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后感(精选5篇)

daniel 0 2023-11-20

园冶读后感篇1

我最近读了园冶的小说。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

小说的主题是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对生命的探索。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问题,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作者运用了回忆和现实交替的手法,将故事从不同的时间线展现出来。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我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园冶的小说是一部充满哲学和深度的作品。它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内心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园冶读后感篇2

初读《园冶》,时值不久前游玩了老成灌路上的“易园”。“易园”乃今蜀中雅士仿苏园之新作,尺度偏小,按比例有所缩减,拾掇多年,也渐见葱郁。没有去过苏杭,不了解真正江南园林的魅力,但游“易园”已经使我感到非常愉悦,然而也仅限于愉悦的流连,还未能体会丘壑之情。

时曾想,古人遗留下来的文明是原封不动继承的好还是古为今用、变革改良,发展传承的好。看了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这是新瓶装旧酒。剧情依然如是,但不论从服装、对白、场景还是情节的演进方式都更类似于一台歌舞剧,有很多新鲜的元素闪烁其中。如果用一个很入时的话来说就叫“与时俱进”。但未尝觉得有何不妥,倒也激起了年轻人对古老昆曲的兴趣。可这不能作为昆曲化石的标本,这是一种改良的实验。于是想到了同样在昆曲故乡繁荣起来的古典园林,如今又能何去何从?

记得一位同门学长在硕士论文中谈到过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设计意义,我当时还不太认同,觉得古典就是古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古典园林的态度就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保护与保存,如果硬要说什么现代意义则无非是对某些符号的截取,断章取义,于是叫新古典或者简中式。砌几块青砖,装几扇屏门便叫做文化延续,这样简单粗暴地理解“古典”和运用“古典”的做法在当前国内设计市场中比比皆是,非但没有起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也许反而破坏了文化的脉络。那么古典与现代就真的只能隔岸相望了吗。

读《园冶》读到此时,逐渐在这些古老造园技艺与审美精神的论述中看到了一些我们能够有所创造的途径。创造不一定是象做拼贴那样,东剪一块,西补一角,然后把这些个“古典”中的”精华”罗列到一起。创造可以是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程技术,而达成古典的意境。空间和意境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材质和表面的视觉形式。于是才出现如此多的伪民居,假园林。当人们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用油漆涂料粉绘出并不存在的飞栋、雀替,用水泥砂浆抹出毫无力学功……

园冶读后感篇3

《园冶》是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计成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才华,通过本书将园林的设计与构造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本书,我深感园林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对作者的理念和才华赞叹不已。

在《园冶》中,计成将园林的规划设计分为三个关键点:山水、建筑和植物。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三个元素,计成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园林作品。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分析这些关键点的过程中,我发现计成的每一个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山水方面,他强调自然与园林的融合,通过借景、障景等手法,使园林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互呼应。在建筑方面,计成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的实用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植物方面,他强调植物对园林的重要性,以及合理配置植物的重要性。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计成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每一个设计都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通过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园林艺术的知识,也深刻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总之,《园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园冶读后感篇4

明末,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民间兴建园林繁盛一时。园主多为名流韵士,他们希望无须跋山涉水,仍享归卧林泉之趣,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中撷取片刻浮生,抑或安于一隅,避免战乱纷扰。园林实则是那些雅士们的精神寄托。然,将自然凝练、浓缩于方寸之间,体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又要体现雅士们的清高风雅的品味,普通匠人自然捉襟见肘了。于是,有文人背景的专职造园的造园师应运而生,计成便是其中一位。

计成对造园情有独钟,《园冶》一书是他“久资林园”后所著,也是中国古代第一本专述园林艺术的著作。此书凝聚了他毕生造园的所思所想,总结提出了很多独特的造园观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是计成造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在咫尺之地营造真山真水的意味,隐匿人工执斧斤的痕迹,做到“宛自天开”并非易如反掌。从相地至装折,从立基至铺地,微至一草一木,大到屋宇假山,非胸中有丘壑不可!非“为者殊有识鉴”不可!计成早年的绘画功底和游历为此奠定了基础。

计成少以擅长绘画出名,“最喜关仝、荆浩笔意”,且“每宗之”,吸收内化为己所用。而他又钟情山水,曾“游燕及楚”,饱览河山之美,藏锦绣于心中,其眼界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他每每以画入园,糅合自然山水的之骨,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用立体的方式观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名士曹元甫在优游计成主持修建的“寤园”之后,称赞“以为荆关之绘也”,足可窥探其才情。以掇山为例,计成深厚的审美底蕴可见一斑:或点缀玲珑石块于厅前嘉木之下,或将假山远离楼阁,显现幽空深远的意境;或叠山造池,俯于书房窗下,得深幽山水之趣;或成峰成峦,成岩成洞,或挖池凿渠,引水入山,成涧成瀑,佳境立显,真真做到“片山有致,寸草生情”。“殊有识鉴”乃是阅历、勤奋的厚积薄发也。

名士文震亨言造园以“居山水者为上”,但并非人人都能去山水绝佳处造园,即便是富裕的高雅人士,也不能尽然。计成以此提出因地制宜的想法,使得造园场地的选择不再是唯一性,即便是傍宅、城市之地也能达成归野愿望。不拘泥、善变通,这便是计成造园的另一个追求——构园无格。如地形,并非每一块天然的地形都能称心如意,有的如方如圆,有的似偏似曲。计成言“何必欲求其齐”呢!“如长湾而环壁,似偏阔以铺云”,就算先天不足,亦有可取之处,只要顺势而为,巧妙利用;又如建造屋宇,根据地形更不必限制于三五间,或规定几进,只要“精而合宜”,顺应即可;再比方掇石,旁人都道太湖石叠山好,而计成则道黄石亦能掇出好山,可以“小仿云林,大宗子久”,仿大家笔下意韵,凸显石料特色,亦能达到好的效果。

