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精选5篇)

daniel 0 2023-12-18

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园地》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课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了五年级一班在小学五一劳动节举办的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内容比较接地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意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感情色彩。

2.理解文章中劳动的真谛,明确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3.能够通过口头表达、合作实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理解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难点:通过合作实践等方式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讲解和讨论法等。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10分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它讲的是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小学五一劳动节期间的活动。请你们先想一想,你们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做了什么呢?做了哪些事情感到最开心、最有意义呢?

2.学习课文,理解文章的意义(25分钟)

请学生们先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可组织集体阅读或轮流朗读。

接着,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中大家做了哪些活动?你喜欢哪一个?

(3)文章中提到的劳动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劳动?

(4)你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做了什么?你觉得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3.合作实践,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意义(35分钟)

在学习课文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意义。活动内容包括:扫地、擦桌子、拖地、整理教室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做好分工。

(2)学会沟通,互相配合。

(3)做好安全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活动结束后,请学生们总结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老师可鼓励学生用画画、写感想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作业(5分钟)

请学生们写一篇题为《我的五一劳动节》的小作文,写一下自己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做了什么,以及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劳动的意义和快乐,通过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体验劳动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课堂效果良好。但是,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拓展和培养。在后续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机会。七、教学扩展

1.组织更多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义务植树、志愿清洁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

2.组织主题班会,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与体验。教师可以安排劳动主题的班会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或企业代表分享劳动的经验和收获,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与意义。

3.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文资料、视频、动漫等渠道,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形式、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帮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劳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4.组织模拟劳动运动会或劳动生产健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年级或学校规模的劳动运动会、劳动生产健身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不同形式的劳动,培养其体力、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5.建立校内、学生、家长参与的劳动生产教育基地。教师可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长等合作,建立校内、学生、家长参与的劳动生产教育基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加强与家长合作,提高家校共同体建设的水平。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活泼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过,以时间有限,实践活动只是属于课堂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劳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另外,可能对于部分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如果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生活,可能会缺乏对于劳动的亲切感和深入理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逐步建立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基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广度。

九、教学反思

课程设计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方案,然而,具体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发现词语在情感色彩上的不同。

3.理解逗号的用法,并正确使用。

4.学会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

5.积累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分辨褒义词和贬义词,并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能把握文字情感基调,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交流平台”。

1.读一读情景对话,找出朗读课文时如何表达情感。

2.练一练,学会运用。

下面这段文章选自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先想想课文表达什么感情?再想想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节奏来读?

七子之歌(节选)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咬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学生自由练,指名朗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追问二个问题: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怎么样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朗读?)

1)教师指导:这篇文章表达了强烈的希望香港回归祖国的愿望,把香港比作儿子,大陆是母亲,母子分离是非常伤感的。所以可以读得慢一点,语调低沉些,以体现受到的苦痛、伤感而又殷切希望回归的心情。

2)齐读,指名朗读。

二、发现词语在情感色彩上的不同。

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分辨其情感色彩的不同。

三、理解逗号的用法,并正确使用。

教师讲解逗号的用法,并让学生练正确使用逗号。

四、学会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

教师出示横版和竖版的文字,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的区别,并练写出横版和竖版的文字。

五、积累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四字词语。

教师出示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四字词语,让学生研究并积累。

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不同部分,这个句子中逗号用于分隔毽子的不同种类。)

3)读这段话,哪些句子是主题句?

