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字(精选8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1
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真正让我觉得敬畏可看的是——虽然是当地有关部门协助拍摄的,但是内容却以严谨而写实的态度来追溯这里发生的故事。
对于这片土地的地理景观,纪录片只是用一句简单而又精准的话一笔带过: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观!(纪录片原本可以浓墨重彩地对比吹一番牛逼,然后宣传说:这里旅游资源好牛逼,你们快来……)
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后,河西走廊渐渐完成华夏文明历史使命。所以我一直认为河西走廊是属于历史的地方,而纪录片也主要讲述这段狭长地域波澜卓阔的曾经发生的故事(纪录片以编年体形式,动用演员演绎出这里发生的“故事”)。
纪录片最具亮点的另一个地方,绝对是雅尼创作的《河西走廊之梦》这首音乐。我对雅尼的实力深信不疑,但是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惊艳到了,纪录片主题曲几乎和河西走廊呈天作之合。
河西走廊的历史和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产,更在于它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和磨难。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伟大。希望本文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内容对你有所启示。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2
对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河西走廊作为中原王朝对外扩张的一个窗口,见证了华夏文明与西域各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我花了一周时间看完这部记录片,且不说叙事手法和BGM,就单单是用时间把人物的一生简单勾勒一下就会产生一种超脱时间的悲壮,就足以让人对历史产生足够多的敬畏。
该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记述和再现的方法与纪录片《敦煌》相似,但制作水平却又高于《敦煌》。雅尼为其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和配乐与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气又变幻多端,音乐展开后那种宽阔的气势,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颤流泪。河西走廊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这里既有张骞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行万国集会,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这里,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政治、经贸、文化地位。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最后一集有一段整个路程的回顾,让人满心感慨。各个时期的人们在河西走廊上驻足,与它同生共息。这一段词也载满了我的所有丝路情: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3
二刷了丝绸之路系列的《河西走廊》纪录片,近10个小时的纪录片,两天刷完,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怀着这样一种历史自豪感,提笔写下这篇观后感。
随着片头著名音乐大师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逐渐摊开这幅两千余年的历史画卷。苍劲浑厚的解说,才华横溢的文案,每一帧都能用于壁纸的画面,堪比大荧幕的视觉感受,刺激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官。
它不但有令人震撼的画面,雄厚的历史底蕴赋予的厚重与苍凉,更是一次又一次撞击我们的心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让我们这些后世的华夏子孙叹为观止的同时又无比自豪和敬畏!
从受命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万里跋涉历经十余年艰辛出使西域,从而被太史公司马迁誉为“凿空”之举的张骞伊始,与中原地貌天壤之别的河西大地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从天纵奇才,如彗星划破夜空的青年大将霍去病,在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手中征服这广袤的河西大地,便成为大汉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节看的最让人血脉喷张;
从文韬武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外交家长罗侯常惠和解忧公主,一次又一次化解河西走廊与西域各国的各种政治军事危机,促进商贸繁荣,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英雄气节;
从魏晋南北朝中原乱世,儒家学说在河西走廊上栖息繁衍并最终反哺中原,促进隋唐文化的繁荣兴盛。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百余年的足迹,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古代历史伟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毅和执着,让我们汗颜;
从佛教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并在中国独成一脉,得到弘扬和传承。本人虽然对佛学文化没什么兴趣,但依旧敬佩“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提出者这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他创造的“烦恼、爱河”等词也在丰富着中华文化,被我们广泛表达使用,使中华文化更加绚丽多姿;
从被后世不少人误解为昏君的隋炀大帝杨广进一步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御驾亲征肃清吐谷浑等河西走廊的战乱,并在张掖举行了万国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并得到空前的繁荣,让我们多层次全方位地去了解这位雄才大略但又过于激进的帝王。
这一节是最让我唏嘘的,作为一位不称职的历史爱好者,虽然我从不曾认为隋炀帝是个昏君,但也只知道他在经济上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政治上首创了“科举制”这一极富前瞻性并影响至今的选拔人才制度,又因军事上三征高句丽,耗尽民财,将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历史使命在自己十几年执政生涯里去实现,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王朝颠覆,成为亡国之君,毁誉参半。却不知道他是第一个亲自到达过河西走廊的帝王,这是汉武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正如纪录片所言,不管后世如何评价,河西走廊上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在河西走廊功勋卓著的帝王;
从大唐盛世,一批批从都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们将中原的文化带至这里,大梦敦煌,千年莫高。自汉唐以降,在这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巅峰,成为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这曾经祁连山下苍茫荒凉但历经两千余年历史沉淀的河西大地,带着缅怀故人的崇敬之情去看一看,去感受当年的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要将这昔日辉煌再次重现吗?
