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daniel 0 2023-12-31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1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2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当时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他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并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陈独秀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创刊号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短短数千字就将青年对于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陈独秀也清晰地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

其实现在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觉得也可能开始有点向非青年人堕落了。现在有的大学生变得很懒散,生活根本没有激情、严谨意识。如果说进入大学前还有“跨过高考这道坎考入大学”的被动的动力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唯一的动力了,开始变得颓废,放纵,堕落。从以前的上课担心迟到到现在的随意迟到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心理;从以前的门门功课都争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满分到现在的所谓的“及格万岁”;从以前的“考试作弊隐秘化”到现在的“复制粘贴公开化”;从以前的放假即学习到现在的学习也放假;从以前的按时休息到现在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白天上课来补觉,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从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到现在的上课随便讲话,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电脑?许多的许多,难道这就是将来要挑起社会重担的青年人吗?

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3

《敬告青年》这份发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也是他用来改造青年的第一步。他“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我相信那时的青年学生看了陈独秀的这篇《敬告青年》也一定像我现在一样慷慨激愤!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在我们手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4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敬告青年》正是这份杂志的发刊词,也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且听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亦即民主的。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在他心中,“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民主便是“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宇宙万象,深谙宇宙之根本大法,“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又“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并由此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同时,他揭露了“退隐”的实质,“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接着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陈独秀以近代日本勃兴和欧战爆发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论证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弊,“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他指出,闭关锁国,犹如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抵抗世界潮流,是缺少全球观的表现,终将被洪流所吞灭。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陈独秀再一次进行对比,近代欧洲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根植下,却逐渐丢掉了“崇实际而薄虚玄”的“初民之俗”,“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事事物物,若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便应断然舍弃,“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是客观理性的,想象是超脱客观缺乏理性的,陈独秀阐明两者的含义之后,着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从士、农、工、商、医五个职业角度论述国人不知科学的危害性,告诫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才可真正斩断迷信无知妄作之风。

《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民族的弱点,向中国青年提出了上述六点希望。读完此文,不得不佩服陈独秀先生当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正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提出了现今我们仍然大力推进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则从更深层次上阐发了人性和理性的渊源,指出近代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纲常礼教而无法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些观点在当时来讲,都是先进性的,也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造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然而,将这些观点放到今日来看,个人觉得有三点值得推敲一二。首先,陈独秀先生对旧道德的抨击似乎有全盘否定的倾向。他将“忠孝节义”鄙视为“奴隶道德”,但我们不能否认“忠孝节义”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现今在某些方面比法律还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忠孝节义”重新定义,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美德。另外,一味提倡“实利”,也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风浮躁,倘不加些“虚文”来缓冲下,定会加深各种矛盾,而这些“虚文”,或许在当前看不出它的具体功用,但可能是因为其超前性而无法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保这些“虚文”不会大放光彩。此外,对“想象”一词的定义也颇有不妥,想象也可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联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是分不开的,没有联想,便很难有突破。或许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过去的观点,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妥,但个人认为我们还是要对其进行辨析,以更好地理解当时陈独秀先生的苦口婆心,取其精华,为当前所用。

《敬告青年》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陈独秀先生的科学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学习。

各位小伙伴,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5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世界不断在前行,固守原来落后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负有救国重担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只是停滞不前,更是会不断的退步。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们应“排万难而前行”,所谓退隐“以恶意解之”,乃“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我想,此处陈独秀先生并非贬低归隐一事,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重要支撑力量的青年更应勇敢担负起责任。“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读此句着实感到一股力量,仿佛催促着人向前冲,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励犹豫退缩之人勇敢站到“战斗”的队伍中去,“排万难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是提倡文学应经世致用,先生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文学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国家状况下,文学的改革也会对思想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应反映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仍未对国之状况、自身状况有所觉醒的国民一样,文学与技术皆应有助于社会现实。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与想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往往有理有据,而想象只是所想,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则步步踏实,且有助于扫除国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带来新面貌、新思想。

陈独秀先生所提的六点定为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这些品质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6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XX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7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洋洋洒洒三千多字,无不从字里行间感受出陈老对当时的青年人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对青年们的期待。青年如初春,像早晨的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时间段。但正是处在这个思想萌发的时期,青年更需要一个指引人将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

陈老在《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我简单地谈谈前三点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上个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不仅要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迫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到: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館边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我们青年应当做什么——挣开束缚以求自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扭转民族命运而不是在强敌面前卑躬屈膝。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统治者难以放眼看世界而局限了认知,更别说那些处于底层的百姓。时代的洪流不会因我们的踟蹰不前而停滞。当面对强大的西方侵略者时,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片土地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才不会任人宰割。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陈老在这里拿了古代隐居之人做了一个例子,隐居确有其可贵之处,但不可一概而论,古人更多崇尚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并非不愿进取而隐退,而是不想让官场的名利纷争玷污了他们的志向。而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国之将亡,隐退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更像是对现实的逃避,我们需要的是有人站起来,高喊一声,叫醒沉睡已久的民族魂魄!

今日的青年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年是截然不同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享用,但我们仍应当好好珍惜前人用汗血奋斗而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树立自主、进步、进取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发挥青年的朝阳之力,吾辈少年当勉之!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8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 下一篇:关于密切联系群众还有差距的表现(精选3篇)
    上一篇:最新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怎么写(整理10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