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反应教案小学科学含反思(精选4篇)
刺激与反应教案小学科学含反思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课《刺激与反应》。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激与反应为主题,以分析、比较、概括为核心依次展开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以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作为导入,通过让学生描述场景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开展与刺激和反应相关的小游戏,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明白即使时再微小的差异,也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利用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应,通过对比发现本能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对普通的反应与本能有一定的区分。
经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人体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能正确区分出各种场景下的刺激与反应分别是什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10.4脑需要被保护。
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10.5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低段是已经识别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对生活中的场景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由于没有系统了解隐藏在人类内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对人体面对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有过多的留意,因此对刺激和反应只停留于感知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区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2.懂得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3.知道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4.知道本能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科学探究]
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知道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2.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的结论。
[科学态度]
1.乐于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数据,交流讨论出实验结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2.认识到人类的反应会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懂得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气球
学生材料:实验记录单、护目镜、气球、尺子、秒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为新知奠定基础
1.导入: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小科学家一样,对即将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进行严谨地观察。
2.播放无声视频,视频内容为:一群学生在教室外玩耍,突然全部进入教室,进入教室后的学生欢呼雀跃。
3.提问:在刚刚播放的视频中,孩子们在做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做呢?
4.师生交流。产生的变化:行为变化、情绪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听到声音、看见现象。感官:耳朵、眼睛。
5.过渡:下面难度升级!老师准备了两瓶神秘的液体,我会分别邀请两名同学上台体验,请大家根据他们的表现,推测瓶中可能是什么液体。
6.展示第一瓶液体:请一名同学上台用闻的方式体验,该如何正确的闻呢?(所有学生做出闻的动作),请同学们根据他行为的变化,推测是什么液体。
7.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
8.学生猜测。
9.展示第二瓶液体:再邀请一名同学上台用尝的方法体验,再让大家猜一猜,谁来?
10.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其他学生猜测。
11.小结:产生的变化:表情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感官:鼻子、舌头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场景作为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帮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为学生之后正确认识刺激和反应打好基础。
二、分析概括,正确认识刺激与反应
1.过渡:通过刚才的几个场景,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会引起人的变化呢?
2.师生交流:人会做出活动或变化,是由于之前看到了现象、听到了声音、闻到了气味、尝到了味道而引起的。
3.教师提炼和总结学生的表达,给刺激与反应下定义。
在科学上我们将看到了现象、听到了声音、闻到了气味、尝到了味道统称为刺激,当人接受到刺激后,就会引起的一连串的行为变化,我们将行为变化统称为反应。
4.提问:刚才交流的内容中,哪一栏内容属于刺激,哪一栏内容属于反应?
5.过渡:老师要考考大家,能否从下面的这张动态图片中,推测出,图片中的小女孩,她的哪个感官,接受到了什么样的刺激,由此引起了哪些反应。
7.播放动态图片。
8.师生交流:皮肤(感官)吹到冷风后(刺激),感觉到冷并抱着胳膊(反应)。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刺激和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就要使学生在体会各种各样的生活例子后,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概括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用例子,初步了解学生对刺激和反应的掌握情况。
三、借助“抓尺子和”“掐秒表”游戏,体验个体反应速度有差异
(一)游戏“抓尺子”(3分30秒)
1.过渡:关于刺激与反应我们可以玩许许多多的小游戏,第一个游戏叫做“抓尺子,”看看同学们,通过游戏能否有新的发现。
2.播放微课,使学生了解“抓尺子”的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游戏时同桌为一组,一名同学将尺子(50cm长)的零刻度朝下,用手捏住尺子的末端,另一名同学将手掌完全张开,将手的虎口刚好处于在尺子的末端,做好准备后,放尺子的同学,随机松开手让尺子自由落下,抓尺子的同学立马握拳将尺子抓住。抓住尺子后,观察手的最下端处于刻度线的哪个位置,并把数据记录下来。每人进行3次,3次结束后,两人角色相互调换。完成6次记录后,写下每人抓到的尺子的最短长度。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在游戏中,每个人抓到的尺子的最短长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谈话:对游戏规则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呢?那我们就赶紧开始吧!