毽子越做越讲究”是主题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对这个主题的进一步描述。)

2.练一练,学运用。

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短文,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提示:这个周末我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首先看到的是一只大象,它有一副长鼻子和两只大耳朵(逗号),看起来非常聪明。接着我看到了一只熊猫,它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毛发(顿号),非常可爱。最后我看到了一只老虎,它的皮毛非常美丽,有着金黄色的条纹(顿号),但是它的眼神让我感到有些害怕。

3.我拓展,我积累。

1)出示一段话: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请根据这个句子,使用顿号和逗号进行标点符号的修正。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2)请自由准备一段话,使用顿号和逗号进行标点符号的修正,并分享给同桌。

1.练一练,学运用。

出示: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球类运动包括手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冰球、棒球、垒球、毽球、乒乓球、台球、冰壶、橄榄球、曲棍球、水球、保龄球、健身球、弹球等。

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没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我拓展,我积累。

两人一组,开展“你写句子,我点标点”的游戏。

3.研究“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四字词语都是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词语。上面8个词语是歌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褒义词,下面8个词语是描画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衰败景象的词语。)

2)自己查资料或工具书,给自己不懂的词语写注解。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安定、兴盛的时代。

国泰民安::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形容社会繁荣昌盛。夜不闭户,形容社会治安良好,人们无需担心。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守法守规。然而,在多事之秋,社会充满了危机和不安,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这些词语描绘了一个国家多灾多难的场面,让人心生悲凉之感。

褒义词: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贬义词: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其他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词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和谐共处、团结友爱、法治社会、风清气正、民主自由、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环境优美。

逗号可以用来分隔句子中的不同部分,表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比如,可以用逗号将并列的词语、短语或从句分开。在书写时,要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我们可以积累更多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词语,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写作等方式,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篇3

【教学目标】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4.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5.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教学重点】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

1.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2.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2.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恰当运用。

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回顾方法

1.读一读,找规律。

教师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感受了课文中的爱国情怀,还掌握了结合资料来体会思想情感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本单元的学习,走进快乐的“语文园地”。

教师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结合文章说一说。

预设1:我感受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我印象深刻。

预设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还感受到了在国家的发展中,有很多人作出了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比如《小岛》中那些驻岛守卫的战士。

预设3: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只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不然就会像《圆明园的毁灭》中所讲的那样,遭到列强的欺凌。而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对课文的理解都很到位。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会了结合资料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查阅资料对我们理解文章都有哪些帮助呢?请你阅读书中“交流平台”的内容,跟我们说一说你的收获。(出示课件3)

预设1:通过查资料,我可以知道古诗的创作背景,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比如《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在北宋灭亡,失去中原土地,但当权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背景下创作的,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陆游的悲痛和林升的愤慨。

预设2:我赞同他说的。比如《少年中国说(节选)》刚一开始我不理解什么是“少年中国”,后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言论,就更能感受到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美好祝福和深切盼望。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借助资料来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有助于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外,查阅资料还有哪些作用?

预设:查阅资料可以让我了解更多文章内容。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很多圆明园内的建筑、书画、文物,通过资料和图片,让我感受到圆明园有着很高的价值,从而为它的毁灭感到痛惜。

(出示课件4)教师点拨: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资料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情感。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千古传诵的经典诗篇,我们不仅要理解,还要会朗读会背诵。如何才能通过朗读,将课文中的情感读出来呢?你有什么好建议?

预设:想要读好文章,先要了解文章的情感。

(出示课件5)教师点拨:不同的文章适合不同风格的朗读,我们的朗读也要跟随文章中的情感进行变化。谁能举例说说?

预设:比如《古诗三首》我们要读出古诗的韵律,不能读得太着急,同时还要体会着作者的情感,比如悲痛的、气愤的。

教师引导:想要读出悲痛的、气愤的情感,应该如何读呢?

预设:可以语调稍微低沉一些,语速缓慢一些。

(出示课件6)教师点拨:你们说得都很好。想要通过朗读来体现课文中的情感,首先就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充满希望的,还是悲痛、哀伤的。比如《古诗三首》表达的是诗人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深切的热爱之情。在把握好感情基调之后,还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谁再来结合着本单元其他文章说一说?

