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8篇)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1
感谢在520的今天一只夜孔雀飞进我的心里!给5分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围绕法国巴黎和成都两个城市故事展开,剧情走向意外但为人们保留了对生活美好的希望。歌曲由几句叫随风而徙正如女主人公对待感情和生活的豁达!
再说说该部剧的文化代表长笛和尺八,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所演奏的让人耳目一新。这部电影有两种浓烈的文化底蕴衬托使其耐人寻味!女主人和三位男主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随着人物关系的发展拓展剧情。夜孔雀贯穿全影片,夜孔雀歌颂不只是它惊人的美更是它对爱的执着,用尽生命去爱。这也是该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视就是对爱的延续!
再来讲讲演员,余少群很出彩!眼神很加分!刘亦菲是个很有张力的演员。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片尾曲大家一定不要着急走出影院。听完再走,婉转优美,让你沉静中剧情中久久无法脱出!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2
好的电影,是经得起回味的。
周五晚上去看了《夜孔雀》。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电影戛然而止时,整个人如坠梦中。
说实话,刚看完,没什么感受。毕竟前半程观影时都在捋电影的时间线,后半程刚入佳境,电影就已经收场,除了觉得电影制作精良,个别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没有什么特别触动我心灵的。
打车回去的路上,下了雨,冻得人跺脚。人挤人的,也顾不得回想电影内容。
第二天又是细雨,疯玩了一整天后打车回去的路上,透过雨滴斑驳的车窗,看城市里的灯火一盏一盏飞速过去,忍不住用手擦了一下车窗。然后心忽然安静下来,就想起了艾尔莎伸手抹去凝结的水雾的画面。突然觉得,那时候的艾尔莎是最美的。那时候的艾尔莎呀,是破茧的前一刻,也是春雨淋透之后即将钻出的新芽。
是了,新芽。周五看完《夜孔雀》之后,心情被电影带的平缓,也没有体会到浓烈的情感。可内心却被播下了一颗种子,在两天微风细雨的滋润下,忽得在一个瞬间开出了新芽。
就那个瞬间,领会到了短短九十分钟的电影里面,承载了许多美好的含义。
那样的一个瞬间啊,是被阳光和养料浇灌了许久的种子,在一个清晨破土而出,还沾着露水的一瓣新芽在和暖的微风里微微舒展。可惜我嘴笨笔拙,说不出那是什么样的感受,也说不好。
不是专业影评人,对电影也是门外汉,只能谈谈观后感了。
很久没有看过一部像《夜孔雀》这样,对生命充满善意解读的电影了。电影的节奏也如同生命一般,温和平缓地流动,也会有险滩,但最终回归质朴。
我永远无法忘记站在夜孔雀画布下面的艾尔莎跟马荣介绍她找到的臭椿树上夜孔雀幼虫的茧的神情,自信的如同光一样。那是艾尔莎对生命的救赎。最后艾尔莎也救赎了自己。
看到最后的最后,埃菲尔铁塔下面,社长蹦了两蹦,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完了,我要爱上社长了,哦不,是爱上社长扮演的马建民了。想起了艾尔莎说,爱是突然降临的。真是在电影的结尾让我自己切身突然体会了一把突然降临。
不可抑制的喜欢电影的结局。艾尔莎说会和马建民结婚,让我觉得这算是破茧前一刻,已经透着新生了。而后电影荧幕一黑,我以为到此为止了,虽然觉得看到了破茧已经可以了,但是总觉得不够,若是就此结束,总是有些可惜的。耐着性子等了等,果然还有个真正的结尾。这才是真正的结尾呀,破茧而出的夜孔雀展了翅膀,抛开残茧,从广阔飞向了更广阔。
没有人会不喜欢这个结局。这或许是生命的真正含义。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生命是如何绽开的,那这部电影是不能错过了。发酵了两天,或许我也该抽个时间去二刷一下了。
最后的题外话,因为最近也在学着当一个业余剪刀手,正反思自己剪辑是不是局限于剪辑叙事的时候必须拎起一条线,是非因果都是单线的。虽然逻辑是清楚的,但难免失于平淡和无聊。然后就看了戴导的《夜孔雀》,开始困惑于戴导的叙事方式和节奏,有美感但是觉得些许迷茫,可是当情节高潮迭起的瞬间,所有看似交叠杂乱的线被提溜起来,整部电影脉络都清晰了,说不出来的舒畅。只有暗自膜拜,打算回来就去补戴导的其他电影,学习起来。
以上是关于夜孔雀观后感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3
“爱永远是突然降临的,只有从来没有爱过的人,才以为爱是一个感情渐变的过程”
我曾一度对这句话产生质疑。直到我看到影片开头,马荣在斑驳的小院里用尺八为蚕蛹吹奏葬礼送别曲。四周静谧,雾气氤氲。翠竹婆娑,乐曲悠扬。
