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1
痛苦源于自我: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它不满于当下,不停地去外界寻找认同感,通过追求物质世界来获得满足。千万不要去寻找身份认同感,这会让你无法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你能意识到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了吗?你是否在反问你是否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了。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2
《当下的力量》是台湾身心灵导师胡因梦作序推荐,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倾力推广。这是一本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但在去年年底,被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奥普拉(Oprah)无意问读到,她惊为天书,发心要大力推广,与更多人分享。奥普拉说,这是她二十多年来读到的各种心灵书籍当中,最棒的一本,能够帮忙人类整体意识得到提升和转化,她读后有“开悟”之感。当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够容纳世间万物时,内心会找到一种与世界共舞的宁静。
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对人类心灵就一向有着重要好处。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好处,,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空灵的特质。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必须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警觉,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然而除非上述这种情形能够发生,否则在部分的人类,只能看到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无法觉察到它们内在的本质,就像人类只会认同于自我肉体和心理上的形相,而无法觉察到自我的本质一样。
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认同,再加上小我“总是需要更多”的本质,构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在这本书中,作者经由自我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类,而我们又如何能够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意识的觉醒从痛苦之身中破茧而出。作者向我们保证:那份对痛苦之身的知晓,就足以开始转化的过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纳——允许自我在痛苦之身爆发的时刻完全地去感受当下的感觉。而随着全人类觉醒的到来,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新世界——人类不再认同于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3
偶然的机会,看见同事在学校班车上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一书,她极力向我推荐此书并将该书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与神的对话》音频等素材一幷拷贝给我。我整整用了几周时间把英文版内容看完,接着又下载了中文版仔细品读,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可谓是心灵的鸡汤和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幷不时地向学生们推荐此书,毫不吝啬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频等素材,偶尔会与学生们探讨读书心得,颇有收获,现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体会,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该书前半部分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习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正如今年的澳网,李娜苦战3盘,艰难淘汰大威。李娜所显示的是她的淡定,关键时刻不急、不躁,最后一举将大威拿下进入澳网四强。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习。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该书在后半部分,托利告诉我们:首先,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作者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到要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思维不会影响到意识,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所以别担心,当你关注当下时,你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满足感,不会有不安,不会有烦恼,你的每时每刻都是充满了喜悦与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维的见证者,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你的痛苦情绪,都是你大脑的思维制造出来的,而实际上,你的意识根本没有创造这些思维(痛苦),是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制造出来的,它利用了时间,而如果你去观察这些思维,做为一个见证者,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静静的看着思维在变化,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会吞噬你的思维(痛苦),慢慢的思维(痛苦)将会消失。如果你的身体里面有两个人,那是两种思维,你要去观察他们,当他们制造出来一种情绪时,你不要认同他,你越认同他,那你就会被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思维控制。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4
为什么你还那么忧伤?为什么你过得不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等我拥有了足够的金钱,等我拥有了完美的感情,如果我没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失败和痛楚……我想我有了我想要的自然就幸福了……
于是你活在你的未来和过去,你焦虑、忧伤、浮躁、压抑、痛苦,惶惶不可终日,唯独没有正视当下,体会当下,安于当下。殊不知,无数的未来正是由无数点滴的当下组成,无数点滴的当下又会成为无数的过去,如果你连当下都把握不好,那么你将又失去这天、明天和昨日,最终幸福将离你远去,一无所有。
直到前天我看完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我才深一步的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当下,在没有到达和拥有你想要的东西时,依然幸福和快乐呢?
