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师生同考心得体会(精选3篇)

daniel 0 2023-11-17

参加师生同考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学生,我参加了师生同考,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首先,师生同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在考试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掌握不牢固,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反馈,让我知道需要加强复习和学习。同时,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我也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师生同考让我感受到了集体学习的力量。在考试前的准备阶段,我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答问题,互相帮助,这让我感到团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在考试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同学都在努力地答题,这让我感到自豪和激励,也让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

最后,师生同考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考试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的复习过程,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学习习惯,并下定决心要改正。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也得到了一些建议和指导,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参加师生同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我相信这次经历对我今后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是参加师生同考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参加师生同考心得体会篇2

人们惊奇地发现,通过“随考”,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众多教师认识到,应摈弃把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思想,树立以心育心、平等民主的观念。教师是“永远的者”,稍有懈怠,就会成为落伍者。九曲高中的一位学生说:“我们喜欢知识渊博、富有情趣、民主自律、创造力强的老师,只有贴近了学生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下面是是为你的xx师生同考,欢迎大家的阅读。

为积极落实市局关于组织中学教师参加文化知识考试的通知要求,促进教师不断加深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我校利用市组织的初三年级质检Ⅱ考试时间,组织了我校45周岁以下的任课教师与学生同科同场考试,现将有关工作汇总如下:

接到市局的文件通知后,我校校长,常务副校长,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就召开的专题会议,会上统一了思想:

1、将文件精神传到达每一位任课教师。

2、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严格按中考方式组织。

3、由校长,副校长监考,组织专班阅卷。

4、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参考,不得以任何理由回绝参加考试。

我们将师生同科同场考试安排表连同市局文件印发给老师们后,老师们都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七八年级在正常的教学之余,都能利用空隙时间积极备考,深钻业务,反映出了良好的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心态。按照文件要求,我校应考教师语文13人,数学16人,英语8人,政治1人,历史2人,物理5人,化学2人全员参考,无一人缺考。

从以上成绩可以看出,我校教师业务根本功扎实,专业化层度高,这也正是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保证。

为今后继续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完毕后,我校对本次考试表现积极,成绩特别优秀的教师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展了表彰,进一步彰显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为我校良好的校风注入了新的元素。

本套试卷构造与高考完全一致,考查知识面广,根本覆盖了考纲要求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无偏题、怪题、超纲题,试卷整体设计上中档题多而容易题偏少,计算量较大,整套试卷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稳中求新,新中求活,是一套质量不错的好题,既能考查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能较好地检测数学教师的解题水平,试卷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本套试卷主要考查了集合、复数、简易逻辑、概率统计、函数与导数、数列、三角函数、向量、算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主干知识,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等根本数学思想的应用,全面考查考生的根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本套试卷中出现了一些交汇知识点考查的好题,如选择题第8题,算法、几何概型与定积分的综合考查,第9题,正态分布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考查,第11题,数列与二项式定理的综合考查等,都强调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从学科整体出发,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是本套试卷一道独特的风景。

试卷在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如选择题第12题,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填空题第14题,数列与方程(本质上属于线性规划),第16题,三视图与几何体内切球,解答题第19题,概率统计与回归分析等,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当然,本人认为该套试题也有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地方,比方适当降低选择填空题的计算量,减少综合计算相关的题,以便试卷有更好的区分度,还比方整套试卷未涉及线性规划、根本不等式、排列组合等热点知识的考查,而填空题第15题与解答题第20题第(1)问重复考查求轨迹方程,另外,试卷17题的位置以解三角形代替了以往的数列题,这也暗示了高考有这样的可能,对数列的考查以选填题形式出现,但考查了三道数列相关的题,从历年高考的规律来看似乎有点多。

本次考试我的得分是127分,与同学科同备课组的最高分江老师相差20分,差距很大,我感到十分惭愧。本来考前很有信心,因为在高三,一直也有大量的做题训练,但最终发挥的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做题速度跟不上,江老师选择填空题40分钟就完成了,而我做了近一小时,后来越做越慌,结果后两道填空题都做错了,大题解析几何和导数的第2问压根就没有时间做。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缺少针对性的限时训练,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平时经常对学生强调的考试本卷须知自己也没有注意,比方细心审题,打草稿不要太乱,保持良好的答题心态等。

我一直认为,数学老师的个人魅力90%于解题水平,特别是高三的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具备出色的解题水平,这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本次考试再次提醒我,加强解题研究,努力提高解题水平已迫在眉睫,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解题训练,按照“给学生讲一道题,自己先做十道题”的标准,做好套题的限时训练,多反思、总结解题技巧,争取在下次的专业考试中自己的解题水平能有质的飞跃,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试题分析、试卷讲评及试卷命制等,全面提高个人解题、评题、讲题、命题的水平。

参加师生同考心得体会篇3

师生同考,早已有之。现在再次提起,它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不少人觉得是增加了老师的负担,甚至有人认为是损害了教师的尊严;也有人认为教得好和考得好是两码事,考得好未必教得好,考得不好也未必教的不好。他们认为,师生同考只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另一版本。

这些看法虽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和学生一起考试,而是敢不敢和学生换位体验。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能和自己的老师同场比拼,其实也是一件“快”事:考得比老师好,自然得意一番;考得不如老师,也是理所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立场出发,能和自己的老师同场竞技并切磋感受,这种“战友”的感觉远比和高高在上的“师者”交流起来更加亲切。

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当然不是拼个你死我活。实际上,尽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从教师阅历、知识水平、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而言,尽管不否认有个别学生是“应试高手”,但只要教师愿意,多数学生还很难成为对手。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又何患不能俯身和学生同考呢?

可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教学,习惯于指责学生的“笨”,甚至有的人不再深入研究书本,不再追求进步,只是以自己的一潭死水、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哪怕这种方式早已落伍,甚至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更有甚者,个别老师甚至拿考试“要挟”学生,让考试成为了他们对付学生的“工具”。这样,教与学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不仅课堂教学难以契合学生,师生关系也变得疏离了。

在这种情况下,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和学生一起体验一下“被考”的滋味,重温当年内心的紧张,从而在课堂上放下身段,发现问题,加强学习研究,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当然,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目的并不在考,不是让老师体验失败的羞辱,而是促进教师眼光向下,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在教学上多理解学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师生同考的目的不在于考而在于教。

老师跟学生一起考试,主要的目的在于体验学生生活,这对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不无裨益。因此,不必多虑这样做会对师道尊严有什么损害。对于一个优秀教师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敢于和学生换位体验,这样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 下一篇:医学生自我评价(精选8篇)
    上一篇: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怎么学才能学好(整理3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