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精选7篇)

daniel 0 2023-12-20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1

一、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中的组成部分,讲述了四种常见地貌类型中的一种——风沙地貌。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强调了观察内容,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风沙地貌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为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中观察方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因此,本节课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掌握其分布,并适当拓展其成因。

三、设计创意

课堂引入了江西本土案例“多宝沙山”,同学们在案例探究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地理问题,不仅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趣味,同时也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本,体现了自然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课堂紧密结合了与风沙地貌相关的诗词和史料,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课堂相融合,符合新课改“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课堂充分结合了教师的经历,采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

四、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其学情分析如下:

1.已有知识初中陆地五大类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

2.具备能力阅读课本,归纳总结的能力;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掌握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归纳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其常见类型;

(2)通过合作,观察风沙地貌景观图片,描述常见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态特征;

(3)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风沙地貌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并能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

2.难点:掌握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

七、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

2.分组合作探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久在樊笼里”,你是否也想要“复得返自然”?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在旅途中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好奇心。

过程一:阅读归纳知识1.呈现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名称;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归纳出风蚀地貌的成因及其常见类型。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风蚀地貌的相关知识。

过程二:走进罗布泊1.根据教师讲解,观察雅丹地貌;2.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风蚀柱和风蚀蘑菇示意图,并描述形态特征;3.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释风蚀柱和风蚀蘑菇的形态区别。观察风蚀地貌,认真画出示意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尝试解释其成因。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作图,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过程三:走进敦煌1.展示三种常见的沙丘;2.布置任务:每6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形态特征并尝试命名,要求体现沙丘的形态之美;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常见风积地貌的形态特征并尝试命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沙丘的形态特征。

过程四:探究新月形沙丘1.展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2.引导学生观察沙丘细部形态及与风向的关系。观察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五:探究“多宝沙山”1.布置任务:每6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画出可能的沙源地;2.分析沙丘发展速度较快的季节并解释原因。画出可能的沙源地,并利用课本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过程六:触景生情结合教师亲身经历,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认真观察,仔细聆听,思考人地关系该何去何从。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

课堂总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在老师的引导下,厘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厘清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九、板书设计

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二、风积地貌

1.成因:风力侵蚀(吹蚀、磨蚀)1.成因:风力减弱,碰到障碍物

2.类型(形态):2.类型(形态):

风蚀柱金字塔沙丘

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雅丹地貌沙垄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完成表格:

第一级界线第二级界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2000—1000米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500米以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原、四川盆地、雪峰山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A、东高西低B、西高东低C、南高北低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A、蓝色——海沟B、浅紫色——湖泊C、棕色——山地或高原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以上是关于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完整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3

一、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解读:首先该课标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地貌”、“景观”即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针对前者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

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在教学实践中,喀斯特地貌作为地貌的组成之一,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和图像资料为学生建立地貌与喀斯特间的联系,通过地理分布、成因分析和次级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其景观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教材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个知识点(P66-68)。

该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

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在对岩石圈的学习中,认识到大气圈、水圈的重要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土壤和人口、城乡景观等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不能孤立的讲授地貌的知识点,要注意把握圈层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有意识的提及人类活动与地貌间的相互影响。

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结构上,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通过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而高中所要求的地貌类型则是以成因作为划分依据,有一定难度;在思维方式上,必修一前三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划分以及缺乏对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喀斯特地貌在成因上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地形特征。

难点: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新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能通过这五张景观图总结我国的地形特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

(1)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

(2)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1)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2)地形类型齐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的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

【师生总结】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横断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过渡】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学生回答】巫山: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过渡】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

2.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

【学生活动】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

【学生回答】以山地为主。

【教师总结】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有利影响:复杂的地形类型,利于多种经营活动的开展。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任意指出一块地形单元,要求学生说出其周围的其它地形单元,看看谁又快又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下搜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资料并整理成表格。

五、板书设计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5

课例介绍:

结合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与成因,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喀斯特地貌种类。结合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与喀斯特地貌带来不利影响的案例,指出喀斯特地貌对地方发展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逐步强化辩证、综合看待地理现象的观点。

课堂设计:

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请同学们思考喀斯特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喀斯特形成条件:岩石、气候水文条件等,教师引导讲解。

(结合课标,本节课不对喀斯特形成成因作掌握要求,但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从定义简要分析成因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推测分布,将推测结果与实际分布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讲授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运用ppt、视频、图片资料讲授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并结合桂林山水图片介绍不同发育阶段的典型喀斯特地表景观及特点。

分组讨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6

1.教学目标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观察图像、视频,识别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调查能力。

综合思维:学生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地周边、旅游地区等)的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2.教学过程

2.1海岸地貌

[课堂导入]播放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的视频,通过三个问题“十二使徒岩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数量为什么会减少?将来会消失吗?”引入课堂,并展示学习目标。

[课堂活动]识别景观

课前把典型的海岸地貌照片装在信封里,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抽签。

[教师设问]这些精美的图片是在哪拍摄的?它们属于什么地貌?它们有什么不同,你可以给它们归类吗?

