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英文书名是《THEUNBEARABLELIGHTOFBEING》,是探讨的存在的问题,即更贴切的翻译应该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米兰昆德拉开篇便在探讨关于存在的问题,“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这指明了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人类经历的苦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时时时刻刻把自己钉在耶稣的受难十字架上,时时刻刻都忍受这重复的痛苦。当然,我们也不能忘却那段记忆,因为一旦忘记了苦难,就会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变轻了的人生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1.责任的沉重与快乐的轻浮
对于存在中的轻与重的问题,很多答案都是模棱两可。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托马斯是60年代布拉格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人生的信条是“Einmalistkeinmal”(德国谚语,即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因此,智商极高的他是个享乐主义者,他的爱情是轻浮而又欢乐的。他有过两段婚姻以及数不清的情妇,他既能与一些女人私通,同时又与其他许多娘们儿继续保持短时期交往。托马斯是如此追求生命的享乐,欢愉,他认为肩负婚姻责任的生活如同蜗牛肩负着自己的房子,压抑而且沉重。托马斯对于他的情妇,有着不成文的“性友谊”,意味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因此单身的托马斯的生活如同云彩一般自由自在地漂浮在布拉格的天空的。
可是特丽莎的出现,让托马斯产生了怜惜之情,鼓起了保护这个女人的勇气。在他看来,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想到怎么能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于是刚流连于布拉格大街小巷中石榴裙里的托马斯,好不容易才从第一段婚姻中走出来的托马斯,选择了保护爱慕他的特丽莎,,再一次戴上了婚姻的枷锁。
婚姻意味着忠诚,意味着身体和心灵都忠于伴侣。然而,托马斯婚后与那些情妇们的性友谊仍未断裂。特丽莎对于托马斯婚后的出轨行为是嫉妒的,在她的眼中把那些情妇们看作是会挠人,招人厌的猫,也是带着手枪把她射死在游泳池里面的裸女,以及她与那些情妇们死后一起下葬,这些反复的噩梦让特丽莎就感到害怕。而托马斯也陷入了困境,“在情人们眼中,他对特丽莎的爱使他蒙受恶名,而在特丽莎眼中,他与那些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使他蒙受耻辱”。
2灵魂的沉重与肉体的轻浮
与巴门尼德相反,对于存在中轻与重的问题,贝多芬认为: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转换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
特丽莎的母亲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并且因为孩子而失去了青春与美丽,因此她无休止地给特丽莎灌输着“母亲是生活的最高价值,而当母亲也是最大的牺牲”的理念。从小特丽莎就生活在母亲营造出来的肉体集中营的生活里,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特丽莎对于这种生活有着一种恐惧,在这里,青春和美丽一文不值,人都不过是一堆肉体。在特丽莎眼中,母亲没有灵魂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是轻浮的,以致她不得不时刻想要逃离这种生活。
还在酒馆里当服务员的特丽莎,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遇到了来自上流社会的托马斯,他声音和善,热爱读书。于是,她那悲伤、怯懦而又自我封闭的灵魂,在托马斯面前全部展露开来,她最终死死地抓住了托马斯,她眼中的终身伴侣。她认为托马斯是如此的有魅力,有着自己的灵魂,他的灵魂是有价值的,是沉重的,以致她竟能原谅托马斯的出轨,甚至与他的情妇,画家萨宾娜成了好友。
“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因此,拥有着灵魂的爱情才是沉重的,有价值的,是值得度过的;没有灵魂的爱情,不过是一个肉体集中营,仅仅只是将生活重复着。
3.气节之重与屈服之轻
古希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提出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大意是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己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时,脚下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苏联入侵捷克后,国内局势一片混乱,托马斯带着特丽莎逃到了瑞士苏黎世。可是特丽莎因为家庭原因又抛下当托马斯回到了水深火热的布拉格,而托马斯此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自己的妻子了,于是也悄然回国。他们那种不媚俗的精神使他们饱受折磨。在苏联入侵时期,已经身为摄影师的特丽莎,不顾生命威胁,拍摄了许多苏联军队的相片,第一时间发给了外国记者,让全世界都知晓了这场镇压。回国后,她被秘密警察威胁,引诱去枪决,甚至下圈套诽谤其卖淫。她最终疲乏不堪,仍在恍惚沉思,害怕如被脚下的短命之城的河流给冲走。她想应该离开布拉格,离开这些把乌鸦活活埋在地里的孩子,离开这些警察特务,离开这些用伞武装起来的妇女。
