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精选8篇)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1
长征途中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太多太多。在过祁连山时,祁连山被一片严寒封锁着,没有人烟,没有草,也没有路,只有参天的原始森林和密密层层的刺丛。红军战士只好边行军边开路,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开了。起初,有的同志还撕下块布条缠一缠,后来干脆就不理会它了。由于频繁的战斗,打进山那天起,就没有半粒粮食了。头几天,红军战士采些野果子充饥,还可以勉强度日,后来渐渐地感到不行了,饥饿夺去了不少战士的生命。
山上的风很大,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只穿着一件很单薄的衣服,行起军来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停下来稍歇会儿,身上就要起鸡皮疙瘩,浑身打起哆嗦。晚上睡觉他们只好捡些野牛粪和枯树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围成一圈。大家疲倦得连眼都睁不开,靠着靠着就睡熟了。天气太冷,火越烧越小,同志们的腿就尽量靠边火的旁边,有时裤子烧了几个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才发觉身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连眼睫毛也是白的,活象一个雪人。有时冻得实在熬不住了,干脆就围成一堆,天南海北地摆起龙门阵来。忘掉了疲劳,忘掉了寒冷,共同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天还没亮就又继续行军了……
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难走了。每个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难就不当红军,当红军就不怕困难,一定要翻过山去,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关于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合集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2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重温了中国成立之前那段腥风血雨惊天动地的战争,历史,渡江战役的胜利是我们党领导下人民战争史上,气吞山河的伟大平常,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到来渡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权首都南京的解放不仅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更重要的是革命先辈用战火和鲜血铸就的渡江战役精神,也永远激励了我们新一代中华民族儿女奋斗前进。我们理应继承先辈的遗志,奋力上前,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趋于平稳,但我们依旧不能过于麻痹,中国的社会是平稳的,可世界的局势却趋于动荡,我们依旧应该努力学习,完善自身继承先辈遗志,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日后报效祖国。渡江纪念馆是串承了先辈遗志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记忆中的瑰宝永远的铭记。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3
“钟山风雨起仓黄,宜将剩勇追穷寇,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可沽名学霸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说道解放南京不得不提起大气磅礴的渡江战役,正是渡江战役的胜利才使得解放南京以及解放大陆变得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
在全党全国广泛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际,5月20日,指院研究生二队在政委的带领下利用党团活动的时间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再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参观我们接受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洗礼,同时也有了如下深刻体会:
党的领导是革命成功的保证。正是有了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形式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才有了纪念馆中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扬眉吐气的珍贵油画。正是有了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有了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权利,才有了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图画。
各级指战员艰苦奋斗是革命成功的充分条件。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战员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秦基伟到前线观察地形,皮定军在老乡的带领下到前线观察敌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再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革命胜利的基石。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论断在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斗争中得到了验证。在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民群众不断爆发各种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相反,在解放区,人民群众用担架和独轮车表达了对共产党、对解放军的支持,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乡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参观之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为这大气磅礴的战役而惊叹又深深的陷入了沉思,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作为一名军校研究生应该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4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位于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三汊河口,由胜利广场和主馆区两部分组成。在胜利纪念广场上,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赫然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总高度为49.423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寓意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千帆竞渡过长江”的壮观。
走进主馆区,大家被纪念馆规模宏大,史料丰富所震撼,不但有历史陈列,还有大量视频音像资料。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记载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寻求真理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
第一展厅是“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讲述了194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东北、华北、华东三大野战军相继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二展厅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着重反映了解放区广大军民加紧训练,准备渡江迎接解放的史实!
