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精选5篇)

daniel 0 2023-12-31

《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篇1

深夜读季羡林的文字,聆听那些质朴的声音,身心竟有一种被审判的惶惶然。那些质朴、娓娓道来的文字在指间跳跃,引领我穿过时光的门楣,体味到至纯至真的宁静与安详,又在心底幻化出炽烈的意境。

我仿佛看见那个温厚、良善的老人,在自己的语词之间慢慢踱步——那些在夕光里飞翔的事物围绕着他。他的脸色披着平静而悲悯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这里,时间意识与浓烈的情感笼罩了整本书。一个人活在世上,肉体的依托与精神的依傍往往在庸庸碌碌间被物质分裂开来,影响着书写、心灵的闪烁。

从那些被繁复的生活折磨得人疲惫黯然的面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简单的、明亮的、淳朴的、不依赖于任何物质的诗意的快感,清晰明亮、坚定实在地温暖着人的心灵。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的作品分泌出了一种近似于液态的物质,它使整部书的所有文字变得细小、明亮、柔软,从而使诗意找到了与情感的细微状态在整体上的吻合点。在记忆中搜寻意义的语词,使书页自由呼吸。“写作犹如一种生活的自然运动的入侵:把本性、本能和习惯在生活的遥远的深处积聚下来的存在之物汇聚在现实和句子里,写作就是一种存在的恢复和回收。”(让•理查,美国诗人)……在幽暗的时间尽头,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正以其氤氲的光线穿过我们的心脏;在一个并非仅仅是物质的作坊里,我们看到美与苦难一起被煅造。

一景一物使水木清华的梦境般的月光及北大草长莺飞的人文景观跃然纸上。以分割画面的片段、日记体,温暾地呈现出一个精神高度操守的情感世界。他以素朴却又炽烈的情感维度,将内心的界和谐地传达出动人心魄的魅力。这本书将内容分为四辑——羡林的清华缘、清华园日记选、季羡林的北大情、北大红楼日记选。四辑内容分别呈现了他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内核。书中大多以随笔、日记的形式阐述了他与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的情感渊源。

其实,有时我们离文学愈近,愈难于找到自己。我们常常被喧嚣的生活所覆盖而丧失了灵敏的耳朵和睿智的眼睛。犹如一幅色彩过于鲜艳的画,其精神明亮的质地往往被语言所遮蔽。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传递出的,便是这样一种对岁月、对过往人和事的恬淡的缅怀、追思以及对生命的积极达观的赞颂。他从未丧失自己。阅读此书,我从中捡拾着那些纯美的思想与艺术的碎片,试图和心灵作一次深入的对话。季老把命运交给了心灵,而他自己则舍弃了语言的表象,获得了生命的本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在逝去的岁月里,人们大都过于强调“回忆色彩”的想象力,注意“色彩”对人的心灵的某种暗示。而季老则在这本书中采用了“黑、白”两种最基本的色彩,框定了故事的基本色调,再佐以少许鲜艳碎花布的写作手法,带来强烈的“不协调感”,衬托出情感的烈度以及时间与人之间的传奇性。在“回忆”这种“凝固的音乐”中,是什么样的情感在辉映着人们的心灵画面呢?这其中必定有一种神秘的冲动。它是大师以不为人知的方法渗入人心的,使心灵获得抚慰、灵魂有所倚傍。作为一位见证了几乎一整个世纪的老人、一位博学大家,季羡林先生历经了人世间太多的分离聚散,亲人的聚散、良师诤友的聚散,无论是祖国大地上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变迁,抑或来自异域的师生情、友情。他目睹了20世纪的两所高等学府的整个发展,先后以学子、教授的身份介入这两所学府,其亲身经历,不妨看作是对整个中国20世纪学院派文化大师的典型呈现。

