清理口腔中呕吐物并吸痰;昏迷及小便失禁者立即给予留置导尿,并保持尿管通畅;血压>200/100mmHg时,清醒者给予心痛定6毫克舌下含化,昏迷者则予速尿50毫克静注。入院后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在紧急处理同时反复做全身检查,如:B超、X线、生化、螺旋CT、诊断性穿刺等特殊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同时为重症患者入院后可能进行的手术提前做一些基础准备,必要时可请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直接来急诊科会诊,及早了解病情,初步制定手术方案,补充术前检查及准备,尽量缩短院内急救检查和转送入科的时间和距离。
1.3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从急诊室送达手术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得出两组患者急救、诊断及治疗情况。
根据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为减少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比较,以P
2结果
2.1急救与治疗时间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疗效比较
观察组56例患者中,在接诊后0.5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12例,死亡0例;在接诊后1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24例,死亡1例;在接诊后2h内得到救治者20例,死亡2例;总死亡3例,死亡率为5.36%。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预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急诊绿色通道的开启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特别是专科治疗的宝贵时间,疗效显著。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生存质量,由于其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和诊断率低的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都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便于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重症颅脑外伤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早期给予及时正确处理非常必要[2]。对于GCS评分为3—8的重型颅脑外伤或者是GCS评分为3—5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后极短时间内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迅速恢复受损的脑功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基础。由此可见院前急救对重症脑血管病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的时限性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其在急重症病例救治中所展现的优势。
临床观察表明[4-5],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救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缩短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过去缩短,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有机结合了急诊科、CT室、神经外科和手术室四大部门,为重危伤患者在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提供了一套快捷有效的急救服务,充分体现了安全、通畅、规范、高效之优点。总结我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的体会有:⑴制定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健全急救组织,完善急救通讯设备;⑵急救专业扎实的医护人员的参与是保证实施高水平救治的关键;⑶院内急救走绿色通道,以人为本,挽救生命,体现救死扶伤精神,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⑷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伴其他相关疾病,多科协作,做好诊断制度,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⑸颅脑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交通伤害,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加强颅脑创伤的预防、干预和救治工作,减少发病率。
参考文献
[1]LiaoKH,ChangCK,ChangHC,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inTaiwan[J].SurgicalNeurology72(2009)S2:66–S2:74.
[2]SimonsenLL,Sonne-HolmS,KrasheninnikoffM,etal.Symptomaticheterotopicossi?cationaftervery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in114patients:Incidenceandriskfactors[J].Injury,Int.J.CareInjured(2007)38,1146—1150.
[3]KrakauK,HanssonA,KarlssonT,etal.Nutritionaltreatmentof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duringthe?rstsixmonthsafterinjury[J].Nutrition23(2007)308–317.
[4]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9-1114-02
【关键词】安全;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学生
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与否,不仅是保障他们在校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基础,而且也必将影响到祖国今后的发展和强盛。然而,近些年来校园频发的伤害事件,不仅给当事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永久的伤痛和遗憾,也深深显露出大学生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体现了在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一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应急避险教育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1-3]。
当代大学生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大学具有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条件吗?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应该选择怎样的途径?应急避险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又该如何评价该项教育的成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必须思考的。该文通过在高校开设《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等作为改善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干预手段,并结合了解教育效果的考核分析,对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普及应急避险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中随机抽取25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同时从海南师范大学中随机抽取60名通过学校选课网自愿选报《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的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设计的20道急救试题,急救知识题涉及溺水、火灾、动物咬伤、烧烫伤、气道梗阻、扭伤等现场处理,急救技能题则围绕考核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的核心要领,分别在课程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考核。随机发放问卷2500份。问卷内容包含急救意识、急救知识的来源、急救能力、急救知识的需求等。回收问卷2015份,回收率为80.6%;有效问卷1795份,有效回收率为89.1%。
1.2.2实验干预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等对选修《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学生实施教育干预,并对随机抽取的60名实验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干预前后效果的观察与分析。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学生教育干预前成绩平均分为41.58分,教育干预后平均分为81.00分,教育干预前、后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2,P
3讨论与建议
3.1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
3.1.1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根据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约70万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1%,死亡发生率位居第4[4]。在这类死亡人群中青少年又占有较大比例,实属高危群体。意外伤害巳成为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国应急避险教育非常薄弱,公众的急救观念滞后,伤害现场往往“坐以待医”或“胡乱作为”,失去了现场救护的最佳时间。调查发现,伤害死亡者中大约有一半死于事发现场,主要是由于现场救治、搬运不当,后送延迟等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约1/3是可以避免死亡的[5]。依据伤害的三级预防原则,在伤害前采取措施使伤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以及在伤害发生后的及时自救互救,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伤害的死亡率和致残率[6]。
公众急救能力的普及程度实际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发达程度。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积极推行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美国的西雅图每3人中就有1名急救员,新加坡每5人当中就有l名急救员,而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应急避险的教育实践,不但可在校期间减少自身伤害的发生,而且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向公众传播急救知识,有利于提高我国公众的急救水平和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3.1.2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现状相对当今社会意外伤害事件频发的现实,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更令人堪忧。本次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曾经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亲友交谈等多种途径获得过急救知识,但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零散的知识、模糊的记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伤害现场的救护知识与能力偏低。如问及伤害事件发生后,对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会采取什么措施:7.8%只会等待;有23.2%会观察病情,但束手无策;有70%声称会采取简单的现场救护措施。但当进一步问及对一个肢体大出血的病人如何进行止血,有58.6%回答不知道,有64.9%不知道如何对骨折的病人固定,84.7%不知道胸外按压的正确定位。而对脚踝扭伤这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即刻处理,50.1%的学生认为应按摩或热敷伤处以便好的快些。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真正具备伤害现场的自救互救能力,而在过往的教育中,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应急避险教育,应该是造成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偏低现状的主要原因,而今高校教育应该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去改善此种现状。