他告诉她,每一个蚕茧里,都有一个小生命。他也曾嫌弃地警告她,不要以为一根竹子挖出五个孔就叫尺八,那是亵渎。我想每个女孩都会对这样的男子心动的。他周身散发强大的气场,文艺优雅。他对尺八对蚕丝有种执着的痴迷。他对她,亦师亦友亦恋人。他三十几年未开嗓,最后一次登台竟是拿着孔雀胆酒一饮而尽。对儿子,对恋人,用生命作出了回答。相信我,看了电影之后,你也会爱上马荣这个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影片的女主角艾尔莎经历了从稚嫩恣意到独立担当的蜕变,就像夜孔雀破茧成蝶一样。期间有不辞辛苦寻找爱的孔雀蛾,有对马荣不敢面对两人感情的不满,也有鼓起勇气面对罹难的坦然以及搭救朋友的义气和傲娇。我想这来源于她对爱的.思念和传承。当她决定用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生命时,我知道,艾尔莎长大了。
马小林这个角色带着些许滑稽和道不出的辛酸。他的多次出场,都让我嘴上笑着,心里却是哭着的。一念成痴。马建民言语不多,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很有穿透力。有时候看似憨厚,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支持。他对文身有着不可名状的执念,为这个角色带来神秘和钦佩。
总体来说,四位主演都很用心,有时候只用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很多东西。导演很有功力,影片拍摄唯美,采用插叙回忆的方式,一边是古朴幽静的锦官城,一边是明媚浪漫的法国巴黎。一边是爱的回忆,一边是现实里重复爱的印记。一边是乐曲呜咽川戏咿呀一边是欢乐DJ。影片不止讨论里爱情还有亲情和生命等等话题,更难能可贵的是融入了蚕茧织丝尺八制作文身工艺以及戏曲等元素。整部片子基调平静,却处处留有悬念。虽为文艺片但不沉闷枯燥。前半段一直在笑中间略有凝重结尾趋于平和欢快。不得不提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层次感强,光线配乐达到极致。片尾曲尤为惊艳。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现实与电影交汇,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仍是破茧成蝶的蓝色孔雀蛾从艾尔莎的窗口飞出,翩跹起舞,很美。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4
从小裁缝开始就很喜欢戴导的文艺片,小裁缝和夜孔雀在我看来不相伯仲,没有辜负我的等待。导演把成都、巴黎这两个城市拍得很有情调,很美也很有生活气息。看得出他是想把中欧两种文化在电影里做一次融合,虽不是尽善尽美,但也可圈可点了。里面的家乡情怀,娓娓道来戏曲、尺八、丝绸等传统文化的渊源及对传统文化崇敬之情也随处可见。
作为文艺片能让人愉悦地看完,且能思考关于电影所想表达的价值,这便是片子本身的成功了,也不必太去苛责。
我喜欢夜孔雀,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种文艺范的腔调。在电影手法的表现上我是门外汉,在此我只是想说作为观众的感受。
夜孔雀是一部很有节奏、优雅浪漫以及文化底蕴的电影,只执着于剧情的欠缺的人基本是没看懂的吧。
在这电影里,我特别喜欢艾尔莎也特别心疼她。当艾尔莎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刘亦菲,也不再是多多少少带有刘亦菲影子的角色,很吃惊也很惊喜。我终于看到了刘亦菲全身是戏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她能赋予角色独有的韵味。这一次,她不再是刘亦菲,而且艾尔莎。同时也可惜,她这么多年没遇到过好的剧本和大导,因为毕竟她也算得上是一个有张力的演员。艾尔莎的一颦一笑、喜嗔哀怨,她都以最自然而舒服的形式完成了,却又没有刻意表演的痕迹。
夜孔雀里面余少群算是除了刘亦菲之外很惊艳的一个。小林的癫狂、痴迷与怨愤他都把握得很好。特别是眼神特别到位。刘烨是老戏骨了,不管什么时候看到他都能让人一秒入戏。黎明的,没有看过他太多作品,就不敢妄加评论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当马荣叫艾尔莎第二次下车时,艾尔莎眼里的甜蜜一秒收住,转而满脸委屈很是受伤的样子真的很心疼。那时我想到的是,满城烟火,独余你落单。夜是那么的寂寞张扬,你是那么的孤独冷情。
我个人认为,文艺片在今天是未被商业化的一片净土。有情怀、有文化底蕴的文艺片其实并不少见,但是国人大多太浮躁了,所以文艺片市场相当严峻。真的很希望能多给文艺片一点宽容与理解,给潜心拍摄的电影人一个鼓励。当然,文艺片并不十全十美,所以它更需要空间发展,需要市场去成长。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5
看过《夜孔雀》的预告片之后,我有点厌恶,又是以不伦为卖点的爱情片。幸亏昨天我去看了这个片子,否则肯定错过了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
是悬疑片吗?