青年时代的季羡林同时被清华、北大录取,经过一份细微的抉择,由最初一个偶然的想法(更易于出国)而踏入水木清华——“两消对照,差别昭然。”一直他到后来就教于北大,他始终生活在这所高校的灵魂磁场中,无论是“清新俊逸”的水木清华带给他的世纪情感,抑或是凝重深厚”的北大燕园带给他的一生积淀,都给了他无尽的精神火焰。他讲清华的种种务实精神以及对待科技的严谨态度,讲北大激情四溢的学术思潮以及对待文化革新的领军态度,仿若燃起精神的火焰,这种火焰遍布于他的心灵之野。

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季老骨子里俨然是一位博大而悲天悯人的诗者。在他的世界里,还乡的情结始终弥漫心头。他淳厚的性情和良善的性格本质决定了他冷静的思考方式、对土地隐隐的眷恋和皈依倾向。对于过往的一个世纪,他的作品中已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一种沉默而又饱含深情的呼唤,最大限度地综合了他对这两所学府(精神故乡)所有微妙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再生出崭新的词语图式,体现了较为完整的精神谱系,回避逻辑而直逼梦境和本质,构成了类似于现实生活的另一种现实。

他借助土壤、历史、道路、血液和浓厚醇美的民族之酒,同时也葆有了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在尘世的彼岸注视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而这些恰好回应了几乎与他同时代的西班牙诗人阿莱克桑德雷•梅洛所言的人类的基本主题:爱、悲痛、恨和死亡,面对人性中一切原始、本质的事物说话。作客异乡,他孤独而疲倦的身体里混合着泪水、泥土、雾霭和植物的气息……其精神内核以鲜明的姿态和无可辩驳的存在首肯命运的种种温情与责任、良心与天职。一个人沿时间的河水溯流而上,从暮年走向童年,犹若一匹马在奔驰,扔下鞍辔、皮毛、骨头、血液,仅剩下一颗闪电的心脏——越来越快的速度将它搂进怀中,心灵的窗户敞开,重返之路敞开,用火焰拷问灵魂,用灰烬涤净面孔,用黑暗训练眼睛。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以时间为轴,以随笔、日记体等形式,记述了自己生命途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感动。这条时间的轴线又宛若一条血肉模糊的拉链,将历史、现在和未来打开又缝合上。每一篇作品均代表着他的社会使命感、良心、道德砝码的重量。一个作家的使命总是在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美与良知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实的剖析与介入。大江健三郎曾说:“时代赋予我们主题。”道出了大师们写作的理由和必需性。他们隐喻中心化的写作向着澄明之境敞开,引领着每一个处于人生学步阶段的灵魂。两所高校的文化精髓和气息,弥漫全书,无论是文化大师们之间的友谊还是他们卓越的人格力量,均在本书中可窥一斑。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生命、宇宙、人生和死亡的主题,感情激荡,充满了幻想以及对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的深层思考,却又无时无刻不闪现出精神血脉的美与光芒。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尘世中,一定有一条通过实证的隐秘的道路。一定地域的特点与其历史气质相关。那些饥馑年代的记忆使得季羡林的一部分文字感染着忧郁的色彩。自然所作用于文学家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背景描写。这正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所赋予北大、清华两所学府以精神故乡的本质一样,季羡林对笔下的人物、情节、风土、人情更为熟稔,理解也更为深邃、透彻。

时间的流逝带有无可挽回的绝望性,它公正地面对一切、收割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时常被怀旧劫持,被伤感袭击——成长所伴随的消亡令人恐惧。而季羡林广袤的内心已然平静接纳了这一切。他痛悼母亲,在母爱的光辉笼罩中痛哭伟大亲情的流逝。在有关童年和亲人的伤感回忆中,我们仿佛已不再是单纯的自己,而是一个尘世的洞察者——他曾经是一切的人,是神、荷马、博尔赫斯,同时也是众生。这本16开的作品集,整体展现的是一副社会器官,里面混合着憧憬和回忆、现实和过去、生命的富足与灵魂的印记……书中的一切便是我们的前生或现世,我们既在观望又置身其中,既在台上又在台下,既在遗憾又在被唤醒。这些作品建立在与现实的对话与冲突之上,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空间,以容纳在现实生存中无所倚傍的灵魂。