4.学生参与游戏、记录数据。
5.教师展示一组(4人)实验数据,并带领学生一同分析数据。
6.提问:游戏中,同一个人3次数据并不是都相同,聪明的你们,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7.师生交流:人的反应速度有差异。
8.提问:如果想知道每个人反应速度具体相差多少,应该用哪一类的数据会更加直观呢?
9.生:用时间
10.师:是的,时间就是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我们将通过第二个游戏“掐秒表”,来看看大家的反应速度差别到底大不大。
(二)游戏“掐秒表”(2分30秒)
1.播放微课,使学生了解“掐秒表”的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游戏时,同桌为一组。每次一人参与游戏。参与游戏的同学,按下启动键后,秒表开始计时,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按下暂停键,记录一次游戏所花费的时间。每人进行3次,3次结束后,轮换另一名同学。游戏结束后,写下每个人的最短用时。通过数据思考,个体反应速度差别大吗?
2.学生参与游戏、记录数据。
3.展示数据:我们观察到,虽然同学的反应速度都很快,但彼此之间还是有零点零几秒的差别,你们认为这样的时间差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大吗?
4.师生交流。
5.教师播放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的比赛。
6.提问: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运动员的短跑时间有零点零几秒的差别呢?
7.生:训练,起跑反应……
8.教师展示世界顶级运动员起跑反应时间。
9.总结:零点零几秒的差别看起来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似乎不明显,但是在特定的人或事情上,产生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设计意图]借助“抓尺子”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反应速度可能不同,但是因为“抓尺子”的数据不够直观,因此借助“掐秒表”的游戏,通过记录数据,加强让学生对反应速度有差别的感受。同时利用短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使学生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差别,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以“朝面部丢气球”游戏,体验本能也是一种反应(4分钟)
1.过渡:但是人的某些反应速度其实比世界上最顶级的田径运动员的起跑速度还要快。其中一种就是眨眼。人眨眼一次所花的时间大约为0.02秒。如果有一个气球朝你们的面部丢来,你觉得你能控制自己眼睛不眨吗?
2.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朝面部丢气球”。
游戏规则:四人为一小组,正式开始游戏前做好分工。一号同学负责向二号同学面部丢气球。被丢气球的同学,眼睛始终盯着气球,当气球朝面部飞来时,努力用大脑控制不眨眼睛。三号同学认真计算被丢气球同学一共眨了几次眼睛,四号同学负责记录数据。每人一共被丢气球5次,5次结束后,轮换下一名同学。游戏后交流感受。
3.学生进行游戏。
4.学生结合个人感受和数据,交流眨眼是一种难以受大脑控制的反应。
5.提问:眨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6.生;害怕眼睛被气球砸到。眨眼是为了保护眼睛。
7.师:现在谁能来总结下,在这个游戏中,眨眼反应有哪些特点呢?