如果以女主的心情最后拨云见日,豁然明朗为悬疑的标准来看,这还真是一部悬疑片。不过,你见过一部不需要你猜凶手、剧情、结局的悬疑片吗?所以按照惯常的类型片标准,这肯定不是一部悬疑片。跟悬疑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让我有点埋怨影片的宣传。至少,要再拍一个纯净的预告片,给那些能被片子本身打动的人看。否则该看这片子的人会很容易错过它。
是伦理片吗?
片子里确实出现了父子爱上同一个女子的情节。不过,这个女子只爱父亲一人。然后就是父亲因为儿子受刺激复发严重精神疾病而退出了这场爱情。没有别的了。如果因此把这个片子和伦理扯上一星半点关系。那么,简单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了。
对了,还有在巴黎的男主的弟弟。这个人跟女主,就没谈过恋爱好吗。所以,所谓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基本是在扯淡。
是浪漫的爱情片吗?
即是又不是。如果你把爱情片定义为那种秀给别人看的爱情片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不是那样的爱情片,因此也就不是那么个浪漫劲。但是,如果你把爱情片定义为把爱的主观感受以映像这种客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那么这就是一部爱情片,真正的浪漫,无以复加。
成都与巴黎的问题
影片不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展示的。否则前半段成都,后半段巴黎。
影片不是双城对照的或者碎片式的叙事顺序。否则无法解释影片展示顺序的某种隐晦的逻辑。
这部片子的叙事线,以女主在巴黎咀嚼几个月前在成都的恋情为轴。
所以,女主才会一边回忆着成都发生的情景和故事,一边在现实的巴黎,纹身、养蝉、吹尺八,沉浸体味着这个爱情。
实际上不应该把在巴黎的咀嚼当作一种回忆。真实的情况是,女主在成都形式上突然中断的爱情,在她的内心仍然还继续着。所以就女主的感情来说,它一直是进行时,现在时。这也是为什么把成都的故事和巴黎的活动混合在一起,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事实上,这恰恰是导演这样安排影片展示顺序的逻辑出发点,是他的匠心所在。
这样安排影片的展示顺序,即纵向的次序的展示了女主情感的发生发展,也横向的展示了这个感情所包含的所有美好和苦痛,最后还没有其它的半点的枝蔓和多余。
整个片子就像美女的身段,无一丝多余,无一丝的不足。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言语,都是围绕着女主的爱情的,极其饱满又恰如其分地展示着它。
暗示与意象
没错,看过片子的人,总会感到片子里的许多场景,物件,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应该说,这种感觉是没错的。
这部片子意象非常丰富。
夜孔雀和蝉茧以及臭椿树,是片子里的主要意象。它是一整个生养系统,又是一整个成长过程。它即展示和代表了爱情的美妙,也展示和代表了爱情的苦痛纠结,更展示和代表了经历过百转千回之后的升华。
尺八其实和夜孔雀等系列意象一道,展示代表着上述的内涵。同时,尺八也建立和展示了男主的形象——尺八要一万多根竹子当中才能挑出一根合适的材料,而尺八制作过程中内部填充决定了它的音色,这暗中反映着男主的品性。尺八还有一个意涵,那就是女主对男主的想念。她在塞纳河畔吹动尺八的情景,是不是多少显出一些孤零和不协调。
木质的纹身工具暗示着女主感情的纯洁美好。纹身的过程,即反映了女主对男主和他们感情的想念,也反映着女主对这段感情的思忖。而且这个思忖是开花结果了的。影片的最后女主把男主的弟弟留了下来,也就意味着她要完成这个纹身,把夜孔雀的两只眼睛也纹出来,让夜孔雀最终飞起来。飞起来并不是飞离,而是飞升。
场景也构成意象。影片开始时,男主在砖台上跪吹尺八的场景,悄然建立起男主的形象。
影片中段医院里的戏剧表演,展示了父子间面对这一个女子这一个爱情时的苦涩,纠结。
道具也蕴含丰富意象。被杀的小白兔,高跟鞋,以及孔雀胆酒,都反映了男主儿子的情感和异常。
男主死了吗?