无论是大师的人格抑或学力,其作品的光芒终究会越过时间的峰峦,照彻心灵的暗夜。信仰的渐趋凹陷使言说的权利被生存的速度所盘剥。《此情可待成追忆》从文学和做人两个角度,在神性与凡品、圣乐与俗音之间,从精神的两个源泉获得缅怀、预言、赞美、祈求和作出承诺的伟大权能,同时凭借人的内在智慧光线、说出真理的非凡勇气,宣布了对尘世中的丑陋、粗鄙、贪婪的鞭挞与审判。在这个过程中,大师的立场、索取真理与良知的勇气等,均使读者在翻动书页之际获得洞察心灵的契机。

一个人把命运交给毕生热爱着的人或事,没有嗟叹,没有哀怨,只有赤诚炽烈的岩浆从胸口喷薄而出,使天空俯下身来,聆听世间最纯美的灵魂的乐音。

花儿停止的地方,芳香前进了;语言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时间的版图上,季先生的作品将永恒闪烁灵魂的光点,永不竭止。

《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篇2

读季羡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伴随着其平实的语言以及书中珍贵的老照片,脑子里浮现出几十年前清华北大的倩影来,夏日的燕园荷花开满塘,水木清华映照着一池碧影。

季羡林从清华园中那个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青年一步又一步走上了北大的讲堂,并且成就一代大师,经历过文革的迫害,见证着世纪的更迭,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学术上面,笔耕不断,深受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晚年的他更是心境开阔,所有经历都一一沉淀在自身,光看照片就有一股儒者的风范。

两年前读《牛棚杂忆》,心境沉重,为那段散发着恶臭气息的历史叹息,同时也为那些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而痛心。虽那段历史在而今看来都觉得甚是惨痛,尤其是加诸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屈辱更是不忍直视,但季老的笔却是克制着的,他只是客观的将自身在那段时间的遭遇记录下来,但却字字如针般尖锐,读得人心里一阵一阵凉。而这一本《此情可待成追》却相对而言轻松许多,日记也好,散文,序言等内容也罢,都是其日常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思想、情感无不一一记录在案,还原了一个真实而亲切的季羡林,不再是日常印象中那个离我们都很遥远的“国学大师”。虽其辞世之前三辞大师称号,但这个大师的桂冠戴在头上是当之无愧的。而这本书,让大师离我们远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季羡林离我们更近了。

读前面一部分在清华求学的经历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句子是:啊,这就是跟我一样的大学生啊,对前途感到迷茫,总是喜欢点评各科老师,看书的时候总是会忘我…..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在北大执教之时书写的纪念性文章也好,给各种书籍做的序或者跋也罢,思想一步一步的深入,其对人生对生命的意义对学术的各种思考,都使得我一下子跟不上思维了。甚至他引经据典的所谈论到的人物我都还有很多不甚了解,要在网上找找资料注释下来才能继续读下去呢。更惭愧的是,有些词语我竟然都不知晓其含义,更有甚者连读都不会,罔大学时期还上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如“颟顸”、“爬罗剔抉”等,边读边深感自己的浅陋。

而随着他漫不经心的记叙,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一一跳跃在纸上,我不禁随着他那简单的记录而思维一再跳跃,读到他第一次见胡适,我脑海中便勾勒出当时的场景来,寥寥数语,画面感却是很强,读来甚是畅快。

而他写燕园的景色,又具备文人多愁善感的情绪,一花一草都能勾起忧思。

晚年的季老,信手捏来皆是情,但这些情感,却平实,淡然,并不浓烈哀伤,只是韵味悠长,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时常走在燕园里,走在记忆的罅隙中,那些往事最终看似都随风飘逝了,但却镌刻成为了永恒。

虽说是一本看似凌乱的小书,但是却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对思想革新的开拓,与名人友人的交往,与自我的对话与反思,我们能从中读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有的人,有的作品,你需要一读再读。

《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篇3

但凡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事迹,一般人都只能仰望之,奉若神明。翻看季羡林老先生的简介,一大堆头衔后又是一大堆成就,自然不是常人。然而阅读他的文字,翻看他的日记,你却看到了一个同于常人的季羡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是学识渊博的人就越是虚怀若谷吧!