3.1.3大学生自身迫切需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比较儿童、少年和老年人,他们在体能、精力上占有优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都希望能够自救,并能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而这些只有运用正确的逃生救护办法才不会留下遗憾。本次调查证实,虽然大学生急救能力较差,但对学校应急避险教育的需求和兴趣都非常高,渴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如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学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非常必要和必要学习的高达84.5%,觉得没什么用处的只有5.1%;对参加学校应急避险教育表示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占81.3%,没兴趣的仅占2.1%。
3.1.4相关政策依据应急避险教育是减灾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09年国务院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提到要“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7]。其实,我国教育部及卫生部早在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9];在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要求学校“有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强调“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10]。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只能反映相关政策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贯彻,如今高校强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应当高度重视应急避险教育,并使该项工作步入正轨。
3.2高校开展应急避险课程的可行性
3.2.1课程的对象特点课程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富有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和求知欲强,又往往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参与者,一旦他们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能力,就能成为现场自救互救的主要实施者。本次调查发现他们对学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83.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仅6.3%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
3.2.2课程的设计虽然不少学校并不忽视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比如利用专题讲座或选择特殊日子张贴挂图、发放资料进行宣传等,可是采取这些教育形式仅凭说服、告诫等手段提醒大学生规避危险,却缺乏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实际演练。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大学生只能尽量回避潜在的危险,而对于无可回避的伤害局面并不能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伤害和降低伤情,同时,反复而单一的宣传容易使大学生熟视无睹,并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应急避险教育也就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2.2.1明确课程性质目前,在高校采用选修课形式开展应急避险教育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因为高校具备整体教育优势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只要有合格师资、一定的教学实施条件及学生需求,即可以开设为公共选修课程。而对毕业后有可能从事教育、接触高危险工作或管理高危工作的专业,比如中小学教育、体育、警察、交通等相关专业应设置为公共必修课。
3.2.2.2制定课程目的和任务应急避险课程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现场急救意识,牢固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以及最关键的初级急救技能,从而增强在遭遇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伤害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3.2.2.3精选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应精简,并把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现场救护概念、黄金救命时间、心跳骤停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术和创伤救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技能,以及涉及地震、雷雨、火灾等事故现场的逃生与救护和生活中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本调查发现,学生对不同伤害关注程度有所不同,也侧面体现了不同伤害的发生概率高低,其中运动损伤、交通事故、昏倒、烧烫伤、动物咬伤等较为多见。因此,各学校并可根据学生普遍需求及地域不同,对相应内容进行侧重或补充。
应急避险教育属于一门讲究实践操作性的课程,除了理论讲授以外,更多的应该进行实际操练,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学时分配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最好在1∶3,并通过一些综合模拟演练,发现细节问题、强化所学、提高学习兴趣,或者与医院急救单位联系见习体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好出台有关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强制性规定,并将其纳入到高校评估体系,同时对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的应急避险教育应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课程设置,明确适宜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办法,培养稳定的师资队伍,提供足够的教学设备,才有利于应急避险教育合理、有效、长期的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应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安排。在课程学习后,可以利用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形式进行补充,尤其应重视每学期不定期安排急救技能的复训、逃生与救护演练等,提高大学生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救护的自信心;国家也应尽快出台相关立法,为伤害现场的施救者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明确规定救护者只要出于善意、得当的救治就可免除因救治行为给病方带来的各种伤害责任,以消除国民在学习和施救时的顾虑,来挽救更多的生命。
4参考文献
[1]姚建军,黄武,龚卫华,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81-182.
[2]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76-677.
[3]姚金兰.某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伤害的救护培训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2.
[4]王声,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5]张军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08.
[6]李志义,郭祖鹏.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81-183.
[7]国务院.《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EB/OL][2009-03-05].省略/zwgk/2009-05/11/content_1310227.htm.
[8]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2009-03-05].moe.省略/jyfg/wsgz.htm.
[9]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EB/OL][2009-03-05].moe.省略/wenxian/04.htm.
-
环境规划概念范例(3篇)
环境规划概念范文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大基本形式,概念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
-
精雕雕刻教程范例(3篇)
精雕雕刻教程范文篇1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
-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例(3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
纳米雕刻技术范例(3篇)
纳米雕刻技术范文弗拉季米尔是俄罗斯玻璃雕刻制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熟知玻璃性质;叶莲娜毕业于穆欣娜列宁格勒艺术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院,同时受过К.М.Митрофан..
-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前言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
-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例(3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范文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中图分类号:R978.1;R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70-03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种常见的..
-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例(3篇)
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范文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活动的一种就业能力教育,突出特征是从事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按照目前学者对VR/AR技术呈现的普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