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读后感字(精选4篇)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1
《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2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本草经全书以植物为主,记载了很多植物的形态、生态、药性、剂量以及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对我国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这部古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先的睿智与勤劳。神农氏钻研医术,把药材的性味、功能、病症整理成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积淀。这也是我国中医药学诞生的一个缩影,它在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上,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草药在当今世界中依然赢得广泛的认可。许多中成药都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改良而成的。例如,中药材人参、黄芪、当归等等在现代医学的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由神农本草经得出的结论作为基础的。
而我深信,神农本草经中的智慧也可以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提供很多帮助。比如说,经常饮用绿茶能降低血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芹菜能解毒、利尿、补血等等。这些都是神农本草经中各种植物的功效所反映出来的。
看到神农本草经中对药材的记载和许多现代也采用的治疗方法,我不禁感慨现代药物医学的进步是脚踏实地在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实践经验之上发展出来的。现代医学在继承传统医学瑰宝的同时,也必须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不断地研究和创新,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总之,神农本草经不仅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我国中医药学传统的重要基石。它从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宝贵的医学文化遗产,足以让后世医学爱好者和实践者汲取到深厚的营养,对于推动我国中药发展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古籍,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在阅读这部经典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母亲河流的源远流长。这部医学经典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神农本草经全书有巨大的知识体系分布。权威的作者对数百种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描述了用这些药材制成的药物对人体健康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详尽地记录了药材的外观特征、生长环境、采摘季节、鉴定原则、贮藏方法和用药剂量、功效等信息,对后来的医学书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草药的价值和功效的描述,被认为是很多中草药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中草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神农本草经的研究不仅为中医药学的学科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更是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医药学的体系是丰富而独特的,而这部经典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在神农本草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较高的科学性。神农本草经涵盖了众多药物的特征和治疗效果,以及关于安全使用的建议。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论述,为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中药治疗体系提供了基础和概念。同时,神农本草经中的描述还显现出其高度客观的原则,如精雕细琢、贵重奇异、产地、药味、用量、配伍等,这种科学性至今仍然激发着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对草药的深入研究。
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浅显易见。作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著作,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它在我国传承发展医学文化和中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将我国的中医药学文化历史推向了新的高度,使中草药这种中国传统健康标志物走向全球。神农本草经不仅对现代中医药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科学文化与国际交流,推广中国医学文化在全世界贡献了巨大的创新力。
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不仅因为它在我国医学历史中的重要性,更因为它的深远的影响力。一方面,它为今天医学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的专业性和原则性为现代药物医学提供了很强的信息和启示,它的传承和发展是推动中草药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的价值要求我们重视文化传承、标识形象等层面对新药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精准医疗这一前沿领域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神农本草经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医学文化的珍宝。我深信它的深刻内涵会持续地为中医药学、草药学和传统医学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它的古籍,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还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机会,能够推动我们的文化和医学的深度交流,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它所蕴含的中医药物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被奉为药物学经典。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且至今未能确定。现代学者通过对该书书名、内容、遣词用字及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医药学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神农本草经》当于东汉时期成书。
《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有关药物记载散见于《史记·补三皇本纪》、《淮南子》、《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古代药书记载中,现代学者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并纂注成多种版本。《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计载药365种,以应一年365日之数。书中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上品为君,主养命;中品为臣,主养性;下品为佐使,主治病。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上品需要单方或简单配伍使用,中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下品则可以作为佐药。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品为人参等可以久服、多服、生服的药物;中品为玉泉等需要配伍使用,并讲求服术的药物;下品为巴豆等大辛大热、小毒或大毒药,需要中病即止的药物。这种分类方法充分考虑了药物的性能与功用,但也较粗略。
《神农本草经》全书以“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为基本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内服、外用、熏、洗、针灸等治病方法。其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具备,被后世奉为中药学经典。尤其对药物性味功能、配伍应用、主治功效等详细论述,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学习研究,充分发掘《神农本草经》中药物性味功能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其对后世中药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对于探索古代中医药文化,研究中药发展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均具有积极意义。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中,植物药占总数的73%,动物药占21%,矿物药占6%。这种分类方法充分考虑了药物的自然属性,符合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需求。在植物药中以根、茎、叶入药最多,占植物药总数的67.7%;动物药以虫类最多,占动物药总数的47.5%,这一现象的准确记载充分反映了我国药物资源丰富的特点。书中对药物性质的总结,充分考虑了药物的生长环境及发育过程,如“味辛皆治风”、“五味所入”、“酸咸无毒,苦辛有毒,苦酸咸寒无毒”等。同时还重视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如“轻实宜吐,重实宜下”、“辛香宜窍”,充分体现了药物功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性。
《神农本草经》在药物分类上还采用了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药物放在一起论述,如“水银、太阴之精……”、“丹砂、光明之丹也……”、“玉泉、口中液也……”等。这一分类方法有利于后世对药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药物性味功能方面采用“四气五味说”,指出“五味所入”、“酸苦甘辛咸入走……”以指导临床用药。在剂型方面载有汤、散、丸、膏、滴耳剂等。在服药方法上有顿服、连服、间服、先事后药等。在配伍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及七情合和制药法。
《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性、实用性决定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后世在发展中不断研究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中药学体系,对中医药临床各科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学习研究,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其中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对后世中药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对于探索古代中医药文化,研究中药发展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均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是神农本草经读后感2000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4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大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草药类知识的医学古典著作,被誉为中国药物学史上最重要的书。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以让人了解古代中国对草药的研究和利用。
读了《神农本草经》,我深受感染。这本古典学术著作的观点深刻,理论兼具,针灸活血、草药知识渊博,令人敬佩。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医理论的历史精髓,对人体健康养生的认识远在当今之前。
一方面,《神农本草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它不仅描述了草药的种类、功能和用途,而且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国医学家们深厚的药理学知识。《神农本草经》在中医药学中的畅销之处,是因为它详实地记述了大量关于草药的分类以及药物的有效成份,弥补了古代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还指出了医生和患者在治疗上的关注点。除了草药的用法,它还强调了医患双方在治病上的协作精神,医患联动,加强关系。它告诫医生要认真治病,且不可过分骄傲;告诫病人要坚持治疗,要相信医生,要保持对医生的尊重。
最后,《神农本草经》赋予了医护人员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拥有一种医治伦理,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把病患的信任当作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古老的文化和中医理论,并从中发现珍贵的智慧,以及如何以更全面的视角,更全面地看待疾病和医患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一本古老的文化著作,它不仅涉及草药,还涉及更多。它教会我们,一切疾病及其医疗都离不开中西医在心理、社会、生理等方面的协调。它证明,只有当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投入,才能达到良性承认,更加有效地利用草药的知识,并让病人更快痊愈。《神农本草经》令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所在,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