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daniel 0 2023-12-22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中心学科,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而化学科学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发展。下面小编是为大家准备的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1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成效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

化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面对多样化的化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消化。但就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化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意识。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物质,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涵。首先,我为学生准备食盐、白糖、淀粉等物质,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理解和探究实验步骤。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物质不同的溶解性,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化学教学内容的乐趣,又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为了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火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燃烧火焰的危险性,同时对火灾的发生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除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外,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知识巩固作用,为学生设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无法保障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二是作业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学习内容;三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以“酸碱反应”为例,我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问题:“酸碱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酸性与碱性物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碱反应的实例?”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者,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与创新,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完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2

2022年生物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组就“跨学科实践”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而在拿到课程标准之后,我第一时间就翻开到“跨学科实践”这一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有一个大概念,下设三大部分,分别是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实践活动以及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而在目前的教学中,这三大类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体现的非常少。新版课程标准在“跨学科实践”提出的这些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实际践行,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首先是我们生物本学科的概念以及实践,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巩固,其次,关于“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要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和研究,最后我们要将每次教学研讨后的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观念。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来到一线教师手中,这是我参加工作后颁布的第一本课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与时俱进,一线教学也应该紧跟其后。我认真的翻阅这本小册子,以期获得一些感悟和灵感来指导我以后的教学工作。

我最先关注的新课标的变化,它沿袭了2011版课标的传统,在其基础上做了调整与再创新。其中较大变化是课程目标,2011版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22版为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也是四点核心素养。观念是比知识更高级别的概念性知识,是原理、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比如物质是是由元素组成的。学生掌握了化学观念之后,可以去比较、分类、分析、综合,这些过程都属于思维层次范畴。而科学探究和实践可以理解为“探究”以课堂为主,“实践”以课后、课外实践为主。

其次关注到的另一明显变化是新增了化学学业质量,这应该与4点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化学学业质量描述中按情景划分给出了4点学业质量标准。第一条为认识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这一点侧重的核心素养为化学观念。第二条为探究化学变化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这一点侧重的核心素养为科学思维。第三条为在实验探究情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侧重于科学探究与实践。第四条为常见生产生活和社会情境,侧重于科学态度与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条学业质量标准对应的核心素养虽有侧重点但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第一条学业质量标准中也涉及到的核心素养有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当然,课程标准变化之处还有很多,期待在后续阅读中发现其他的变化,以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心得。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4

一、明确提出初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2022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化学观念”反映了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体现了作为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课程,即核心素养的领域特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彰显了化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核心素养的跨领域特质。因此,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从学科、领域和跨领域的三个层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系统刻画,是化学课程全面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

二、大概念统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核心概念支撑主题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了五个一级学习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实践”这五个学习主题对大概念进行了显性化的呈现。“组成与结构”、“性质”和“变化”反映了化学学科本体论意义上的大概念。“探究实践”,体现了化学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大概念,“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凝练了化学学科价值意义上的大概念。例如:“组成与结构”大概念下的核心概念有“元素”、“原子”“分子”等。

三、课时教学目标设置要落实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不仅要落实课程核心素养,还要具化课程核心素养,不能“贴标签”,切忌生硬地照搬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避免教学目标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要进阶化,系统化。教学目标设计要在大概念引领下,设置单元整体目标。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单元的素养功能在于基于质量关系和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定量关系”这一大概念。使学生逐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比例视角。因此,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

2、通过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探究,知道化学方程式表征了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比例关系,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比例视角。

3、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4、收集和梳理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事,体会定量实验研究和基于实验事实的科学推理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目标1、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这两个单元核心概念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物质变化的定量关系”大概念,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目标3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方式的书写技能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能,重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目标4设计为一个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和梳理活动,体悟化学学科的定量思维方式及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5

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宄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新课标要求:

1、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

3、经历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

4、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

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基于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积极探索大概念引领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6

去年暑假就听说新课标要出来,千呼万唤,终于见到了。足足有80面,粗略翻了一下,找到了我心里最想知道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1、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新课标里第一次明确指出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2、新课标后的教学方式有无变化?

变了!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将行为主体从教师转向了学生,围绕核心素养来制定,彻底摒弃了以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其次是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三种教学方式:

(1)主题式教学:要基于主题去整合教学内容,如将“元素”“原子”“分子”整合成“物质组成”这一主题,打破传统的根据教学材先讲“分子、原子”后讲“元素”的顺序,引导学生建构宏、微观视角,体会探索物质成分的学科思维方式。

(2)大概念教学:注重基于学科理解抽提大概念及其认识视角,学科理解的教学学价值在于凝练本原性问题,建构概念的层级结构。如”物质组成“的本原性问题是”化学物质到底由哪些基本成分组成”,大概念是:“物质的组成”,核心概念是“元素”“分子”“原子”,基本概念是“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该认识视角是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3)项目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的学习任务,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的实施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独立完成,重视科学探究,通过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索过程,发展核心素养。

暑假就听老师就说,新课标马上出来,现在一看,主题式、大概念、项目式全在里面。这种变化,心里轻松不起来,双减之下,看似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没有半点手软,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讲到底真的不行了,靠死记硬背取胜的年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教师在教学这条路,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 下一篇:初中入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上一篇:销售年终总结,销售年终总结及明年计划ppt(整理5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