很早就听过关于季老的一则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北大开学季,新生提着行李络绎不绝的迈进了新鲜的大学校园。其中一位新生东西颇多,照应不暇,便将一部分行李置于地上。看到近处一位其貌不扬但鹤发童颜的老头儿,请其帮忙照看行李,说去去就回。这位上了年纪的老头儿二话不说便含笑应允,新生谢过就急走。但是由于入学事情繁多,不想这小儿竟然忘了托老头儿看行李一事儿。等回想起来,趁着将晚的天色急急奔着地点去时,眼前的情景不免让这小儿动容:老头儿依然颤颤巍巍的站在那里,似乎像一座丰碑,守护着身旁的行李。新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又是赔礼道歉又是搀扶伺候,但老头拂了拂衣袖便走了。不久以后,当得知这老头就是著名的大师“季羡林”先生时,这名北大新生顿时羞愧与尊敬之情并生。是的,这就是季老季羡林先生的为人与做派。我不才,却以为“邻家大师”正是季老不二的概括。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本十分简单的书,正是收录了季老回忆北大与清华学习与工作年月的文章与日记。字里行间,朴实无华;拳拳之心,字沁词涌。我读,不曾有仰视羡慕之情流露半分,似乎与季老一以贯之的平静文风有关。但是读罢再细细品味,却是字真情切,耐人寻味。

文中纵是如被清华、北大双料录取的事例也仅仅是云淡风轻的一笔带过,毫无骄恃之感。读者若因为反复出现在不同文章中而有半分怀疑,那也大可不必。因为一旦成名,处处皆有邀文,一件事被反复说明自也是正常不过。选文为了保证完整性难免会牺牲一些整体可读性,不伤大雅。这样的编排反而会让你感觉像是看着邻家的老者讲话,回忆他的关荣岁月。“岁月洗净铅华,时光揉碎喧嚣,你陪在他的摇椅旁,听他细数往昔”,这般沉静的阅读也只有季老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赋予之。

合书而顾其它,以为书毕则思考止。然而每每一件小事做起,总会在耳畔响起季老的谆谆教诲,实在是惊讶之余不免感慨他老人家的于细微之处见人心。

这活的回忆在第一章的“清华缘”与第三章的“北大情”中如果说还碍于场合难以言尽,那么在第二、四章的日记中你就会活脱脱看到一个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季羡林了。大师曾经也是学生,也会为考试咒骂与焦虑,也会为寄出的稿件尚未刊登而急躁飙脏字,也会对老师的教学品头论足,这与我们很多人都别无二致。我想,一代大师也有着青葱岁月,那种毫不矫饰的真实感对侪辈简直是一剂清新的药,提醒我们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这是一本大师的追忆往昔之作,但全无奉若神明般的高大包装。翻开书就像是打开门,迎接你的是一位邻家老者,为你讲述,给你教诲。

《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篇4

珍贵的隽永

季老先生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也是在语文课本里和语文课本外为数不多的都觉得其文字有嚼头的作家吧,那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季老先生的语言风格给我的一贯印象是“优美里却又不乏那份平易近人的平和,不急不缓地如流水般阐述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情”,在这本书里亦是如此

设计方面不管是外封还是内封还是内页都设计地精简却又隽永,不管是阅读还是收藏都是最佳的选择。荷花,荷叶,还是蜻蜓,在墨水画下都显得韵味十足,让我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搭配极具韵味的文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极好的”。重庆出版社在内页的选纸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分量不薄不厚刚刚好合适。

书名也是别有韵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锦瑟》里的诗句,可相较这句诗里我倒更喜欢后半句,因为前半句重点写“追忆”美好的情感,而后半句是在“当时”发觉“过往”只能“追忆”的“惘然”。