预设1:《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是充满朝气的,蕴含着梁启超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而且是对我们中国少年说的话,我觉得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读出豪情来。语调应该是越来越高的,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预设2:《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让我感到很悲痛,所以我觉得在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应该语速放缓,语调低沉一些。

2.练一练,学运用。

(出示课件7、8)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请你来体会着刚刚说的方法,读一读这几段话吧!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1)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以体现沉痛的心情。

(2)语调高一点,读出节奏,才有气势.

教师小结:通过回顾,我们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记得常常巩固和运用,这样才会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设计意图: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再次进行巩固,进而为今后在学习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以及学习方法,我们再来看一看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的练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组词语,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提问: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我发现每组的两个词语在意思上是相近的。但一个是褒义词一个是贬义词。

教师引导:非常棒!每组的第一个词语是褒义词,第二个词语是贬义词。有的词语中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的情感,比如“举世闻名、兴高采烈、足智多谋、呕心沥血”;有的词语含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的情感,如“臭名远扬、得意忘形、诡计多端、处心积虑”。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小组合作交流词语的意思。

教师点拨:谁来和我们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合作成果。

学生解释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1)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可以用在非常著名的人或事物上,比如故宫、长城。

(2)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一般用在做了坏事的人身上。(出示课件10)

(3)兴高采烈: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是一种很热烈、很开心的心情,可以用来形容同学们,比如我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就兴高采烈的。

(4)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一般形容高兴得忘乎所以了。(出示课件11)

(5)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诸葛亮。

(6)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出示课件12)

(7)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一般是说费尽心血做好事。

(8)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一般是说挖空心思做坏事。(出示课件13)

教师组织活动:大家说得都很好,接下来就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成语,写一段话吧,写完之后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你的句子,其他同学听一听句子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运用是否准确。

学生造句,小组交流。

预设:说起诸葛亮,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智慧所折服的。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深受刘备的器重。(出示课件14)

教师小结:运用恰当的词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变得更生动更准确。其实还有很多像书上这样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同学们课下去搜集一些分享给大家,看看谁找的最多。(出示课件15)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理解成语的意思,感受了成语不同的感情色彩。造句练习锻炼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练习做了积累。)

2.体会顿号的用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除了词语外,标点符号在我们的阅读、写作中也很重要。今天我们要认识“标点符号大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顿号。请同学们默读书中的前两个句子,把顿号用笔圈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使用顿号。(出示课件16)

学生默读,圈画顿号。

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顿号?

预设1:圆明园和绮春园都是园林,东、西、南都是方位,它们是同一类事物,所以中间要加顿号。

预设2:桃子、石榴、苹果,也都是同一类事物。

(出示课件17)教师点拨并引导:顿号表示句中的停顿,一般而言,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则用顿号。接下来我们练习一下,试着给书上的第三段语段加标点。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学生练习。

教师引导:完成了吗?看一看你写的对不对。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出示课件18)教师小结:其实“标点符号大家族”中还有很多好朋友,平时在阅读时同学们要多留心,注意它们的使用方法,让自己在写作时标点使用越来越规范。

顿号表示句内停顿。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出示课件19)练一练,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标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秋天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野葡萄说也说不完

预设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预设2:秋天,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野葡萄,说也说不完。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观察句段,初步感受顿号的用法。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顿号,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得更扎实。)

三、总结梳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了解了顿号的使用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硬笔练习,正确书写

1.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练习书写。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了解了顿号的使用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园地。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好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出示课件20、2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书上的两组书写,结合着旁边的“书写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预设:古诗不仅可以横向书写,还可以竖向书写。

教师启发思考:横向或竖向书写时,上下、左右的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横向书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竖向书写时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教师点拨:你观察得真仔细!当横向书写时,落款要写在右下角。当竖向书写时落款在左下角。也就是“陆游诗”和“王之涣诗”的位置。“书写提示”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教师点拨:在书写时字距、行距要适当、匀称,不能太松散,也不能太紧密。还有吗?

预设:书写时还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教师点拨:只有把每一个字写规范、写好看,整篇才美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保证书写规范的同时提高书写速度,你都有哪些好方法呢?

