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精选6篇)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1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g()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五、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六、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述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2
一、文本解读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歌”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
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
2、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00年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敕勒人饲养牛羊,逐草而居――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二、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
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现在统一读ye
三、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似、庐、笼、盖、苍、茫)
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
3、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
1、紧扣“歌”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
“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播放图片,理解地域特点。
2、看了图片,你觉得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在敕勒人眼里,天是什么样的?地又是什么样的?
理解“穹庐”,图片出示蒙古包,指导理解。(敕勒人用自己熟悉和最亲近的帐篷的圆顶来比喻辽阔的天空,形象可爱。)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指读: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生合作读:我来用敕勒人的话来说,你们来读诗歌。
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小结:这一句,交代了敕勒人生活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阔,和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喜爱。(板书:喜爱)
4、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学习第二句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大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天蓝蓝的,草原没有边际)
理解“苍苍”“茫茫”。板书:天苍苍野茫茫
看图想象,指导朗读。
一切都是那么辽阔,那么安静。忽然,一阵风吹过,草儿低下了身子,弯下了腰。这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象,引读,理解,感受草原的壮美、富饶。
5、小结:这一句,辽阔安静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辽阔的天空,壮丽的草原,风中的牛羊,让我们感受到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的赞美。板书:赞美
6、欣赏画面,听歌曲《天堂》
深情的歌唱,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巍巍的群山,鲜嫩的水草,肥美的牛羊。
六、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七、推荐诗歌,拓展积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推荐北朝民歌的另外两首名作。这两首民歌和敕勒歌一样,语言明白如话,风格豪爽,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企喻歌》(其一)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坡。
《木兰辞》(节选)
开我东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理解。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讨论。
4、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形象。
八、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热爱赞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丰富认知
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风光(配图欣赏)。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敕勒歌》(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读《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总结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
1、“敕勒”是什么意思?
2、“川”是什么意思?
3、阴山在哪里?
(读完这一句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穹庐是什么意思?
(天似穹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庐。解释穹庐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庐的景象。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穹庐,体会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5、苍苍和茫茫是什么意思?书写“苍”、“茫”两个字。
(苍是湛蓝的颜色,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这是一幅静态风景图。与下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景色对比。请学生上台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
6、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晓》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4、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传承经典。
五、课后作业
1、课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将你体会到的《敕勒歌》中的场景用水彩笔画出来。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2
敕勒歌
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李攀
一导入课题
师:由敕勒一词导入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们,你们在书中,电视上见过草原吗?草原上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
①自由读,圈生字,读准音;?
②带拼音读古诗(指名读);(正音:似、苍都是平舌音,见的读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读古诗(齐读);
三抓“景”读诗,读出景物
⒈诗读了这么多遍,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标出来。
①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老师示范读,读出景物;
③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
④指名读(老师指导);
⑤齐读;
⒉诗中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如果让你给这些景物赋予色彩,你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①指名说;
②重点理解“苍苍”,识记字形,了解字意,
③指导读“天苍苍”,读出天的蓝,天的辽阔;
④写生字“苍”;
⑤由“苍苍”是魔法师,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颜色,引申“松柏苍苍”和“白发苍苍”。
⑥理解“茫茫”,识记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练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齐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抓“动”态词,读出美
读着读着,这幅画面不再静止了,在你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在你的内心里生动了起来,仿佛自己来到了这片辽阔的草原,想一想,哪些字让这幅画动了起来。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再读古诗,找一找是哪些字让这些景物动起来的,再关键的字下面画“△”。
①找出“吹、低、见、笼盖”的动词
②重点理解“笼盖”:通过做动作让孩子知道笼是围拢起来,盖是从上向下盖下来。
③看书上插图,理解“穹庐”;庐是圆顶毡房,穹庐是大大的圆顶毡房;
④练读“天使穹庐,笼盖四野”,读出天之大;
五回归课文
①看插图,感受敕勒人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这份热爱,齐读古诗。
②背诵古诗。
结尾:古诗可以吟,可以诵,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在这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敕勒歌幼儿园教案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敕勒歌幼儿园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二)、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四、当堂作业
背诵: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五、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