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精选4篇)

daniel 0 2023-12-23

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篇1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41条“智育的真谛”我对幸福二字又多了一种认识和领悟,那就是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带给我们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来自于我们的智慧,更与智育有着密不可分得联系。众所周知,智慧来自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我们老师要牢记智育的意义,不把知识获取的分量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发展,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重视过程性学习与评价,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智力发展。

热情是实现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愿望有真正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充满热情的教师在上课时非常投入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课堂活跃,还能促进理解。热情的教师生气勃勃,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智情,**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讲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要用智情激发潜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学生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习惯了什么呢?习惯了不动脑筋,机械联系,把一切的思考过程都简化为背诵过程。这是绝对违反智育的目标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后果很不利。

书中还提到:“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

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已经说的很明确很清楚了,至于应该让人变成聪明人,让人幸福,这个观点我是强烈拥护的。那种把一切简化为背诵的做法,绝对是不会让学生变聪明的,充其量最多就是锻炼了一下考前的短期记忆能力罢了,不能给人幸福,也许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吧。

总而言之,我强烈地拥护“智育不等同于知识积累,智育应让人幸福”这个观点!

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篇2

一、摘抄: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

二、感想: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作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的,从小时候,到现在,对“德智体美劳”中的“智”的理解很狭隘,我一直以为,“智”嘛,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今,读了苏老的这条建议,我方知道自己的浅陋。

如今,身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智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思考(这里不敢妄谈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以前听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说,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他的人品不好,那么,将来,他对社会、对他人的破坏性会很大。现在来看这句话,我觉得,这种人应该只是单纯智商高,知识丰富;缺乏了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这种人不会凭借他的智慧“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

明白了这一点,我会在学生的智育方面努力。加油!

以上是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篇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的真谛》一文,实实在在的明白了一点:获取知识是智育的载体,而不是目的。所以我们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应用,形成“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还是不够开放,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的还是不到位,不够坚定。不过我想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们的课改理念会更加专业,课改思想会更加坚定,站的高度会更高,同时对我们的实践会更具理论指导意义。智育的真谛,尊重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知识不是一个人学习的目的,它只是工具,帮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力量,进而去个性化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下学期,我要创造性的改造我的教育生活,要让孩子们有创造性的做自己的机会!

智育的真谛读后感篇4

今天读了苏老师的第四十一条建议《智育的真谛》,苏老师的建议字字珠玑,让我对智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化水平开始落后于物质文化水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出现了脱节,这脱节导致我们更多地关注外在关注物质,从而忽略了对人心灵世界的建设。

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上面,应试教育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了考试和成绩的提升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

诚然考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必要路径,但是那些中游学生和学困生我们甚至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这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我们却离着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眼中的智育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狭隘,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孩子的心灵和成长。但是苏老师给我们开阔了视野,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到底智育应该如何在孩子身上践行呢?

苏老师说到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求。多么深的领悟啊,但是我们是不是做的远远不够甚至只做到了第一点呢?就是培养孩子们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培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却又是陈旧落后的,有多少老师一直在使用着填鸭式的机械方法来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获取知识呢?

其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啊,当一个人只是学习的机器,即使他们考上了好的大学,也是那种高分低能的人,这样的人一旦爆发可能对社会都是一种危害,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失败呢?

而且苏老师给我们指出:只有当老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作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地思维地手段时,智育才能实现。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老师必须有这样地思想意识,我们让孩子掌握知识绝对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考试取得好成绩那么简单,而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学里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所有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都有深深地为孩子一生发展的烙印,这样才是真正的智育。

智育包括劳动和精神生活的充实,这都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知识的学习获得之后可以让孩子们完全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在实践中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更能够激发起孩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智育生活才是有血有肉的。

  • 下一篇:写给纪委的检讨书个人向纪检委写检查(精选8篇)
    上一篇:家庭困难的补助申请书范文(精选2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