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后感(精选5篇)

daniel 0 2023-11-21

《科学史》读后感篇1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3.用科学史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Crick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科学史》读后感篇2

《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

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的知识。

《科学史》读后感篇3

由于时代局限,20世纪的计算机等新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在书中并没有得以体现。本书也忽略了中国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关注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根据部分学者的说法,本书在量子物理学等部分存有史料错误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还采取了辉格派的史学方法,比如对优生理论的过度宣扬,对柏拉图理论的打压等。

从整体来看,本书依旧是一本不错的科学史著作。当时科学史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因此作者可以参考借鉴的范例不多,在__的叙述表达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对当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们的警示。

在细节的部分,作者采用的不是科普式的说明语言,而是相对严谨的学术叙述,因此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比较难以读懂,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由于笔者的理论知识有限,在阅读时采取了泛读的阅读方式,无法深入了解其精髓,在此仅表达自己粗浅的认识。

1.科学的基本模式:观察与思考

科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挖掘、模仿与探索,这种方式源于人们探索世界的本能。人们从诞生时就在用双眼探索世界,并且将这些观察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科学史》书中,医学往往是各个文明古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这一学科就源自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所以早期的医学发展也脱离不开巫术。而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最开始的发展也来自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这种方式还受到人们的欲望驱使,人们希望能够直接改造世界,应用科学成果,所以早期的科学往往都是在人们所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宗教与哲学,并且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模式或者是行为模式,并且以这种模式“绑架”科学的发展。对于观察到的事物的思考就是另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宗教与哲学进行发展,产生了“逻辑”上的“演绎法”的思想,也就是设定好实验的前提,通过观察等方式,使得结论与自己的预设相符合。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在18世纪开始进入新模式,阿基米德式的实验方式逐渐兴起。而这种实验方式也没有离开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基础的模式,而是综合考虑、使用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

此时科学家的观察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深入到粒子的角度,开始了新维度的探索。

2.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在作者看来,宗教、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种纠缠、难以分清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依附于宗教、哲学之间,从事科研工作的很多都是哲学家,科学研究按照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指导进行,比如亚里士多德就通过观察等方式探索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因此早期的科学史是在哲学与宗教的庇护下开展工作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逐渐疏离,兴起的实验方法与自然规律的探索甚至导致了机械论的产生,并影响了哲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科学与宗教、哲学之间又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因此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体的问题应该留给时间去解决。所以,作者对于科学与宗教、哲学抱着含糊的’态度,以实用为直接目的对这些内容进行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新实在论”的思维模式。

3.科学史的含义与意义

科学的含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指文艺复兴以后与蒙昧隔绝的态度,也可以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此外,科学也专指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读后感与古代相对立。本书作者采用的是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的模式,这种定义下的科学避免不了与宗教、哲学产生纠葛,因此作者也特意用副标题点明它们在本书中的位置。这也表明了本书外史的书写方式,即考虑到科学与社会要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本书的精彩之处。了解了科学在本书中的定义,笔者再来讨论一下科学史在本书中的定义。科学史是对科学史料的梳理与总结,从而起到帮助科学研究、摸索科学规律的作用。

科学史从字面上看,就是科学的历史,因此它要符合科学的基本要求,更离不开史学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历史都是对史料的重构,科学史也是。科学是难以用只言片语写好的,因此科学史一定会有所删减,不同人的删减结果表现了他们史观的不同,更表明每个人不同的用意。比如本书中被部分人提到的“辉格派”手法,就是因为作者在对科学进行删减时,存在过度个人化的倾向,并没有做到相对客观。

此外,科学史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也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的重构是要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使得科学的成果能够尽可能被人们所接受;科学史的重构是要从科学的历程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科学史》读后感篇4

本描述人类自然科学史的书。大体上按时间发展顺序展示各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理论的提出、改进、颠覆或者是技术上的进步发展,细节处有按地域或事件的发展来处理,以使得史实是以相对完整且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发现社会科学没有涉及。

感想之一是,越远离“现在”这个时间点的科学的历史发展作者讲得越清楚也相对深入,随着时间越发接近现在,就越觉得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这些工作是怎么做出来的就不是很明了了,学科也渐渐丰富起来或者说是分化得更明晰,越来越不懂那些学科在做什么了。

感想之二是,数学、物理学科,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学的缘故,阅读时会有明确的“哦,它们是在向前发展的,前面的工作奠定了后续的发展”,但是别的学科就会有“哦,怎么出现了这方面的研究呢”这种突兀感。