预设:一次可以多看几个字,不要写一个字看一下。

(出示课件22)教师点拨:是的,要学会一词连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接下来就请你按照书写提示,仿照着将两首古诗写一写吧。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

教师组织活动:同学们写完了吗?大家写得都很认真,下面请小组内进行评价,选出本组的“小小书法家”,并针对同学的书写提出你的建议。

小组分享、交流。

教师组织活动:接下来请你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再次书写两首古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教师小结:同学们课下可以把你练写的两首古诗拿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进行点评。同学们,“提笔即是练字时”,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写字规范哦!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观察示例,了解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练习并在小组内互相点评,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高书写水平。)

二、学习“日积月累”

教师引导:这个单元我们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学习了许多经典诗篇,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又给我们整理了一些成语。自己先来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出示课件23)

学生自由读成语。

教师组织活动:这些成语都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借助词典,交流成语的意思。给大家5分钟,开始吧!

小组合作交流成语的意思。

教师提问:这两组成语都和什么有关?

预设;和国家、社会有关。

教师点拨:这两组成语都和国家兴衰有关。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预设1:第一组成语写的是国家非常富强,百姓生活得很幸福。(出示课件24)

预设2:第二组成语是说社会不稳定,人们生活得很不好。(出示课件25)

教师引导:看到这些成语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1:看到“安居乐业”我就想到了古时候繁华的街道,人们在做生意、买东西,非常热闹又安定。

预设2:看到“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我就想到了战争的场面。

(出示课件26)教师引导:你能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预设: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掠夺、毁坏、放火的罪恶行径。要牢记我们国家曾经遭受侵略者入侵的屈辱历史,发愤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想象、表达,大家对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再来读一读。

找三名学生朗读成语。

(出示课件27)教师小结:这些成语请同学们课下积累在小本上,每天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借助工具书、小组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运用表达,都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课后反思】

本单元语文园地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的内容。整节课我围绕着各版块教学目标和要点组织教学。

“交流平台”针对本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回顾,再次感受了查找资料对理解课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这样的设计不仅强化了“查找资料”这一学习方法,还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更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学习内容,一是感受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二是体会顿号的用法。在进行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词语特点,这些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生活中很常见,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提高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第二部分学习时,我通过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顿号的作用,同时课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能够再多些当堂练习,效果会更好。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还安排了“书写提示”的板块,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观察,总结梳理出书写小技巧。书写练习重在写,我充分给予学生书写的时间,并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反馈,提出有效建议,在此基础上再次练习书写,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日积月累”板块总结了一些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贴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些成语不易懂,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成语意思,在此基础上,我重点通过想象画面、表达运用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阅读短文。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并能评价别人的作品。

3、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等。

〖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做小制作。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邮票、名言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生轻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说说从这篇短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进行朗读擂台赛。

4、评出擂主并给予奖励。

二、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

1、交代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⑴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小制作。

⑵介绍自己的`制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样做成的?你的小制作有什么用处?

⑶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得清楚、明白。

2、请一名学生先按上面的要求上台说一说。教师相机进行点评。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

4、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学生可适机进行评价。

5、向小组以外的同学进行介绍。

6、评最佳作品和最佳讲解员。

三、展示台

1、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展示台,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

2、每个同学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收集的材料。

3、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参观。

4、邀请学校老师和家长参观。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展示台

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篇5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交流利用关键句归纳段意;词句段运用分别安排了仿写片段以及学会用新的修改符号补充修改片段;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表达作者忧伤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古诗《滁州西涧》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策略】

1.借助例文,学会迁移

在教学“交流平台”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并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训练落到实处。

2.发现规律,拓展升华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部分与单元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有关。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每段话前面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一句则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即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运用范例中习得的记录方法进行练笔。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随时记录。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示对调和移动的修改符号,并迁移运用到习作的修改中去。

【教学准备】

一盆含羞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关键语句,并能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学会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

3.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片段,自然过渡

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3)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

②“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2)探讨:可以直接用这个关键语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吗?(不可以,这个关键语句概括不完全。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3)概括本段话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概括本自然段大意。

课件出示: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4.拓展延伸。课件出示语段,找出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5.比较四个语段关键语句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略微改变,就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段尾。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是个好方法。

6.围绕一个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师生交流。

关键句:春天的校园真美!

