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6篇)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预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1、已知预习过,预习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
(1)借助拼音;
(2)问别人;
(3)联系上下文猜字;
(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请愿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朗诵,学会鉴赏诗歌声韵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评价目标
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
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重难点
1、能够通过诵读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
2、能够结合舞蹈视频,进一步鉴赏诗歌之美,表达出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方法:
师生品读,鉴赏表达。
所需课时:
1课时
预习作业:
1、结合书本注释,通读诗歌,体验诗歌诵读的节奏规律。
2、学会联系舞蹈形象和诗歌语言的结合之美,能够充分酝酿诗情画意,写出具有个性的、鉴赏性的美文片段。
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展示】
学生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任务而设计。)
【朗读鉴赏】
(1)师生朗诵,品鉴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诵体验,找到最佳进入诗歌的密码。
(设计意图:以朗读带动品鉴,为任务推进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2)学生鉴赏发现
①声韵之美。
全诗的韵脚总共变换了六个字,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诗的声韵美感。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但后面几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这样的’韵脚和谐使得其节奏舒卷动人,能够将人物动作和形态的节奏之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②用词之美。
《诗经》中的字词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诗体现对摘采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微而准确。用词非常精确,贴合人物的动作、心理形态,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劳动画卷。细细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动作非常精巧,连成整体又非常融合,既彰显了独自的个性,又在整体上形成了巧妙的共鸣。
③句式之美。
映入眼前的形式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句式之美。重章叠句是本诗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重叠反复来推进人物劳动时的动作行为,呈现相同的节奏中不同的变化之美。这种重章叠句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可以说,句式之美带来了音律之美,带来了动作之美,能直抵读者内心,让我们领略到人物之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这节课的言语实践的训练点,重点是在朗读中咀嚼情感,体味诗歌音律美,能够通过语言鉴赏,为下一环节的文学鉴赏做铺垫。)
(3)观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赏析示例一:抓住细微的动作之美,感受诗文的用词之美。
赏析示例二:抓住舞蹈的特点之美,体悟诗歌背后的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
赏析示例三:从重章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地吟唱中,鉴赏《诗经》的语言和形象的朴素美。
(设计意图:将舞蹈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官与想象的融合,在品鉴中实现语言表达的进一步提升。)
【评价反馈】
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修改你结合舞蹈与诗歌所写的个性化鉴赏文字,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修改前、后的对比,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的文化之美。
【布置作业】
阅读本课中另一篇描写先民劳动场景的诗文《插秧歌》,比较其描写艺术的异同,能够赏析描写的细节之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单篇任务群教学,教师设置了明确的任务,为了完成此任务,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不过教学方法依然偏向于传统,新意不够。
备课资料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指直接抒写和铺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具备。
《芣苢》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朋友们,这些就是《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特点,感受其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诗经》的艺术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诵读诗歌,把握其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3.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感悟他们劳动的情景。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六义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3.诗经的思想内容
写奴隶的觉醒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写征夫的思乡如《小雅•何草不黄》、《小雅•采薇》等。
写思妇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
写劳动的过程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等。
写男女的爱情如《秦风•兼葭》、《邶风•静女》《卫风•氓》等。
4.了解“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5.了解时代背景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6.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环节二:初读感悟
1.明确字音
芣苢(fúy)掇(du)捋(lu)
袺(jié)襭(xié)
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聆听诗朗诵,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任务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思考1: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i)和第二句中的“有”(y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第四句中的“捋”(lu),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任务活动二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思考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4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通过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古代诗歌的学习,理解劳动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这一主题,让学生深刻感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
以高一学生现有的诗歌鉴赏水平,能基本掌握诗歌含义,但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尚欠缺。所以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上,并逐层深入到对诗歌思想内涵、现实意义的指导上。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了解中国田园劳作诗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感悟、鉴赏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并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做到用词精准、语言生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生活艰辛却充满乐观的精神,激发学生悲天悯人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诗歌描绘的古代普通民众的劳动场景,深刻体会劳动的本质,传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劳踏实的美德,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在平凡岗位上挥发光与热的劳动理想,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技巧,品鉴语言,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欢愉劳动场景中隐藏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与乐观。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进行教学。
观看《水稻的一生》创设情境。
研读对比,完成导学案表格,掌握重章叠唱及诚斋体诗歌的特色,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思想主旨。
拓展阅读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了解中国田园劳作诗的艺术成就。
升华主题,探究劳动本质。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观看李子柒视频《水稻的一生》。
导入语
水稻的一生背后凝聚了无数辛劳的汗水。之前我们学习了人物通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他的劳动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张秉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在平凡岗位取得不平凡成就;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钟扬,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不懈探索,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这么一群岌岌无名的普通劳动者,并未留下浓墨重彩之笔,他们却是推动中华巨轮扬帆远航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周南﹒芣苢》和杨万里的《插秧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进行劳动教育的情绪铺垫。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与诗人相遇
1.导入新课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2.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二、读,与诗人相通
1.《芣苢》诵读感知
⑴播放童声朗读,注意读音,把握基本意思。
⑵读准字音(见课件)。
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⑷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芣苢》一等奖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