从常识说,在一堆人面前服毒自杀,被救的几率很高。从情节看,几个月之后在巴黎,男主的弟弟并没有在谈到他哥哥时有什么异样的情绪流露。可见男主没死。不过我们都知道,有个东西死掉了。那就是他和她的爱情。喝孔雀胆酒表明了男主为了不再刺激儿子,甘愿放弃和女主爱情的决心。
有一个爱情和一个暗恋
这个片子里只有一段爱情。那就是女主和男主的爱情。男主儿子对女主是暗恋。他和女主泳池吹笛子的场景是他想象出来的。至于男主的弟弟,影片里哪有他和女主发展感情的情节,一丝丝也好,有吗?难道就因为女主在弟弟面前纹身的时候露了脊背,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和她发展了感情?这有点太不靠谱了吧。
后来呢…
影片的后段,通过检查,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是男主的孩子。要不要这个孩子就成了女主内心反复掂量的问题。这个孩子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生命,还意味着女主男主的爱情。最后时刻,女主改变了主意,她意识到,她不能就这么扼杀一个生命,也就意味着不能这么扼杀了他们的爱情。不过,不扼杀他们的爱情,不意味着她要和他再续前缘,这在现实中已经不太可能。这只意味着女主在内心又接续、激活、接纳了这份感情。这就是女主感情的升华。简单的外在的粗暴的说,就是这样。
影片的气质
这部片子即清淡又丰富,即含蓄又涌动,有豆瓣的豆友形容说,静水深流,深以为是。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可是它运用的通通都是现代的电影语汇和技法。
我用隽永和经典来形容它。但愿合适。
让我们向这部片子的导演致敬,感谢他的匠心独运,苦心孤意。
苹果和宝石
如果把《北京撞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比作一个又香又甜的红富士大苹果,翻开手,我们就开始嚼这个大苹果吧。然而这个月我们又翻了一次手,闪现在我们眼前的居然是一颗硕大的宝石。没错,这就是《夜孔雀》。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6
“爱永远是突然降临的,只有从来没有爱过的人,才以为爱是一个感情渐变的过程”
我曾一度对这句话产生质疑。直到我看到影片开头,马荣在斑驳的小院里用尺八为蚕蛹吹奏葬礼送别曲。四周静谧,雾气氤氲。翠竹婆娑,乐曲悠扬。
他告诉她,每一个蚕茧里,都有一个小生命。他也曾嫌弃地警告她,不要以为一根竹子挖出五个孔就叫尺八,那是亵渎。我想每个女孩都会对这样的男子心动的。他周身散发强大的气场,文艺优雅。他对尺八对蚕丝有种执着的痴迷。他对她,亦师亦友亦恋人。他三十几年未开嗓,最后一次登台竟是拿着孔雀胆酒一饮而尽。对儿子,对恋人,用生命作出了回答。相信我,看了电影之后,你也会爱上马荣这个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影片的女主角艾尔莎经历了从稚嫩恣意到独立担当的蜕变,就像夜孔雀破茧成蝶一样。期间有不辞辛苦寻找爱的孔雀蛾,有对马荣不敢面对两人感情的不满,也有鼓起勇气面对罹难的坦然以及搭救朋友的义气和傲娇。我想这来源于她对爱的思念和传承。当她决定用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生命时,我知道,艾尔莎长大了。
马小林这个角色带着些许滑稽和道不出的辛酸。他的多次出场,都让我嘴上笑着,心里却是哭着的。一念成痴。马建民言语不多,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很有穿透力。有时候看似憨厚,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支持。他对文身有着不可名状的执念,为这个角色带来神秘和钦佩。