【设计意图】

借助例文,回忆学过的知识,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学会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板块二

发现规律,学习表达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两个例句。

课件出示:

r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r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观察两个例句,找找它们表达相似的地方。(这两句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现象,后写作者提出的问题)

(2)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3)师生合作读,感受这种表述方法的妙处。

2.小结学法。

师:我们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要和作者一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3.聊一聊生活经历。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

4.学生交流。

5.自主观察,尝试练写。摆出课前准备好的一盆含羞草,让一位同学上来用手触一下叶子,其他同学先认真观察,再提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写下来。

(2)组织学生围绕思考是否深入,问题是否合理,对练写的语段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

从范例中习得记录的方法,进行练笔。先观察现象,再写观察后的思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会观察,主动提问的习惯。

板块三

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1.初读段落,交流感受。

2.学习修改。

(1)回忆以前学过的修改符号,指名说说名称和作用。(改正、增补、删除)

(2)认识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①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②移动符号: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后的位置。

(3)语段中还用了哪些修改符号?(删除、插入)

3.句子练习。

(1)课件出示修改前后的句子,让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

我养了螃蟹一只。

我养了一只螃蟹。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了。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向我高高举起那大钳子剪刀似的。

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2)学生交流。(修改后语句变得通顺了)

4.阅读语段。

(1)课件出示课本中修改了一部分的语段。

课件出示:

(2)读一读,说说除了已修改的部分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5.学习运用。

(1)用修改符号在课本上修改语段。

(2)交流反馈。

(3)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课件出示:

我养了一只螃蟹,它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钳子倒是很大。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我又点了几下,它钳子越举越高,突然,整个身子翻了过去。它急了,腿和钳子在空中乱舞,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过身来。

6.迁移练习。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需要修改的片段,集体修改。

【设计意图】巧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在对比中学习。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自然过渡到修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延续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内容,能够说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吟诵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板书古诗题目,读古诗题目。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涧的景色)

2.《滁州西涧》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4.师:这首诗写了什么?试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师生交流。

5.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完整地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二品读诗文,感受美景

师: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呢?

1.“美”的印象。

(1)从“幽草”感受到美。低声吟诵,想象画面,细谈感受。

(2)从“黄鹂深树鸣”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细细品读,想象画面。指名读。

2.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舟自横”)

【设计意图】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感受诗意。

板块三

结合背景,悟出诗情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一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一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或几个字来。学生可能会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2.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诗中寄托的情感。(课件出示韦应物简介)

课件出示: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隐退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3.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幽草”“无人”“舟自横”)

小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山水画,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存在,其实诗人的灵魂无处不在。整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细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回味吟诵,感受诗意

1.回顾吟诵小知识。提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2.同学们试着自己给诗句标注平仄节奏。

3.跟着吟诵音乐练习吟诵,小组交流。

4.全班同学一起吟诵诗歌,个别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积累,学会运用。

【教学反思】

1.充分交流,主动探究。

“交流平台”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师选取了典型语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进行新的知识的引导,让学生找出能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引出“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花钟》《小虾》等特点鲜明的语段的回顾与对比,在探究中明白了关键句的作用及其在段落中的位置特点。整个过程,教师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品味诗句,积累古诗。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教学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初读,精读,研读,层层深入,抽丝剥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完成经典诗文的积累。

以上是五上语文园地四教案及设计意图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 下一篇:争做文明亚运人心得体会和方法,喜迎亚运盛会争做文明小主人主题绘画(整理5篇 )
    上一篇:纪律作风方面存在不足整改措施(精选4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