而在借景之道上,这种从心不从法的想法表现得更为透彻。借景不拘,可远借、邻借,可仰借、俯借,亦可应时而借,只要能提升园林美感的景物,皆可为他所用。近到可招呼对邻之花,收春无尽,远到不分町畽,尽为烟景;如临溪而建,夏夜可“俯流玩月,坐石品泉”;如立楼阁于山,可山楼凭远,尽收晴峦耸秀;即便是萧寺刹宇在旁,也可借梵音充盈耳旁,净化心灵。诚如计成言“巧而得体”也。

计成在造园上独具匠心的观念,使得他在当时成为首屈一指的造园师,曾主持修建过“影园”、“寤园”。时光流转,昔日那些令人赞叹不绝的园子或堙没或荒废,今人再也不能一睹其当年绝代芳容。而当年的计成却因“愧无买山力”,转而把他的情怀用清雅的文笔化作一座属于他的私家园林——《园冶》,却能立于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唯精神的追求才能千古流传!

园冶读后感篇5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上看,《园冶》主要是围绕着文人园林的建造而展开的。换句话说,计成所阐发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

《园冶》的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主要艺术和审美特征。

《园冶》还总结出造园方法的精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它是帮助人们实现造园目标的有效方法。

第一章探讨《园冶》文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具体表现。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想,认为园林虽系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自然感,富于自然山林的意味。这八个字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中国园林的“天开”理想,源自中国古典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儒道禅三家思想都重视遵循自然规律,欣赏自然的美,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崇尚艺术品的自然天成美感和清新自然风格。由于中国园林早在唐代便完成了从模仿自然到妙造自然的转变,因而《园冶》所提出的“天开”园林实际上指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自然园林。

进一步讲,《园冶》主张园林的自然感主要表现在山水、建筑、花木和景观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布局审美特征上。造园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来组合园林要素,以有机不规则形态和错综自然的布局来使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组成有生命、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品。第二章探讨“如画”园林审美观,以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园林如画的原因与表现。唐宋以来,园画相通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以王维和白居易为代表,文人日益参与到造园活动中,不但赋予了园林以浓厚的文人色彩,而且促成了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转变。文人的诗情画意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出现了像艮岳这样完全按照画意来建造的园林,还涌现出一批像计成这样能诗善画的文人造园家。这些反映在《园冶》中,便是“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的创作理念。计成在造园上所承接和发扬的是荆浩、关仝、倪瓒、黄公望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风格。“如画”造园观主要表现在画意、画理与画境三方面。从创作上来看,园林与绘画在立意构思、写意手法和意匠创新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来说,绘画讲究意在笔先,造园主张相地合宜,都是突出和强调构思规划的优先性;绘画采取简笔写意手法,造园运用小中见大手法,均为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创作手法;画论有“有法”、“无法”之说,构园则强调“无格”,它们都要求打破陈规、自由灵活地创作。从画理上来看,计成把阴阳互生和多样统一的绘画法则应用到造园活动中,以期造出意境深远、景观多变的园林。从意境上来看,山水画与园林有着相通的主题,都以成仙隐逸为宗旨。然而,园林毕竟不是山水画,二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与山水画相比,园林在表现隐逸出尘的超越情怀之外,还充满了世俗享乐的物质气息。

第三章探讨文人园林的审美品质:雅。文人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富丽,而是以精巧雅致为园林的基本风格。在儒道思想的熏染下,文人园林讲究美善合一的文雅,追求美真合一的清雅。具体来说,清雅的表现是建筑简朴疏朗、山水清幽自然,用以满足文人超越凡尘、隐逸自得的精神旨趣。计成并不把清雅与精巧及时尚对立起来,认为精心构思运用这些美学特征,它们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通常而言厅堂等园林主体建筑要精巧,窗户等局部装饰构件的造型要合乎时尚。文雅则表现为诗文题咏和人文寓意上。计成认为,通过运用隐逸典故和象征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文人胸有万卷诗书、隐居求志、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第四章分析“因借体宜”的造园原则。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造园原则源于先秦诸家的处世哲学,儒家、法家、道家都有贵“因”的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系统阐述了贵“因”的原因和途径。明末许多学者提出要在实践活动中用“因”。并且因借造园的思想火花一直闪耀于历代的园林游记和诗文之中,所以计成提出的“因借体宜”原则是对传统实践智慧的系统总结。

《园冶》理论中的用“因”造园原则具体表现为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因时制宜五种设计手法。计成对传统的取景手法进行归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借景”概念,归纳阐述了五种借景手法,描写通过借景营造出的境界。该理论认为要不分远近、内外,尽可能地吸纳美景为我所用,并且要巧于用“因”。借景可以使园林内外贯通一气,融合为往复不尽的视觉空间,从而使人在园林中产生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造园的“因借体宜”原则中,“因借”是手段,“体宜”是标准,二者不可分开,只有“因借”才能实现造园得体,而“因借”一旦失去分寸,不能做到“体宜”,就走向事情的反面,不成其为“因借”,而是“逆”。“体宜”标准要求造园家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时,要综合考虑园林主人对园林的功能、艺术和人文方面的具体要求。结语部分总结《园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方面看,与《长物志》和《闲情偶寄》等书相比较,《园冶》确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造园原理与技法的理论著作,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譬如“借景”理论。从现实来看,《园冶》所提出的“天开”理想和“因借”法则,对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建筑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规划观、以朴素自然为美的生态审美观和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生态节用观等。

  • 下一篇:农村基层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精选2篇)
    上一篇:大学生大三学年总结范文,大学生大三学年总结范文简短(整理5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