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采蜜,小蜜蜂采蜜的故事(整理3篇 )

daniel 0 2023-11-24

如何写小蜜蜂采蜜(精)篇1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

如何写小蜜蜂采蜜(精)篇2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习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莫()斯()

张()摸()期()

养()谈()导()

美()淡()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2分钟

如何写小蜜蜂采蜜(精)篇3

游戏目标:

通过用倒置的纸杯运乒乓球过障碍物,通过锻炼掌握平衡、持球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增进对乒乓球游戏活动的兴趣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场地上贴有四条线,让幼儿依线按序排队;四朵自制花朵,每朵花上有15个乒乓球作花蜜;小蜜蜂的家(大小筐各四只);自制小树8棵,小山8座,小桥4座;纸杯(采蜜工具)人手一个,小蜜蜂头饰各共20个,蜜蜂妈妈头饰1个;背景音乐《蜜蜂做工》和放松轻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按照要求搬运东西的游戏经历。

游戏过程:

一、热身活动,律动导入

1.幼儿在《蜜蜂做工》背景音乐声中进场,分立成四列纵队。

2.师(师幼戴上头饰):今天天气真不错,小蜜蜂们和蜂妈妈一起要到花园里去采花蜜了。现在我们就带上工具出发吧。(在《蜜蜂做工》背景音乐声中,幼儿跟随教师在场内做飞舞的自由律动。之后回到自己的队伍里,仍成四列纵队。)

二、熟悉动作,掌握技巧

1.师:小蜜蜂们,我们要用手里的工具(纸杯)采花蜜了。请仔细看蜂妈妈是怎么采花蜜的。

2.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要把采蜜工具(纸杯)倒过来拿,一只手握着,手端平,另一只手从花朵上取下一滴“花蜜”(乒乓球),放在上面(杯底上);一次只能采一滴“花蜜”(一只乒乓球)。(请个别幼儿模仿)

3.师:下面小蜜蜂要把采到的“花蜜”搬回家去。我们就先来学习小蜜蜂搬运“花蜜”的本领。(示范搬运“花蜜”)采好蜜的手应放松,不能贴着身体;另一只手不能再碰工具和“花蜜”,开始走动。看清楚了吗?

4.师:小蜜蜂们,请你们从花朵内采一滴“花蜜”,先来练一练运“花蜜”的本领吧。(幼儿在自己队伍前的花朵中取球,自由模仿练习。结束后,继续分立成四列纵队)

5.教师根据幼儿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纠正。

三、明确规则,进行游戏

1.师:现在小蜜蜂们运花蜜的本领都很棒了!天色也已不早,我们要把“花蜜”运回家了。

2.师:小蜜蜂回家路途比较遥远,要经过小树林,飞过小山,走过独木桥,把“花蜜”搬运回家。(教师示范过障碍,运“花蜜”到家,再原路返回出发地)

3.师:如果不小心”花蜜”掉落下来,小蜜蜂就要把花蜜取起,再回到掉落的地方,继续搬运。(请每队的第一位幼儿尝试一次)

4.小蜜蜂运花蜜2—3次,运完一次,蜂妈妈根据小蜜蜂的运送情况进行指导,鼓励小蜜蜂运得又稳又快。最后一次,要求幼儿把采蜜工具(纸杯)放在家里的框里。

四、游戏结束,放松活动

师:今天,小蜜蜂们真能干,把花蜜都运回家了。大家一定很累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在轻音乐声中做放松运动)工作了一天,大家都都累了,跟着妈妈回家休息吧。(在音乐声中出场)

  • 下一篇:铁纪强军心得体会(精选6篇)
    上一篇:蜜蜂采蜜如何写,蜜蜂采蜜怎么写一段话(整理6篇 )
    相关文章
    1. 小蜜蜂采蜜,小蜜蜂采蜜看图写话四幅

      小蜜蜂采蜜2(精)篇1>1、默读课文。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一、..

      daniel 0 2023-11-23 21: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