8.生:难以受到大脑控制、目的是保护自己、反应速度较快。
9.小结:我们把这类型的反应称为本能反应。
[设计意图]利用“朝面部丢气球”的游戏,要求学生要用大脑努力控制眼睛不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的有些反应是难以受到大脑控制,这样的反应通常是用来保护自己,被称为本能,以此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刺激与反应这个主题。
五、课堂小结
1.过渡:最后,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起来回顾整堂课。
2.教师以图片的形式,依次展示上课环节,并一一对应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后记】
刺激与反应教案小学科学含反思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刺激和反应的含义及区别。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2.知道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3.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感受到本能反应。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三、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难以直接观察和感知隐藏在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另一方面又对其有所耳闻,会不自觉运用一些相关词汇。但是,学生少有机会对神经系统进行系统了解,甚至会有一些错误认识。因此,对学生而言,神经系统是神秘的、有趣的,他们渴望了解其奥秘,渴望了解后的了然,这会有助于他们变得更有智慧、更会思考。
四、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活动探究法等。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电子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20厘米长的直尺、护目镜、小棉球。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行为产生的条件。
1.生阅读教材P48页图片,认真观察,思考问题:你认为下图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他们正在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指导讲解:
第一幅图中的行为,这是人被闹钟叫醒时的情景。闹钟发出声响。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第二幅图中的行为,这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的情景。感受到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而又憋不住。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第三幅图中的行为,这是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的情景。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第四幅图中的行为,这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秋游时的情景。教师宣布了“明天大家秋游”的消息。教师的话语是刺激,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4.师生共同总结: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活动二:玩比谁反应快的游戏。
1.师介绍游戏方法及目的。
①玩“翻转打手”游戏,看谁被打到的次数少。
谁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谁反应快。
②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谁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短。
抓到的尺子下端长度短,说明做出反应的时间短,即反应快。
2.生同桌两人互相做,做好统计。
3.在游戏结束后,统计胜负。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①你在什么情况下决定撤手的?②你在什么情况下决定抓尺子的?③在两个游戏中,哪些属于你受到的刺激?哪些属于你做出的反应?④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5.师指导讲解。
活动三:阅读介绍人的起跑反应时间的资料。
1.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人的起跑反应时间》。
2.师利用视频资料进行补充介绍,用慢镜头呈现短跑运动员起跑时的动作,让学生看出他们起跑有先有后。
3.师播放普通人起跑的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察觉运动员与普通人的起跑速度差异。
4.师出示问题:从材料中,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活动四: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1.师出示教材三种情景,生观察体会,思考问题:如果碰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人的刺激来自于哪里?
(1)生小组内交流。
(2)师指导讲解。
预设:
反应:①捂耳朵;②瞬间抬脚;③立刻缩回手。
在第一个情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于耳朵感受到的声音;
在第二个与第三个情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于皮肤的触觉。
(3)师生共同总结。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2.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1)游戏规则:
①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②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③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2)生两人一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很难做到不眨眼。
(4)师生共同总结。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飞向眼睛的物体时,人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做出保护动作。人的意志很难控制此反应。
活动五: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人的反应速度有差异。人的本能反应。
板书设计:
刺激与反应
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人的反应速度有差异
人的本能反应
以上是小学科学刺激与反应说课稿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刺激与反应教案小学科学含反思篇3
17.刺激与反应
1.教学内容
本课以体验活动为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激与反应这个主题展开四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刺激与反应。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课文用图片的方式列举了四个场景,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活动二,感受刺激与反应。课文提供了两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己接收刺激后的反应行为并发现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活动三,紧接活动二,以资料的形式介绍人的起跑反应时间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的反应速度可以很快。
活动四,体验人的本能反应。课文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应急反应事例,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做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通过观察被投者眨眼的次数,体验本能的快速反应,并发现其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深化对刺激与反应的理解。
2.教学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知道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感受到本能反应。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电子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20厘米长的直尺、护目镜、小棉球。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的一首小诗:
酸的、甜的、辣的,
是谁
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
行走、奔跑、跳跃,
是谁
在指挥我们的运动?
忧愁、哭泣、大笑,
是谁
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是谁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指挥我们的运动以及控制我们的情绪?
预设:是我们的大脑。
3.出示课本47页的图片,教师引导: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支配着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存在,无论是人类的语言、运动,还是消化、呼吸等等,人类的大脑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把人体的大脑称之为人体“司令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索人体“司令部”的奥秘。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人体应对外界刺激时的反应。
5.板书课题:17.刺激与反应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会做出一些行为,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2.出示课本48页上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了解4幅图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图片中的这4种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预设:
图片1:这是人被闹钟叫醒时的情景。
图片2:这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的情景。感受到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而又憋不住。
图片3:这是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的情景。
图片4:这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秋游时的情景。
3.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些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4.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刺激和反应。
5.全班交流
什么是刺激?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什么是反应?
