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范文范本,语文课程综合性案例(整理4篇 )
关于课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范文范本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好。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
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自已找近义词,——探访。友,当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
我们首先拜访了(),然后走进(),访问了()()和();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打招呼。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或板书):()落花——()落叶——()石头——()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
(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
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比作(),突出了老桥()、()的精神。
五、总结学法: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大意。
精读段落,体会词句。
六、作业:感情朗读一二三段,尝试背诵;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清爽幽径拜访德高望重凝望明灭
2.第一课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这节我们就继续运用第二种学习方法去学习。
二、自读四、五自然段。
1.说说哪个句子让你最喜欢?为什么?
体会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和联想几种修辞手法;有感情朗读与背诵。
2.让我们与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读四、五自然段。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听到了我亲切的问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会怎样回应我的问候呢?(指名说)
4.同位相互问答,清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三、(过渡)云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好风景,“我”当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赏好风景。除了“欣赏”,我还寻获了“趣味”。
引读: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2.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
3.口头填空:忽然,雷阵雨来了,像(),又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谁能说这不是天地()?
4.理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
5.小结这部分内容:
(1)作者愿意离开这些朋友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2)这部分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你能背诵哪些优美的句子?
(3)课文结尾怎样与开关呼应?
四、总结全文:
1.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其实写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风景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好记忆。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见其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当然也热爱生活。
2.作品“语言优美,情意深长,联想丰富,意境动人”,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辞特色。
3.能仿照“一字诗”,写一首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例1:一桥一树一溪流,一花一叶一石头。一访一望一阵笑,一风一雨一挥手。
例2:一桥一树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叶一场雨,一轮明月一酒壶。
例3:一山一水一古桥,一石一树一鸣鸟。一吟一诵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五、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
()的山泉()的溪流()的瀑布
()的悬崖()的白云()的峡谷
()的云雀()的纹理()的气势
()的额头()的身影()的身躯
3.造句: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4.摘抄优美的句子。
关于课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范文范本篇2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身患残疾,内心忧郁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掌声的激励下英子改变了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正确的看待自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领会内涵。联系生活,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及心理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掌声”
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个节目(师演唱一首歌曲),表演完毕,学生为老师鼓掌。
2.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给老师鼓掌呢?
生答:这是对老师的欢迎、鼓励、支持和赞扬
3.有了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老师上课就更有精神和自信了。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掌声》这一课。(出示课题:掌声)
4.齐读课题。要读的有精神!
(设计意图:这样的谈话导入,拉近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并且将掌声所代表的意义传达给了学生,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平台。)
二、聚焦“掌声”,领会内涵
过渡: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熟读精思”,想读出作者文字背后的意思,需要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地去读、去想。下面打开书,让我们再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会吧!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掌声在那次故事会中响起了几次?(两次)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
交流反馈:
1、指名学生回答,师相机出示“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指名一生读。
(1)理解“骤然间”和“热烈、持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2)生针对这段话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小组交流
筛选:这骤然间响起的热烈、持久的掌声引起了小英怎样的反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为什么会流泪?(小英实在是没想到同学们会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欢迎她演讲,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2、师:演讲前小英的表现如何呢?生再次细读课文二、三两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小英的句子,并说说小英原来是怎么想的?
(1)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她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生:她害怕同学和老师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生:那疾病是她挥之不去的乌云,是她心头久久不能逝去的痛啊!
生:因为自卑,在那一刻,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师:说的太好了。投以热烈的掌声。
b、齐读这段话。
(2)出示“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一生问:小英在“犹豫”什么呢?另一生答:上去还是不上去,拿不定主意。师随即问:哪个词最能看出她的犹豫?生齐答:慢吞吞。
b、师引导:小英是极不情愿上去的,可她不能不去,无奈之下,小英只好慢吞吞的站了起来,她紧张的几乎全身都在发抖,害怕的眼圈都红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当做是小英,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c、通过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小英?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痛苦的、无助的、无奈的、胆怯的、忧郁的、自卑的等。
教师相机板书:忧郁自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设身处地与课文角色同悲共喜。并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并将学生带入了小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精神、思想得到了滋养,情感得到了熏陶)
3、师:自卑、胆怯的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引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4、师:那掌声令小英感到惊奇,那掌声热烈而持久,那掌声让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给她掌声吗?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那么,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这掌声给予了小英什么?(生答:期望、同情、关心、安慰、鼓励和支持)
5、在小英演讲结束时,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的?(生回答,师相机出示:“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理解“经久不息”。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英,最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3)当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小英激动万分,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她是怎么做的呢?齐读:“小英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6、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此时此刻,这掌声里又给予了什么呢?(指名回答:信任、尊重、赞许、敬佩、喝彩、关爱……)。
7、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包含了太多,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希望能够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8、推荐一名学生读。配乐齐读。
三、前后对照,感受“变化”
1、这两次“掌声”使小英发生了哪些变化?(改变了小英对生活的态度,由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开朗自信
2、掌声对小英太重要了,给了小英尊重、赞美,所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引读第六自然段。
四、剖析“掌声”,升华情感
1、师:因为掌声,英子的心和同学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因为掌声,英子学会了微笑着面对生活,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残疾小姑娘英子的关爱,正是这充满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那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掌声”呢?
2、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指名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来看待“掌声”呢?(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鼓励、赞扬、尊重,更是一种关爱。)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事例,联系自己类似的情感经历,进一步的感悟掌声的含义。使学生的精神、思想得到了滋养,情感得到了熏陶。)
3、课件出示诗歌《掌声》,师生同颂。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醒人们坚强的意志!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花香能够使人振奋起来!
掌声是一轮清晨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金色的阳光!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启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把害羞和胆怯给淹没!
掌声是夜空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给照亮!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阅读,提升对掌声的理解。)
4、在此,我们真诚地祝福小英快乐永远!假如你身边也有像英子这样身处困境的同学,你将会怎样对待他(她)呢?(学生自由畅谈)假如没有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又怎么办呢?(坚强的生活,正确的认识自己。)
小结:是啊,掌声是宽容的胸襟;掌声是充满爱的歌谣;就让我们把爱融入掌声中,献给那些需要掌声,需要爱的人们吧!
五、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爱”的小故事读读。
关于课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范文范本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看: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0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要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呢?——问题,不停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
猝然()坍圮()恪守()隽秀()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意蕴:宿命: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
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13、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作业
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1、[拓展]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
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四、拓展
(一)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章见《考之韵》),进一步解读母亲。
(二)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怎样的活?
(三)听歌曲(满文军《懂你》)进一步体会母爱。
五、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
一、写“我”与地地坛坦荡、新鲜、顽强
坛非同寻常的关系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二、写“我”对母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亲的追忆和眷念“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关于课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范文范本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