总体来说,四位主演都很用心,有时候只用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很多东西。导演很有功力,影片拍摄唯美,采用插叙回忆的方式,一边是古朴幽静的锦官城,一边是明媚浪漫的法国巴黎。一边是爱的回忆,一边是现实里重复爱的印记。一边是乐曲呜咽川戏咿呀一边是欢乐DJ。影片不止讨论里爱情还有亲情和生命等等话题,更难能可贵的是融入了蚕茧织丝尺八制作文身工艺以及戏曲等元素。整部片子基调平静,却处处留有悬念。虽为文艺片但不沉闷枯燥。前半段一直在笑中间略有凝重结尾趋于平和欢快。不得不提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层次感强,光线配乐达到极致。片尾曲尤为惊艳。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现实与电影交汇,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仍是破茧成蝶的蓝色孔雀蛾从艾尔莎的窗口飞出,翩跹起舞,很美。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7
很推荐的一部电影,画面清丽悠远,故事叙述流畅,演员恰如其分,84分钟的电影酣畅淋漓。说说角色和演员。
刘亦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片,没有让人失望。艾尔莎太吸引人了。初遇马荣,还是一个单纯喜欢尺八,喜爱音乐的女孩,对爱情和生命都懵懵懂懂,慢慢的知道了夜孔雀,与马荣踏上寻树旅程,两个人如高山遇流水,心灵相通,灵魂碰撞,爱得顺理成章。在古香古色的小院里,中西古今交融,爱情美丽的让人叹息。刘亦菲在这一段真是清新文艺,眼神清澈,演出了初懂爱情小女生的稚嫩,这时的艾尔莎如一个小小的蚕蛹,正慢慢结茧,尚未圆满。
余少群的小林挺出彩,川剧扮相不错,把这个神经质的角色演绎的蛮好。小林对艾尔莎来说只是偶遇的一个陌生人,能闲聊两句,艾尔莎对小林却是生命中的光和一切,是他单调生活中自顾编织的美梦,当美梦变成噩梦,精神不可避免的开始崩溃。他的崩溃也是艾尔莎与马荣爱情的终结。这一段的刘亦菲如女神般慵懒迷人,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淡淡的吸引力。这时的艾尔莎如强行剥开的蚕茧,爱情死了。
离开成都这个伤心之地,回到法国的艾尔莎试图养出夜孔雀,遇到了马建民,一个滞留法国的’纹身师。社长很帅,但迷之喜感,尤其抱鱼缸,全场笑翻。这个阶段的艾尔莎心如死灰,爱情破灭,不知如何面对新生命。但最终艾尔莎破而后立,从对爱情的迷茫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勇敢放手,开始新的人生。恰如夜孔雀,最终破茧成蝶,美丽绽放。刘亦菲在这一段,从开始的焦虑痛苦,到挣扎茫然,再到最后从容淡定,层层递进,最后的微笑真是美。
整部电影画面绝美,古朴的成都,摩登的巴黎,动听的尺八,惊艳的夜孔雀,值得一观。
最后容我花痴一下刘亦菲,整部电影美的不要不要的,文艺素雅,动感活泼,大银幕上看真是享受。
电影夜孔雀观后感精选篇8
喜欢这种沉静如水的电影风格,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倒是特别,将几条线索穿插在一起,倒叙插叙并用,可能不喜欢这种叙事方法的就会觉得剪辑混乱,或是电影太平淡没有起承转合。
故事倒是完整的,但是有点狗血,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男人,但是这个男人的儿子又爱上了这个女人,结果这个女人却嫁给了这个男人的弟弟。人生何处无缘分啊!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一个女人经历的三段感情吧:第一段是彼此真正相爱的,又有精神共鸣,但是却不能在一起,应验那句话:最终在一起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人。第二段像是为爱毫无保留不计得失的付出,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第三段大概就是友情以上,恋爱未满。
电影里每个场景都非常美,配乐也很好听,演员真实而不做作,导演诚意十足。感受到了成都和巴黎的不一样的美和浪漫,发现了好多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文化:尺八,养蚕缫丝,川戏女角只演不唱。原来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文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