通过对景观照片的识别引入海岸带及海岸地貌。要求学生对照学案,识别出一些常见的海岸地貌,并对其进行归类。

2.1.1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师创设问题]常见海蚀地貌的形态在成因方面有明显的联系,请在下图中用简洁的文字把其余的联系补充完整。

通过对常见的海蚀地貌形态特征差异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海蚀地貌的形态在成因方面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2.1.2海岸地貌的成因

[教师设问]人们提到海南岛,总会联想到它那柔美亮丽的海湾与沙滩,但常常忽略了与这些海湾沙滩相伴的、嶙峋突兀于碧波之中的岩石海岸与岬角。为什么在海南岛同一处海岸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说明影响因素。

[学生交流]岩性的差异会影响海蚀速度和碎屑的多少,如坚硬的岩石,不易受侵蚀,易形成岬角。强度中等的岩石,易形成海蚀平台,且在海蚀平台外形成疏松堆积物。

2.2冰川地貌

播放有关格陵兰岛冰川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冰川的特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2.1冰川的特征

[学生思考]什么是冰川?冰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所在地区终年严寒,是为“冷”;冰川覆盖地表的面积大,体积重量大,是为“大”;同时冰川要沿着地表缓慢移动,是为“动”。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冰川的特征,为理解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创造前提。

2.2.2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师创设问题]观看冰川运动视频,冰川是怎样对地表侵蚀的?冰川的搬运、堆积和流水、风等外力有何不同?

[学生交流]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形成挖蚀作用。冰川的重量很大,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着这些岩块进一步锉磨冰床,形成磨蚀或刨蚀作用。

[教师设问]相较于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冰川的堆积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由于冰川的体积重量大,搬运能力强,当冰川消融时,堆积物会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地表,堆积物多棱角。

[教师评价]堆积地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外力力量的强弱影响。外力强大,则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外力较弱时,重量大的物质先沉积,重量小的物质后沉积,堆积物具有分选性。

2.2.3常见的冰川地貌

观察典型的地貌图像,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冰川地貌,注意提示学生冰斗和刃脊、角峰的联系,以及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

[教师设问]冰川槽谷和“V”形谷有何不同,和峡湾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交流]冰川槽谷由冰川作用形成,谷底一般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V”形谷由流水作用形成,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是海水入侵冰川槽谷形成。

[教师评价]由于峡湾既宽阔又深邃,不但风光秀丽,而且适合发展航运,比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地貌就特别典型。

[课堂活动]探究古冰川遗迹的形成过程。

以“千湖之国”——芬兰为例,引导学生从冰川侵蚀形成洼地及冰碛物堆积堵塞河道或冰川槽谷两个角度分析湖泊形成的原因。

[教師评价]“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我们看到今天的冰川遗迹,能够想象出以前地球被大量冰川覆盖的壮阔情景,也让我们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3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堂活动]以石家庄和承德为例,通过小组组内交流的形式,探究平原和山地两类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评价]在不同的地形区,人口的分布,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建设,产业的发展等都会受其影响。在发展经济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3.结语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海岸和冰川地貌缺乏感性认知,本设计通过设置相关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其分析的方法来突破这一学习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相关外力作用的背景条件与作用过程,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导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分组分享活动一,引出本课目标】

(六人为一组,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通过主动分享,提出教学目标,教师最后展示)【过渡】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

step1、分组讨论:我根据

分析,得出。

{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提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step2、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step3、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step4、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得:地势西高东低【分组分享活动三,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

由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入,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作出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我国地势特点。

step1、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step2、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而如果将馒头画一幅俯视图,得出的就是馒头的分层设色图,对着地形描绘就是地形的分层设色图。

step3、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

step4、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做出及时辅导)【分组分享活动四,“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step1、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利弊。step2、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step3、教师归纳总结:〈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分析,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

【衔接】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要了解纵横交错的山脉,首先要懂得根据走向来判断。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划分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以及弧形山脉。【分组分享活动五,山脉“走向”的判断】

step1、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

山峰,一

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问如何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step2、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回答。step3、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

1、东西走向

2、南北走向

3、东北-西南走向

4、东西走向

step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step5、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

【分组分享活动六,主要山脉的学习】

step1、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我国山脉按走向大致分为几组?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名称是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在图上有什么规律?(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step2、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

step3、教师补充: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及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step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动

step5、教师小结: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界线。

step6、教学片段欣赏:“中华五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组分享活动七,课堂小结】

(回应教学目标,想想:“我学到了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相应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下一篇:小学教师值周工作总结(精选4篇)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好作文推荐,我和我的祖国作文600字(整理2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