感想之三是,随着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一些新兴的学科。譬如“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这一章,虽然中国古代有算盘,前人如帕斯卡发明了一种可以做加减法的齿轮计算机,如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并设计了能做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机,但知道电磁领域、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到位之后,电子计算机才顺理成章发展起来。

该书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讲述得不清楚,只是罗列了一些作者认为的工业上的大事记吧,这促使我希望寻得一本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书,只是仍未寻得。

感想之四是,以前的科学研究会发现很直白的与哲学相接近,后来的科学研究就不太能看得出来了,待到讲述量子力学与再后来的“整体论”、“系统科学”才明白——哲学从未离开。

最后,这本书只是概览,很多读者感兴趣的都没有深入介绍——即使这样也是一本很厚的书了——所以,有哪些感兴趣的地方,还需要自己去找相应的资料看才会更系统。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值得阅读。

《科学史》读后感篇5

由于时代局限,20世纪的计算机等新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在书中并没有得以体现。本书也忽略了中国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关注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根据部分学者的说法,本书在量子物理学等部分存有史料错误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还采取了辉格派的史学方法,比如对优生理论的过度宣扬,对柏拉图理论的打压等。

从整体来看,本书依旧是一本不错的科学史著作。当时科学史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因此作者可以参考借鉴的范例不多,在文章的叙述表达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对当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们的警示。

在细节的部分,作者采用的不是科普式的说明语言,而是相对严谨的学术叙述,因此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比较难以读懂,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由于笔者的理论知识有限,在阅读时采取了泛读的阅读方式,无法深入了解其精髓,在此仅表达自己粗浅的认识。

1.科学的基本模式:观察与思考

科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挖掘、模仿与探索,这种方式源于人们探索世界的本能。人们从诞生时就在用双眼探索世界,并且将这些观察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科学史》书中,医学往往是各个文明古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这一学科就源自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所以早期的医学发展也脱离不开巫术。而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最开始的发展也来自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这种方式还受到人们的欲望驱使,人们希望能够直接改造世界,应用科学成果,所以早期的科学往往都是在人们所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宗教与哲学,并且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模式或者是行为模式,并且以这种模式“绑架”科学的发展。对于观察到的事物的思考就是另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宗教与哲学进行发展,产生了“逻辑”上的“演绎法”的思想,也就是设定好实验的前提,通过观察等方式,使得结论与自己的预设相符合。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在18世纪开始进入新模式,阿基米德式的实验方式逐渐兴起。而这种实验方式也没有离开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基础的模式,而是综合考虑、使用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

此时科学家的观察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深入到粒子的角度,开始了新维度的探索。

2.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在作者看来,宗教、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种纠缠、难以分清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依附于宗教、哲学之间,从事科研工作的很多都是哲学家,科学研究按照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指导进行,比如亚里士多德就通过观察等方式探索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因此早期的科学史是在哲学与宗教的庇护下开展工作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逐渐疏离,兴起的实验方法与自然规律的探索甚至导致了机械论的产生,并影响了哲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科学与宗教、哲学之间又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因此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体的问题应该留给时间去解决。所以,作者对于科学与宗教、哲学抱着含糊的态度,以实用为直接目的对这些内容进行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新实在论”的思维模式。

3.科学史的含义与意义

科学的含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指文艺复兴以后与蒙昧隔绝的态度,也可以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此外,科学也专指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古代相对立。本书作者采用的是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的模式,这种定义下的科学避免不了与宗教、哲学产生纠葛,因此作者也特意用副标题点明它们在本书中的位置。这也表明了本书外史的书写方式,即考虑到科学与社会要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本书的精彩之处。了解了科学在本书中的定义,笔者再来讨论一下科学史在本书中的定义。科学史是对科学史料的梳理与总结,从而起到帮助科学研究、摸索科学规律的作用。

科学史从字面上看,就是科学的历史,因此它要符合科学的基本要求,更离不开史学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历史都是对史料的重构,科学史也是。科学是难以用只言片语写好的,因此科学史一定会有所删减,不同人的删减结果表现了他们史观的不同,更表明每个人不同的用意。比如本书中被部分人提到的“辉格派”手法,就是因为作者在对科学进行删减时,存在过度个人化的倾向,并没有做到相对客观。

此外,科学史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也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的重构是要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使得科学的成果能够尽可能被人们所接受;科学史的重构是要从科学的历程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就本书来说,我认为它虽然是一本流行且受到科学家好评的一本书,但是在对于科学规律的挖掘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以上是《科学史》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 下一篇:电影抗日战争心得体会报告,抗战电影心得体会800(整理6篇 )
    上一篇:纪检监察干部教育整顿个人学习报告集合(精选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