然而,托马斯是强壮的,是有着硬骨头的外科医生。当主治医生已接近退休年龄,很快会让托马斯接手。作为接替条件,当局让托马斯收回以前反对当局的社评。他知道他的声明会造成报社编辑的杀身之祸,也会造成祖国的混乱,但人们都相信他为了事业会从命,可是托马斯拒绝在已经被人拟好的文档上签字。紧接着他就离开了中心医院,去了乡下的小诊所,然后又被迫去当一名清洁工,最后在集体农场当司机。医生这一职业是他一生中耗费了巨大精力的东西,他现在怎么能如此迅速、坚决而且轻松地给予抛弃呢?但是他知道他“非如此不可”,当生活从严肃神圣的外科医生,变味了琐碎的体力劳动者,但他怀着艰难或沉重(derschwergefassteEntschluss)的决心,将消极变为了积极,甚至找到了从未有过的乐融融的开心。
很多年以后,年老的特丽莎问托马斯是否后悔。托马斯坦率而不容置疑的告诉她,“追求事业是愚蠢的,特丽莎,我没有事业。任何人也没有。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托马斯早已云淡风轻,他从来都是如此的无悔于自己的决定,一直都是做着时代最理性的思考者。
4.独立之重与媚俗之轻
quot;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但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什么?上帝?人类?斗争?爱情?男人?女人?由于意见不一,也有各种不同的媚俗:天主教的,新教的,犹太教的,共产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民主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欧洲的,美国的,民族的,国际的。”
画家萨宾娜并不讨厌当局管辖下的丑陋(把荒废的城堡变成牛栏),却厌恶当局企图戴上美的假面具——换句话来说,就是当局的媚俗作态。她也厌恶那种大规模的依然有热情或依然尽力装出热情的大游行,大家都极尽全力的表示出对当局,甚至对生命的认同。这是共产主义的媚俗。有趣的是,她来到美国后,也对于她参议院朋友展示的资本主义的幸福表示深深的反感,因为资本主义的幸福也是带有媚俗的情感的。这也当她在德国时发现当地的政治组织给她开办画展的目的竟是为了张扬共产主义对艺术的压迫。她对此感到惊讶,因为这种预设的带有目的性的东西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媚俗。萨宾娜独立的思维判断到,她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媚俗就是美学中的敌人。从此她开始隐瞒身份,唯一的目的,就是不顾一切地试图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她一生的敌人就是媚俗。
大学教授弗兰茨也自认为不是媚俗的信徒。弗兰茨一直想要一种政治中经常宣传的一种伟大进军,他认为这是他精神上的爱情。其实他这种幻想就是把各个时代内各种倾向的激进派纠合在一起的政治媚俗。伟大的进军是通向博爱、平等、正义、幸福的光辉进军,尽管障碍重重,仍然一往无前。进军既然是伟大的进军,障碍当然在所难免。有一天,他机缘巧合参加了法国组织的去柬埔寨进行“伟大的进军”。去了柬埔寨,他发现自己不是主角,甚至一切都带有政治献媚的色彩。其实他来这里只是因为是个梦想家,就为了找到在远方萨宾娜关切的目光。最终却单纯的他悲惨地丧命于异乡的暴徒的拳下。
每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从不站队的人群,他们思维独立,不媚俗,是集体歌功颂德场合中的沉默者,是面对强权的钉子户,即使在让他们生活在琐碎中,也找到严肃积极的意义。他们代表的是少部分的独立思考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种梦想者的美学追求,一种用压迫,威逼利诱也无法动摇的“非如此不可”独立信念。
在外人看来他们活的无比痛苦,犹如背负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但只有他们知道,“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正如画家萨宾娜所崇拜托马斯表述的那样,“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真理的人,或许是当局统治者眼中的魔鬼,却是有良知的人的上帝。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带有这隐喻式的哲学思考,包括性爱与爱情的区别与选择,个人命运与政治表达的选择,信仰与生命的选择等,它是一本能教会人承担责任,引导人们向善的哲学式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人生应一边赶路,一边观花。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学会有选择性的得失,学会如何把握自己、释放自己。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轻”与“重”的取舍,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用强大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感悟生命过程中的真谛,追求人生的幸福。
以上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著名的国外小说,当初只是无意间听见名字感觉好奇而去看的,但是所带来的读后感令我深深感悟。第一遍似乎没有看懂,直到有一天深受打击时,无意间翻见,再看一篇时,打破了我的困惑。
或许因为年龄的不同,所接触事物不同,每个人书都有自己的角度,然而我却是喜爱在书中找到我困惑的事物。初看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描述他上司与他的关系时,并不是常态的角度描写。当看完整本书时想想读后感,回味一遍发生其实所指的轻是,当你承受精神重量时,你渴望得到救赎,渴望得到解脱。可是,当你得到救赎时,你会发现你无法承受这片刻的轻,你需要找回你的重量,找回证实你的重量。