然而,自唐末以后,这片土地渐渐开始沉寂,让观者看到这里不免内心揪的很紧,虽然五代及宋朝以后,出现了一个超级王朝,版图之大,亘古未有。然而这个马背上的王朝,善于攻伐,却不善于治理,河西走廊也曾昙花一现,但又迅速再次沉寂下去。
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片土地再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随着西北防线的收缩,明帝国后期及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里已经变得风雨飘摇。转眼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士来到这里,他们震撼的同时,不断地窥探这里的巨大宝藏,中华大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满目疮痍。让我们看的痛心而不能自已。
直至新中国的成立,这古老的河西走廊再次被唤醒,一批又一批的近现代有识之士来到这里,在风沙大漠,千里戈壁的恶劣环境下,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牺牲。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断回馈着新中国的中原及东部地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蓬勃发展。
看到这里,方才好不容易从明清时期那种忧郁和凄凉中走出来,获得一丝丝的欣慰。然而看完整部纪录片,最怀念的还是大汉王朝及隋唐时期,那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自豪和敬畏,虽然尾篇,工业在这里发展,这只是新时代的样貌,是全球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却还不足以媲美当年丝绸之路的地位。
梦回大唐,曾经的长安是世界最大之城,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与西方各国最为重要的商贸经济文化交通枢纽,彼时无数西方世界都不远万里来到这个东方大国,无论是贸易还是朝拜,万国来朝成了当时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走丝绸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这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还不在于此,相信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弹幕大军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说为什么讲了汉、隋、唐、元、明、清、新中国,就连曾经历史上非常黑暗的长达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都写了,却独没有写大宋王朝。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宋王朝虽然经济、文化实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在版图上却是中华儿女的隐痛,从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到偏安一隅的南宋亡国,三百余年间,就几乎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也是我要说的我最大的感受。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中国历史的少年到今天在百度上写文章并获得历史爱好者认证的青年,受各种民间故事、小说以及电视剧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崇敬那些乱世英雄。
无论是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还是大秦帝国以后那些分分合合。楚汉之争的西楚霸王项羽、范增、刘邦、萧何、韩信、张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彼此征伐不断,也造就了及各种流芳百世的高人谋士及沙场悍将;南北乱世时期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出将入相,还有那隋唐英雄演义、五代十国的山河破碎……如此种种,都造就了各种英雄事迹,然而,不难发现,这部纪录片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我要说的,只有大一统的王朝,才有这个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河西走廊在内的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彼时乱世虽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事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使国家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种种内耗导致文明中断,虽然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能够明白,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他是历史进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当下和平时代,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强大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假如我们活在乱世,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又多活了一天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有计划有目标的为自己的人生而规划,活一日就赚到一日的世界,我们每个人试想一下,是不是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绝望。
虽然从历史规律来看,未来不可避免依旧会有战争,会出现世界范围下的乱世,但眼下活在盛世,我们便应该感激,应该珍惜,我也是几年前第一次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从喜欢乱世英雄改变为太平盛世,今日二刷此剧,这种感觉变得更加深刻。我这样对自己说,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这种转变是一种成熟的转变。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纪录片与其叫《河西走廊》,还不如说是借河西走廊这片历史文明跌宕起伏的大地来阐述中华民族这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的历史进程,写的是中国梦。时而繁华,时而荒凉,但在今天,大有可为的复兴梦!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4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5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
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6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7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五十二万万千多分钟,可我觉得没有一分钟属于我自己。
这是我看完了河西走廊纪录片最大的感触了。
古时候的世界,没有那么快,交通工具只有马,情报系统只有靠人一点一点收集,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所以古人能够把一件事做好做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的生活很简单,心里只有国家两个字,不论身在何方,永远想的是如何报效祖国,当看到张骞在长安城外顿足叩首的时候,我也感觉鼻子有些酸酸的。那种执着和简单,在我们现代人的严重可能被描述为“无趣和单调,不会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但是每次我们花重金去买了一项服务或者商品时,真正的内心是空虚的。
企业们想方设法的让给我们去消费,甚至把我们未来的预期消费都支付给他们,好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奴隶,为了自己享受过的而不断奋斗,还债,填坑却没有了自己的原本应有的自由。
这种日子我不要,张骞先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沉重而艰难的,所以他会更加珍惜自己到过的地方,看过的异域风情,他的这些见闻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因此才更加有意义,回忆起来更有味道。
我也是一个奉父母之命外出求学的游子,是不是也会看一些自己家乡的新闻,听说清明节我们的龙门石窟人山人海,游客们只能跟着大部队的脚步快速前进,他们没办法随着自己的兴趣观看卢舍那大佛,这种旅游只是形式上的离开了繁忙的工作,进入到了另一个繁忙的旅游竞赛之中,根本没有办法欣赏到历史文物真正的美:那些文革期间被砸碎的佛像留给我们的伤痛和反思,体会没有梯子吊车的古时候的人面对卢舍那大佛时的那种宏伟自豪的心境,欣赏微风轻拂伊河畔和芦苇荡里是不是钻出的野鸭子……
日子太快了,旅游产业希望游客可以一天到更多的地方,产生更多的消费,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绑架和消磨时光,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专心欣赏,什么美都感受不到,有的只是和其他游客发生争执,产生更多焦虑。
我还是希望日子可以变得慢一些,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样才是生活,而现在我们是处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状态。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那种感觉多好啊。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篇8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