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精选4篇)
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只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才能浇灌祖国未来鲜艳的花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精选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篇1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真是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同时能在国培计划中有幸聆听众多专家的精彩讲解,通过网络参与了网上听课、网上答题、网上浏览、网上评论、网上推荐和网上交流等活动。
在这次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碰撞。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克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在专家认真详细的视频讲解下,我受益良多,随着国培学习逐渐进入尾声,我不免有些感慨。
在本次培训中,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篇2
xxxx年8月,我通过招教考试,成为了金水一中的一名语文老师。7年过去了,我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培训,从中也获得了很多对教师生涯大有益处的收获。这次的北京之行,更让我的学习经验有了新的收获和感受。
八月的北京烈日炎炎,正如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那样,充满了无限的热情。适逢大雨过后,天空竟出现了少有的彩虹,或许这是北京给予我们这些求知者的厚礼,更是新理论即将扑面而来的预示。
教师的幸福人生
丁榕,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不是因为她教出过多少个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是因为她创造了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她为教育事业真正奉献一生的情感。
步入老年的丁老师,完全没有这个年龄段的老态,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思路,睿智的头脑,灵活的步伐。整场报告,全程都是站着的丁老师,把一位充满爱心、乐于奉献、善于创造、激情洋溢的教师形象展现的完美无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把50年的人生体验串成了一条精美无比的珍珠项链,生动真切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往事的一幕幕。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在于唤醒、在于鼓舞。丁老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无不把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从职业型教师,发展到事业型教师,拥有教师的魂,最后成为发展型教师,这才是教师最应该走的路。
爱,就意味着用心去体验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她是睿智的引领者,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一个她教过的学生,未来的路各不相同,可是都深深记得这位对自己人生影响极大的老师。经验交流类似于亲切长者的谆谆长谈,让人感动不已。大家都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有一种特殊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与真诚,深切的打动着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教育以人为本,百年树人,谈何容易。
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就是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情感区体验情感;用学生的兴趣填补自己兴趣的空白;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101中学,传奇色彩的学校
与丁榕老师的优雅不同,北京101中学的校长程翔老师,则从宏观发展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校个性化发展进程。从1946年建校以来,“立德树人,培养未来担当人才”就成为了北京101中学的发展目标。具有红色名校的特质,101中学的很多校园文化都渗透着历史的痕迹,很多名人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这无疑也给几十年的名校增添了几分政治荣誉感。
程翔老师说:所有的教学都是从生活而起,生活才是最好的教材。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们而言,这确实是最真实的学校体验。在学校发展的大框架下,支撑它飞速发展的,就是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们。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它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生活经验,也有心灵提升。睿智的教师就会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点拨,适时的将校园文化、生活体验与课堂获得完美结合。这种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的。
同时,程翔老师还教授给了我们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对于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时代早已扑面而来,教师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已经是一项技能,如同教师讲课一般。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无论从课程还是教材的选择,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模式,都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量。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幽默,是最初对易仁荣老师的定义,但是一场报告下来,易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执着的人格魅力,都让我感触颇深。
最初,一个吃萝卜的道理,简简单单告诉我们先苦后甜的人生体验,上进、刻苦、具体、坚持,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却涵盖了易老师一生的教育哲学。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而我希望,遇到我的孩子们都是幸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和孩子们息息相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中的“思”对于教育者而言,有进行教授前对于教材和学生的思考,也有在教授之后的反思。这样的“思”应该是高质量的,因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发展能力。
从跌跌撞撞的尝试,周遭人的质疑,到逐渐成熟的模式方法,对于易老师来说,这是一项智慧的工作,需要的是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特色教学便成为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抹彩虹。
易老师做了很多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是“没时间”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总在为自己做不好,做不完美找理由。反思自己的教师道路,真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人人都是课程的创生者
刘燕君,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校长,把戏剧特色推广到全市,让教育界对一所普通的小学刮目相看。
在讲座最初,刘校长就给我们提出了7个问题:为什么建设课程?为谁建设?为了谁的什么建设?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么建设?建设的效果如何?当课程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的今天,我们却又似乎对这些问题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而现在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为:非科学化趋向严重,大多数没有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而学校进行课程顶层建设,就要为学生谋发展,为教师搭平台,为学校闯出路。
如何让课程创生,刘校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将戏剧文化推广到整个学校,让学生写剧本、排话剧,甚至去草原上和话剧故事的原型人物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受美好的精神其实就在身旁。做这些事情,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周围的人也会投来质疑的目光,但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承诺,默默的坚持,便是刘校长不放弃的动力。学生的发展是一点点的累积,而这累积背后是所有教育者们为之辛勤付出的汗水。
每一次学习,都是心灵受到洗礼的过程,接受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收获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快乐教学原来并不是一件难事,需要的只是我们携手坚持的信念,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觉得真的不虚此行。四位专家,都向我们展示了走在教育前沿的他们是如何说,如何做的,毫不避讳的给我们传授了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也会发掘自己的特长,把它坚持下去,真正做一名有心的教育者。
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篇3
研训,提升了我的业务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其他老师的上课,我进一步懂得备课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教什么?怎么教?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确立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明确的过程来备课,同时加大学生预习的力度。课前由学生生成具体问题,然后和我的备课内容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课实效性、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合作性。体现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每节课下来,我结合学生的表现,课堂的生成等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课后我还积极写出教学心得,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结合课堂上的每一细节和同事们的交流,升华为经验理论。通过学习,获取经验。同时,使我真正懂得了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更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教学。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因此,我们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此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4、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学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小学语文培训研修心得体会篇4
培训是国家统一培训、学习,由全国专业的教授、教研员通过传媒或在线学习,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让我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在研修学习中,围绕主题主体参与是研修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核心内涵所在。
一、我觉得这次培训具有及时性。
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心灵。国培中,我们就好像和专家面对面,了解了国内语文教学的动向,认真的倾听专家的讲解,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开阔,我们茅塞顿开。
二、我觉得这次培训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与信心。
国培中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正是我屡次实验的方法。我以前还在犹豫:我这样教学,算不算与他人教学背道而驰呢?通过这次国培我更加坚信我的道路是对的。这次国培,我们看了名教师的实况,才恍然大悟,最好的'就是不做作,不虚伪,不浮华,是真实的,自然地师生共同交流的一堂课。实际上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不就是一堂堂生动的自然地公开课么。
三、我觉得授课的专家教授,每一位身上都闪现着许多亮点。
他们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笃实的精神,对教育的热爱都融入在生动精彩的讲座中,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差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每位学员都有各自的工作经历与理论基础,以及各自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学员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提供平台让学员之间展开讨论与交流,是相互学习与提高很好的机会。指导老师很重视让所有学员都能参与过程,总能关注到每位学员的参与程度,有个别学员因怯场等种种原因,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总能通过观察读出她们的想法,点名让其参与进来。“我希望听到每位学员的声音”,始终以亲切语气、宽容的心态期待着学员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学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最佳方式,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与积极上进学习风气。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相互评价,随时启发指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