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者变化就是反应。
6.教师小结:刺激其实就是环境的改变或者信号。反应就是人们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者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动作上的也可以是情绪上的。
7.学生进一步观察48页上面的4幅图片,分别说一说这4幅图片中的刺激和反应是什么?
预设:
图片1: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图片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图片3: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图片4:教师的话语是刺激,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活动二:比比谁的反应快
教师引导:人们在接收到刺激时,会有相应的活动或者变化。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一:玩翻转打手游戏
1.出示课本49页上面的翻转打手游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玩翻转打手游戏,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少。
3.全班交流,说一说谁被打到的次数少?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什么?
预设:
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快;反之,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慢。
游戏二:玩快速抓尺子游戏
1.出示课本49页快速抓尺子游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游戏方法以及游戏规则。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一看谁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比较短。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在游戏中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什么?长度短说明什么?
预设:
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在这个游戏中反应比较慢,反之,长度短,说明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快。
4.教师引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应快慢是不一样的。
5.出示课本49页“人的起跑反应时间”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人的起跑反应时间。
6.全班交流
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短,普通人一般是多长时间?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一般是多长时间?
预设:
普通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秒到0.3秒之间,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通常在0.1秒到0.2秒之间。
7.教师小结:由此看来,人的反应时间是有快有慢的,而经过专门的训练,人们在某一些事情上面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活动三:人的本能反应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想一想在这三幅图片中的人遇到了什么情况?又有什么反应?
预设:
图片1,听到放鞭炮,连忙捂起耳朵。
图片2,要踩到钉子,急忙缩回脚。
图片3,手指刚一触碰到仙人掌的刺,就缩了回来。
3.在这些情况下,人体产生的反应与我们之前在游戏中所说的反应是否一样呢?
出示课本5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4.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认识人的本能反应,知道什么是人的本能反应?
5.全班交流
什么是人的本能反应?
人的本能反应是在大脑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应。
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本能反应?
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6.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
预设:
手被烫到之后,首先的反应是拿开手而不是感觉到疼。
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
7.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1)教师引导:本能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我们的本能反应。
(2)出示课本50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方法及规则。
全班交流
(3)所需的材料:一个棉球、一个护目镜。
(4)活动方法:
①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②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③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5)活动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游戏,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比一比谁眨眼的次数少。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活动,体验人的本能反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游戏安全。
(6)全班交流
汇报自己在活动中眨眼的次数,比较谁眨眼的次数少?
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活动中是不是很难做到不眨眼睛。
(7)教师引导:眨眼睛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抗拒人的本能反应的,因为人的本能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不过经过长期的训练或者有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减少眨眼的次数。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刺激和反应,知道人体的反应有快有慢,经过一些特殊的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不过在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就是人的本能反应。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人的反应方面的知识。
刺激与反应教案小学科学含反思篇4
课程名称:刺激与反应
学科:小学科学
适用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知道很多事物都是受到刺激而作出反应。
2.能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并且总结出相关规律。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身体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教学重点:
1.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
2.举例子说明身体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教学难点:
1.总结刺激与反应的相关规律。
2.应用所学知识,做到身体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教学资源:
黑板、粉笔、幻灯片等。
教学步骤:
Step1自然刺激
(1)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人们是如何受到刺激的。
(2)教师让学生讲述所观察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受到刺激的人们做出的反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身体在受到刺激时会有什么反应。
(4)教师用有趣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Step2刺激与反应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举出身体对于不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例如:听到铃声会做什么反应?看到火烧一片,会做什么反应?)
(2)教师就学生举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刺激与反应的相关规律。
Step3应用
(1)教师通过实物或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感觉和心理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联系。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做到身体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刺激与反应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理解了身体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的重要性。通过举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强化了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