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精选5篇)

daniel 0 2023-12-09

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篇1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这是我读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时,在文章扉页,看到的第一句话,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这篇文章以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些情感,许这黄油烙饼便是老先生抒发情感的窗口了。

老先生所书《黄油烙饼》一文,字数不多,只有寥寥几页文字。字里行间之中,讲述了一位名为“萧胜”的少年与其奶奶之间相处的点滴故事。也从侧面体现了那个年代下的人们,生活状况之窘境与艰难。

文章名为《黄油烙饼》,而真正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之处却着墨甚少,只是轻微地点了几处,而这几处老先生处理的十分巧妙。

文中讲述了萧胜与其奶奶之间的故事,从小萧胜就生活在奶奶家,吃住方面,奶奶也是照顾地十分妥帖。萧胜穿的衣服都是奶奶一针一线地亲手缝制,做衣服之前奶奶也会亲手绘制了图,然后再按照着所绘的图,上针线来缝制。小时候穿的衣服,一针一线都带着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之心。读文至此,我便想起儿时在外婆家生活之景。

小时候,母亲在外工作,很是忙碌,带着我也不方便,外婆便让母亲把我留在家里。七岁开始,我便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那是个安静的小村子,坐落在大坝下面。坝坡儿又种了很多树,到了春夏季节,坡儿上会长了许多野生的花儿,还有青翠的小草,不能称作小草了,有的草长起来有半人高了,那个时候的我要是蹲在草丛里,保管那大人们是找不见的。也是因了靠近大坝,而这坝坡儿又多种树,还有天然形成的翠绿屏障,显得小村子格外地安静,若是没了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儿,小村子便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下了。

儿时,我的棉衣棉裤也都是外婆亲手做的,和萧胜的奶奶一样,老辈儿人的手都很是巧的,看起来厚实黝黑的大手,外婆手的骨节儿很大,外婆说是常年干活儿的结果,但拿起针线来,灵巧极了。那五色的线在外婆的手中,就能绣出花儿来,看着那一堆棉花、线、布,感觉凌乱地很,在外婆的手中,两三天就能做成了一件棉衣,穿在身上暖暖的,一点儿不比商店买的差。

看到萧胜和奶奶的相处,便想起来自己在外婆家生活时的情景。其实对于写文来说,技巧掌握和词语积累,或许很重要,但是真情实感更为重要,若作者写的文字里没有情感寄托,只是用文字堆砌,确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了。这也是我喜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之原因,它引起了我的共鸣,令我读之便入了那故事之中。

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篇2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篇4

《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内容不多,只有几页文字,也没有说这黄油烙饼有多好吃。写文并非标题怎么写,文就要怎么去铺叙,有些东西未曾流于表却隐于内,关键在于写文想要表达些什么。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又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一为萧胜与奶奶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他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一为奶奶待萧胜之亲厚,不曾亏待了他,为他做衣缝鞋,打饭留菜,在饥难之年,把这饭菜留给孙儿吃,自己最后却一点点饥饿至离世;一为对那一年代的描述,揭示那一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之难;南北食堂之两相对比,也揭示了些黑暗与腐朽,表达了些不满之情;从萧胜妈妈做黄油烙饼给孩子吃,让他别问了这段描述中,也可看出当时所处之时代背景。许还有更深之意,我却只能感悟到这些了。

这篇文章以平实普通而简单的语言,平铺直叙,将故事一点点铺开了,让读故事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感受故事的发展,故事开始到故事的转折再到收笔,每一处都刻画地平实而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引人共鸣,勾人心绪。

近来买了些书,我很喜欢读老先生们所书之文,每读之时,总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收获,于自己写文也是有所助益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看自己如何体会了。于苦难之中走过,人会更为坚强和勇敢。

以上是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汪曾祺《黄油烙饼》读后感篇5

今天无意中拜读了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黄油烙饼》。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毫无感情色彩的描述,语言过于苍白无力,不像是先生以往的写作风格。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小男孩萧胜跟随奶奶在乡下生活以及后期跟随父母在马铃薯研究所的生活经历。

汪曾祺先生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应该对这个动荡年代非常熟悉。先生笔下的人物就是在这个动荡年代生活的人民。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都在写“吃”的,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再到后来办了公共饭堂。正是从“吃”的变化写出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变化。

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萧胜和奶奶的七年生活情景,后半部分写的是在与父母在马铃薯研究所的生活情景。而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时间。

一个事件就是萧胜奶奶的死亡,她是被饿死的。文中有一句话“人不是一下饿死的,而是慢慢地饿死的”。与其说是饿死,我觉得倒不如说是被这个时代逼死的。

那个年代像萧胜奶奶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是淳朴,善良和节俭,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可是自从把家里的两口锅交给了食堂了,吃食就渐渐的变差了,人也变瘦了,再到后来死了。即使是这样,那两瓶黄油依然没有吃,萧胜奶奶只是经常拿出布子擦一擦。

另外一个讽刺的事件就是描述了三级干部会的情景,社员们腾出南饭堂给三级干部,各种吃好吃的,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社员们问到南饭堂飘过来的肉香,饭香,就不停地说“好香,好香”。这种“理所当然”实在令人讽刺。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先生虽然用的是萧胜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但是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可以冷峻地思考萧胜那些不懂的事情,可以写出更多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揭示和表现。

文章还有一条隐藏的故事线,那就是萧胜自己吃食的变化,从好吃的食物,然后变到吃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到后来的饼子里面掺了假。正如那个时代,三天两头换着来,一次又一次的掺假。

而黄油烙饼一直到最后才出现,那时候奶奶不舍得吃的两瓶黄油已经放了好几年了。奶奶去世后,萧胜的妈妈讲黄油锁在柜子里,家里人也不舍得吃。最后,萧胜妈妈还是看不过去,拿出锁在柜子里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给萧胜吃。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我非常懂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吃着黄油烙饼的时候,想起了奶奶,想起那位节俭的老人,不由自主地哭了,那眼泪里包含了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太多太多不知名的情感。想着要是奶奶能吃着这个黄油烙饼,那该有多好啊!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却是咸的,拌在一起,萧胜依然吃得很香。我想萧胜在吃黄油烙饼落泪的那一刻,仿佛一瞬间长大了不少。

整篇小说,描述的语音看似苍白冷漠,但从先生在文章中详细描写了食物变化的样子,能深深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他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社会强权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民的深深同情。由此,我能深深领悟到先生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 下一篇:年外贸员的工作职责,外贸员的岗位要求及职位描述(整理2篇 )
    上一篇:教师调岗申请书模板(精选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