爱情与生活相同,当你面临巨大压力重量时,是证明你的存在,为你的人生找到轨道行驶。或许失去了重量,得到轻时,其实已经是你虚浮着时刻。轻可以接受,托马斯在摆脱特蕾莎头两天的确感觉到轻,然而两天过去,他开始慌张了,开始寻找他的重,因为他无法接受这个轻。
面对困难难题时,我们常常想到放弃。可是当放弃之后,的确得到短暂性的自由。然而之后的人生则因为这个轻,付之更多的重。重量的承受使得你开始挣扎摆脱,然而你肯定轻会是你想要的吗?托马斯最后找到特蕾莎继续他的重,直到最后他们来到小镇,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时候这个重已经慢慢的渗入他的灵魂处。轻,只有活在虚幻的世界才需要。重,弥补心灵的空虚,找到灵魂的出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4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以为这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探讨书,讲述着永恒轮回的秘密。然而当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男女之爱的书。其实知道后来才发现,这本昆德拉的杰作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迷宫。你也许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入口,因为摆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该从哪进去;而你一旦进入这个迷宫,里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于使你绝不甘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路走出迷宫;当你一转头,你就迷失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这是一句贯穿于全文的话。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问题需要做决定:决定是否要背着妻子和自己已经爱上的女子在一起;决定是否应该告诉妻子;决定是否写自我批评的声明或在早已拟好的声明上签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没办法去比较,只能是做出假设。只是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后悔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张不是草图的历史中。
永恒轮回。所以接着这个话题,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永恒轮回之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曾经历过的将无数次地重现。那么这个永恒轮回的世界就是尼采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可以想象,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画面不断在眼前重现的时候,生命不就变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吗?那么这时,我们的生活就展现得轻盈灿烂。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思辨能力,轻与重的区别大概也就在于此了吧。
自由。当萨比娜离弗兰茨而去之后,当托马斯这个医院最优秀的医生离开医院而去擦窗的时候,他们都获得了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来自于一种他们从未想到的方式。但这种自由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吗?作者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他们就是进入了“轻”的境界中,这不但是没有了负担,内心也会变得空虚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选择的应该是相对较“重”的生活。她与托马斯的相遇来源于6个偶然。所以托马斯也曾质疑他们的关系是否真的’这么的认真。然而特雷莎有她唯一的武器——“忠贞”。她经常做噩梦,这些噩梦源自于她对托马斯缺乏安全感,总是不信任他。而托马斯也因为这些噩梦逐渐被特雷莎的爱束缚。但总之特雷莎用她的实实在在的爱得到了托马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选择“重”就是好的,正如后来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样:“为了证实他是否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这个地步: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了。”
平衡。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作者所要给出的结论。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重还是轻?我认为是平衡。过于轻则浮于空中太虚无而不可及;过于重则沉于大地太实在而不自由。我们应该学会去过一种实在而内心自由舒适的生活,也就不必非得通过永恒轮回来验证每个决定对与否了。
总之,这个寒假,我置身于这个大迷宫中。然而我离完全看遍这个迷宫还差得远。它值得用一辈子去细细体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5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6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