书中用比较哲学的语言和逻辑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和无意识让我们偏离当下,我们一向活在思维的惯性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圆满中,当我们不能正视现实或不能认同自我时,焦虑的情感就攫住了我们,使我们不得平静和愉悦,更谈何幸福和快乐呢!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当下发生,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好处的时间概念。”时间只是一个幻想“。只有透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它还告诉我们怎样透过临在状态到达彻底的愉悦、平和和宁静,从而积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个当下得以释放;怎样透过痛苦之身体悟当下,寻求解放;怎样透过当下连接本然的自我。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是真正圆满的感情关系。总之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我,正视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变形”,安于当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无为而有为”。
在阅读中,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耶稣说,看那野地的百合,它们不耕不织却长在地上。
这句话虽平常,但是却让我们懂得,就应怎样去顺应自然,到达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何不去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积储能量,等待爆发,那么,您自然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同时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够知足常乐、平静地应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波荡起伏、坦然应对周围的小麻烦,享受自我的小快乐;富人若能够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财富,造福社会,名利双收,他也一样能够尝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宝马里哭”的人并不必须幸福!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5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有时,人们不停地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内在。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真正拥有着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
哲学家笛卡尔在写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自认为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存在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而且还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形体之内。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是的,让你的思维处于静止并试着超越你的思维,思维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来说并不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还是无用的,而且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然而我们却对思维上瘾,因为我们认同思维,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自我的感觉。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停止思维活动,我们将不复存在。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不具有创造性。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都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来自于无思维状态。对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调查令人吃惊,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身体或生命的奇迹不是通过思维来创造和得以维持的。很明显,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禅宗大师用顿悟来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你需要临在意识。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倾听过,真正地倾听,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倾听过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声?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的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你需要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当你体验到了这些临在时刻,你可能不会意识到你是短暂地处于无思维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思维之间的间隔太窄。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之前,你的顿悟可能只会持续几秒钟,但是它确实发生过了;否则,你就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只有完全处于临在状态里,那种美或神圣才会产生。
然而,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人们只认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form),而无意识于本质的存在。又由于每一个形式(form)都是变动不定的。他们就活在恐惧里。这种恐惧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对其他人类很深的误解,也扭曲了他们对世界的知见。
宇宙如果发生震动,而导致世界末日的话,隐含生命仍会如如不动,不受丝毫的影响。《奇迹课程》里犀利地揭露了这个真理:“凡真实的必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必无法存在。神的平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识地与隐含生命维持着连系,你就会珍重、会爱、会衷心地尊重外显世界,和生存于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现于世的每一个众生。你也会知道每一个形相终将化灭。究竟来说,世间的一切不再那么重要了。诚如耶稣说的,你已经“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说的“到达了彼岸。”
各位小伙伴,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大全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6
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静有所连结,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发觉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平静,满足与力量。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生命是由无数个片刻所组成的,当下仅是众多片刻中的一个,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当下,使我们无法逃离的现实。我们总处于当下,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其自然,与其友善相处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盼望着上大学,盼望着大学毕业好工作,之后又开始盼望着结婚生子,然后小孩去上学自我回去上班。之后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后回忆自我的一生,到最后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明白,自我一向忘了真正去活。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想的是未来,每一天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却忘了自我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此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精彩的刹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活在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放下对未来的迷茫,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当下,人生的好处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也学会欣然理解,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可未知,只有当下有我们自我掌握。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情绪。”只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活在当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去欣赏这沿途的风景,也才能心无杂念,抛开所有烦恼与不快,享受人生的乐趣。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7
当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合上德国着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乐的现在,千万不要让思维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他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今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发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却被气得睡不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你的思维不放过你。许多人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波动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们不知道,B是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剧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生虫。在它沉睡时,一切都安然无恙。可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启动了它,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会忽然间变了一个人,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从你的内心来讲,你并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就可以快乐的享受生命。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篇8
当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合上德国着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乐的此刻,千万不要让思维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他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这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发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却被气得睡不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你的思维不放过你。许多人都明白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波动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们不明白,B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剧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生虫。在它沉睡时,一切都安然无恙。但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启动了它,它就会苏醒。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会忽然间变了一个人,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我都不明白自我为什么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我已经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但从你的内心来讲,你并不了解自我,如果了解,就能够快乐的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