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daniel 0 2023-11-25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难点

理解可笑的人物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1.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讨论论辩法:圈点批注,充分感知文本;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共同探究:范进中举悲哉?喜哉?

有关《儒林外史》的资料。

2课时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在选拔人才等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没落,这一制度也蜕变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精神枷锁。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作了无情的针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段之一——《范进中举》。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与不朽著作,其中包括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1.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4)典型:胡屠户

(5)另有邻人

(6)本人态度

2.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1)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地喜极发疯。精彩片段:第5自然段。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2)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①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③噫——好了——好

④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⑤既形象展现了范进的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在科举制度下,无数个封建知识分子一朝金榜题名,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巨变。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范进是如何变化的。

1.感知艺术形象。

(1)范进形象。

①根据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

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到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成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这样的反常,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②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2)其他人物形象。

①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范进中举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范进中举后)的市侩形象。

②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和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③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本文讲述的“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表面上看是“大喜”,实际上是范进悲剧人生的展现。中举前生活贫困,没有营生能力,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只是苦读“圣贤之书”;一旦中举,便马上换了“贵人”的嘴脸,同张乡绅的攀谈更是充满虚伪。由此可见:范进如不中举,世上多了一个迂腐无能、贫病潦倒的书呆子;范进中了举,社会上也只不过多了一个虚伪腐败、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所以无论中举与否,对范进来说都是他人性的缺陷,灵魂的失落,人生的悲剧。而这种个人悲剧,又是封建科举制度一手造成的,无数知识分子在这种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或终生不得志,悲惨地死去,或一朝得志,便成为朝廷压榨百姓的帮凶。总之,这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民族、国家的悲剧。

3.除对比外,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取得了深刻的讽刺效果?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三十五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表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世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表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范进中举》的核心是“中举”。“中举”即考取举人的意思。明清时代规定,每隔三年,在京城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叫做“乡试”,录取的称作举人。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一旦名列举人榜,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从此就可以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了。作者通过描写封建士子范进在穷愁潦倒的境遇中,醉心功名,因中举而痰迷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和他在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鲜明对照,对八股科举制度和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形象地说明了八股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麻醉剂。

前一部分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范进穷困寒酸的生活。后一部分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的形象。通过对比,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1.精典的语言。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

2.前后的对比。

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对照,揭露人物虚伪丑恶的嘴脸,是这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胡屠户这个形象,作者就是通过他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

3.侧面的烘托。

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很显然的。如果只作孤立的人物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了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的了。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零星地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地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

4.合理的夸张。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的巴掌再也弯不过来等情节,都因作者运用了合理的艺术夸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起了更有力的更深刻的批判作用。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3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艺术,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

1、点名读:

挈;腆;绾;掼;醺;菩萨;啐;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谨具贺仪;果不其然;桑梓;轩敞;浑家;华居;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

1、导言: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2、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讲——走进故事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寻读:

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

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功名富贵热”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

六、赏——精段赏析

齐读第五段。

1、赏析角度一:层次感。

预案: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

预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3、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

预案:“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4、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预案:有生活的真实感。

自读末段,自由品味。

七、移——知识迁移

思考:如果你是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会像范进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自由交流。

八、谈——畅谈读此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文主题、写法或其他角度展开。

九、比——比较阅读

教师下发《孔乙己》文字资料。

教师提示:两文均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但一个受人嘲笑,遭人凌辱,穷困而死,一个却终于叩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可从人物特点、写作手法等展开对比。(课外可收集资料后完成)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前;后

生活贫穷;对;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比;生活显赫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4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以上是《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点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7

一、教学困难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

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分析人物描写。

二是分析环境描写。

三是分析细节描写。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进和张乡绅进行比较。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应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讽刺,常用的讽刺手法有哪些。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写法,把握文章主旨。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本单元共学习四篇古代长篇小说中的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杨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它们均选自古典小说中影响久远的经典名著,它们题材各异,风格有别,但都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反映各自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受到启迪和教育,培养了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从课堂走向社会,又从社会回到课堂,学生受益匪浅。《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文章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对陈腐的封建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和张乡坤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问,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教育又是一种警示。课文使学生穿越时空,在阅读中思考、汲取,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高。

【教学重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阅读、想像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小说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文中的人物刻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新课导入:

诗句导入: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预习学案,提出疑难。2、预习检测:两名学生板演生字和文学常识

(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

3.情节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三、精讲点拨、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交流点拨】

中举前: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中举后: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2.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交流点拨】

(1)中举之前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语言描写)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反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成因: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他的性格才会被如此地扭曲。

(2)中举之后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好!我中了!”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④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语言描写)⑤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语言描写)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语言描写)性格:世故圆滑

【教师点拨】

①典型意义: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②成因: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

(二)赏读精彩片段读课文第五段的片断,回答问题:问题:大声朗读第5段,“范进中举发疯”段落,归纳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噫!好了!我中了!”体会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侧面描写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总结深化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感知范进的艺术形象你眼中的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热衷功名:范进考到五十岁才得秀才,但他心有不甘,不顾胡屠户的反对,到处筹钱应考。中举后又欢喜得发了疯。性格懦弱:受到胡屠户的辱骂,他听了只是“唯唯连声”,一句也不敢顶撞。圆滑世故: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逢迎自如。

(五)分析胡屠户形象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见板书设计。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交流点拨】

(1)从语言描写:中举前:“现世宝”“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中举后:“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2)从动作描写:中举前:“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通过对比,对人物进行准确、逼真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胡屠户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逢迎,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3.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交流点拨】嫌贫爱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4.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的发展做铺垫。

5.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交流点拨】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互相舞弊的事实。

(教师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四、主题归纳: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五、写法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交流点拨】

(1)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例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 下一篇:大二学期学习计划范文大二学生学习计划,大二学生的学期计划(整理4篇 )
    上一篇:卫健委个人述职述廉报告(精选5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