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集合(精选6篇)

daniel 0 2023-12-03

古代名人故事篇1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室、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这些当然不会是一个人发明的,但是后来的人都把它记在黄帝帐上了。

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缧(音léi)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有了丝和帛了。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仓颉(音cāngjié),创制过古代文字。我们没有见到过那个时期的文字,也没法查考了。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一座黄帝陵。

古代名人故事篇2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古代名人故事篇3

明朝的著名大臣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楷体大字,还善于对对子。有一天,李东阳的老师出了一个上联:砚向石边见口。这是拆字联,将砚字拆为石和见。李东阳应声对道:笙从竹下生声。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对得很是工整。还有一次,父亲李淳给李东阳出联:虎豹关中,不是关中虎豹。李东阳略加思索,对道:麒麟阁上,皆非阁上麒麟。小东阳因为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举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皇帝召见他时,因为李东阳太矮小,只能由太监扶着他迈过皇宫的门槛。

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东阳应声对道:天子门高。皇帝大喜,又让他写麟凤龟龙等十余个大字。当小东阳写到龙(繁体字为能,笔画很多)字时,手腕乏力,最后一勾便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皇帝看了很高兴,将他抱到膝上坐着,把上林苑的珍果赏赐给他吃。

当时李东阳之父已站起身来,在台阶下等候命令。皇帝又出了一个上联打趣道:子坐父立,礼乎?意思是说:儿子坐着,而父亲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李东阳不假思索地应答:嫂溺叔援,权也。意思是: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这是权宜之计。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微笑着说:真不愧是神童!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宰相。

古代名人故事篇4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4岁中进士,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欧阳修是众人皆知的醉翁,人们常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仕途也很顺利。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政治上受诬陷,遭贬斥,忧患凋零,今非昔比。

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

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庆历间贾文元任昭文相时,常与欧阳修畅饮。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谁知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就无动于衷。贾文元感到很无奈。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在向欧阳修敬酒祝寿时,一曲又一曲地献唱。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陶渊明,东晋人,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他的诗篇,写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

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古代名人故事篇5

1、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

3、勤能补拙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4、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中多务。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5、映月读书

南齐时的*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6、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7、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古代名人故事篇6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 下一篇:销售推广协议书,推销合同一般包括哪些条款(整理2篇 )
    上一篇:年党支部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