希望能够借此书看看季老先生的时光,因为是这么觉得的,一段旧时光,经过时间的打磨,会越发呈现出它的光彩。

很多人或许和我一样,有些时候觉得“清华”“北大”就应该一起提及,而有些时候又觉得两者还是存在差异的,所以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也很奇怪季老先生把“北大”和“清华”混为一谈了吗,翻开这本书你会羡慕,季老先生有这样的幸运,学生时代在清华园里读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毕业后又有机会为北大工作,一辈子都受到这两座知名学府的熏陶,也造就了季老先生在文学上极高的造诣吧。至于是“缘”重还是“情”更重想必只有季老先生自己知道吧。

悉数里面的文章,很喜欢每一篇最后留下的日期,哪怕都离现在有一些时日了,可我相信,这些文字仍然值得每一个静下心去细细品读,感受其中的美好。青葱也好,沉静也罢,都是季老先生对于人生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这本书总体分为“清华”和“北大”两个部分,我正在阅读“清华”部分,但其实“清华”部分里很多的文章也不是季老先生在大学四年时光里写下的,更多的是追忆,所以也会不时的提及“北大”,将两所学校进行比较,于季老先生而言,这两所学校就像是阴阳的两极,在他的生命里是息息相关和不可或缺的。有很多篇文章里可能有相似的描写,相似的观点,可如果仔细去考察时间会发现其实文章与文章之间的间隔不会是很近的,是因为有一些珍贵的东西、珍贵的情感会在记忆里隽永,所以不管是物是人非还是此去经年,也终究是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篇5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借李商隐的《锦瑟》,季老先生回忆早年分别在北大清华的往事,半部清华缘,半部北大情,皆有情有缘。回首往事,处处皆是可诉情怀。季老在1998年的《世纪清华》序中曾说,“怀旧回忆能净化人们的灵魂,能激励人们的斗志,能促使人们前进,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后来为《清华旧影》作序时补充说,“我们回忆‘旧影’,我们另有新图,我们获得了全新的收获。”此时的怀旧回忆,在季老眼里已从个人心灵净化上升到“爱国必自爱校始”的观点上。编者非常用心,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每篇都具有详细的写作时间,来历出处,对于我们研究季老生平,研究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情怀特别有帮助。尽管是十多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字里行间依然是满腔的赤子之情,感恩之意,拳拳深情,让人感喟。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的特殊经历,卞毓方点评说这正是“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对于季老本人,在季老眼里,清华是“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有着母亲般温暖博大”,“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对清华母亲依恋之情,也是“弥老弥浓”。清华园主要是校园生活和西洋文艺系的老师们。书中还附有季老当年的学霸成绩单。在清华园,季老学有所成,有两门课让他终身受用:一是旁听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一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潜移默化中融入内心骨子里,成就了后来季老的学术发韧。

在北大则是燕园,季老在北大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季老,北大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从未离开”,“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北大,是秉承恩师陈寅恪先生的“吾侪所学关天意”的热望,不断与同仁与青年学生共勉与奋进的身影,岁月洗净铅华,回首来时路,只有那毫不矫饰的声声谆谆教诲。季老数次表示,“北大一校系中国文化的安危与断续”,不断提倡和弘扬北大优良传统。对此,季老也以身作责,将希望寄之于一代代青年学生身上。半个世纪的研究,季老低调但硕果累累。作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学霸中的学霸,他精通12国语言,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季老用自己的一生,书写学无止境的追求。

与青年学生在一起,即便是耄耋之年,季老也常为点滴真情感动。98年9月新学期开学,已是望九之年的季老和往日一样清晨出门散步,在池塘边的泥地上发现一行用树枝写成的字,“季老好98级日语”,回头玉兰花前泥地上也写着“来访98级日语”。这是不为打扰老人平静的生活,而只为表达敬仰之情的学生留下的。简单的问好,让季老一下动了感情,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这两行简单的问好,让季老感觉人生“再少”,把眼前的八十七岁抹掉了七十年,变作十七岁的少年,和这些青年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谁道人生无再少,心若向往,皆可往之。

作为追忆之作,细微之处见真情,无论是做人,做学问,皆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以上是《此情可以成追忆》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 下一篇:社会实践的总结(精选5篇)
    上一篇:倡议书保护环境(精选5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