第三展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讲述了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江南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规模巨大的渡江战役。
第四展厅是“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3年多时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参观完各个展厅,了解渡江战役史实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经过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流血和牺牲,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一段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岁月,更要珍惜当下和平的果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通过参观现场的学习,更增进了我们对党的认识。我们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拾起中华民族的自尊与骄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5
3月25日,作为一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在研工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江北水城——山东聊城,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东昌湖西北隅。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6个部分,展出图片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十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活动的崭新气象。
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再次聆听了孔繁森同志的光辉事迹。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然而他却十年如一日,一腔热血洒高原,做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他家有高龄老母、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却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他囊中羞涩,在藏工作20xx年间几乎没给家里寄过钱,却对藏胞十分慷慨大方,用自己的工资为藏胞买药、为扶养藏族孤儿竟多次卖血换钱。他始终在努力践行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然而,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孔繁森同志于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
听着这一桩桩感人的事迹,望着那一件件实物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泪水多次润湿了我的双眼。我为孔繁森同志“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如冈底斯山”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为孔繁森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党性信念所感动,同时也为这样的好干部过早的离去而深感惋惜。
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近这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我感觉自己又一次经历了灵魂上的洗礼。
孔繁森同志走了,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鼓舞人们的斗志,净化人们的心灵,鼓励全党同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息。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习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6
今天工业游我们来到了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
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立在广场上的总前委群雕,有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等五位总指挥。后面依靠着一艘巨大无比的雄伟战舰,船头超长,直插云霄。
沿着走廊进入大厅,我们可以看到镇馆之宝;《胜利之师》浮雕,上面刻有占领总统府、渡江战役、毛主席诗词等,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纪念馆有战前形势厅,战役决策、部署和准备厅,突破千里江防占领南京厅,围歼逃敌解放武汉南昌攻占上海厅,人民支前厅和英烈业绩厅六个展厅,通过图片、文字、油画、地图、报纸剪片、音像资料等形式,全面展示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为我们再现了63年前渡江战役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
在展厅里我还看到一艘在渡江战役中使用的木船,木船很破旧,不难想象解放军当时渡江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即便这样,他们仍然依靠着这些木质渔船横渡长江。纪念馆中还设置了一些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解放军渡江时穿的袜子、使用的枪支、望远镜、油灯、渡江船工光荣证;渡江战役纪念馆征集来的文物静静地躺在柜中向大家讲述着渡江故事。
参观完渡江战役纪念馆,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很多革命烈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7
中华人民的建成与渡江战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是一战定中华。
3月20日,华东局机关先行进驻统筹,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3月28日,和陈毅进驻瑶岗,4月20日下午6时开始渡江。伟大的渡江战役自4月20日至6月2日在崇明岛宣告胜利,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名城重镇,共计171座县城,歼俘敌40余万,为全国大陆的解放和中华人民的诞生奠定了根底。
纪念馆内均为清末徽派建筑,意韵悠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风飘扬,往左看是游客接待处,往右看是总前委参谋处,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文物,有步枪、子弹、手榴弹、军毯等,保存完好,引人入胜。
总前委参谋处对面有荷花池,白色的、粉色的荷花伫立在荷叶上,是那样的威风凛凛。荷花池再往北看就是《渡江颂》书画展,置身其中真的是宏伟壮观。
总前委旧址群现有六处景点对外开放,分别是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机要处旧址、秘书处旧址、参谋处旧址、《渡江颂》书观,历史景观与人文景观总为一体,是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今天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学生积极向上,这些都要归功于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奠定的根底,而渡江战役的成功又归功于以为书记的总前委在瑶岗运筹帷幄,为中国的新生代开启了一个完美的开端。
渡江战役中还有一位女神,她就是马毛姐。她,只是瑶岗村里的一位普通老百姓,当大战来临之际,却能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将战士送到了河对岸,成为渡江第一船。马毛姐却不幸中弹,忍着剧痛护送战士。值得我们全民族为之骄傲。
站在纪念馆里,回想着,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一一飘过。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篇8
为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教育,我前往了渡江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观时,我认真严肃的聆听工作人员讲述渡江战役的历史片段观看后,我也受到了深深的教育,感悟颇深。
渡江战役纪念馆以实物图片,文字,和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展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是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加强党内凝聚力的重要场所,是继承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进入了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雕塑,气势恢宏,战士们的姿态神态部位十分传神,栩栩如生,仿佛再现了渡江战役的画面。我边走边听工作人员解说各种文件复制品照片,应接不暇其中,利用现代声光模拟技术对历史战争场景的再现,历史文物与珍贵照片的展出,以及对剑在英雄采访视频的播放,生动展示了渡江战役各阶段的真实情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望着眼前这些实物与图片,我的思想飘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座大山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在中华人民的头上,国民党政府腐败黑暗剥削压迫人民醉生梦死,人民渴望摆脱压榨,向往和平与光明,中国共产党以群众为基础,爱民护民,为百姓的解放,与国民党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解放军战士们吃回来了,各级指战人员冲锋陷阵,为部下树立了楷模战疫,总指挥们也以身作则,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办公革命先烈的这些行为受到了我们这些后辈人的敬仰,作为中坚力量的共产党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为了理想与抱负,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