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数一数教学重难点(整理3篇 )
最新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推荐)篇1
教具准备:电脑、视频展示台、课件、正方体、千页书一本。
学具准备:计数器、每人两个由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红色水彩笔、胶带、剪刀。
(一)联系生活,提供信息,感受新知
1.数一数
(1)这几天同学们都在数夜空中的星星,那么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谁愿意告诉大家数的结果?
(2)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电脑出示:夜空图,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3)读一读。
2.提供信息,感知生活中的大数
(1)电脑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
①请看这两幅图,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有多高?
②同桌互相议一议,并反馈结果。
③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电脑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约8848米。
④读一读、想一想1米有多高,用手比画比画。那么468米有多高?8848米呢?
(2)电脑出示:鸟图。
①想一想我国发现的鸟类有多少种。
②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电脑出示: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
③读一读。
3.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
(1)我们已经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约8848米,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3000颗,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像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哪些?
(2)请五人小组议一议。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4)同学们刚才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大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具: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2)这个正方体是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的,请同学们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3)学生数,但数不清楚。
(4)为什么数不清楚?(生:有的看不见。)这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想拆开来数。
2.动手操作,探索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1)(把大正方体放在视频展示台上)请认真观察大正方体由几层组成,一层有几条,一条有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2)反馈观察结果。
一条有10个正方体组成,一层有10条,表示几个十?(表示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这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组成。你们能摆出这一层吗?
(3)摆一摆,数一数,探索新的计数单位百千之间的进率
①五人小组合作摆出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一层。
②各合作小组数一数摆好的这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③(视频展台上)展示10个合作组摆好的作品,评出优胜组。
④让我们一起拿同学们摆好的作品摞出一个大正方体。
出示:一层。这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生:100个。)
边摞边数:一层100个,二层多少个,三层呢?九层呢?
问:900是几个百?(9个一百)再添一层是几个一百?(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多少?从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10个一百是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看一看,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探索千万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
①电脑出示:1个大正方体有1000个小正方体,2个大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个呢?9个呢?(生:9000个。)9000是几个千?(生:9个一千)再添1个大正方体,是几个一千?(生:10个一千。)10个一千是多少?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千万的实际含义
(a)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页?(生:1千页。)
(b)10本这样的书有多少页?(生:1万页。)
(c)用手比画一下1万页有多高。
b?蔽倚s卸嗌倜?学生?(生:大约1千人。)
(a)电脑出示:升国旗图,结合这个图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升国旗时,全校师生在操场的情境是什么样的。
(b)再想一想像我们学校规模一样的10所学校共有多少名学生。(生:1万人。)这1万名学生站在操场上升旗是一个怎样的情境?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那么,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第29页说一说)
(1)学生在书上独立试做。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说,师用电脑演示。)
2.用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第29页涂一涂)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
(2)根据小方格排列规律独立涂出238个小方格,并能使大家一眼看出你涂的是238个小方格。
(3)集体反馈。作品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涂的。
3.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
(2)①653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②23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的;
③1万是()个千。
4.说数、拨数比赛
同桌合作进行,一人说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数,比一比看谁说得多,拨得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整节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探索和体验生活中大数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注意观察,从生活中找出大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大数。从操作中感受到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实践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说数、拨数比赛,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这节课,学生始终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习新知识。一节课下来,全体学生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最新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推荐)篇2
一、教学资料:数一数
二、教学目标:
1、透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状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忙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状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有序地进行数数的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试着数数看。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2~3页的图画,激发观察兴趣。
1、问:小朋友,你们明白这是什么地方吗?(学校)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这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那里都有一些什么?
2、让学生自己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有一位老师、很多小朋友、一座大厦、一面国旗……)
3、指定资料请学生说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
4、数图中人或物的数量。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这些都能够用“2”表示。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明白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能够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好不好。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
(4)认读1~10各数
(5)按方位数数
能够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操作强化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最新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推荐)篇3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为第二章平面向量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知识为第三章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使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可以独立成章。学习完后,心中有几点体会如下:
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教师指导性差、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等等。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这些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并且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主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完整的数学学习应包括学“问”与学“答”两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解决现实问题和数学知识逻辑发展的需要中提出问题。如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既可以由观察诱导公式提出,也可以由如何求sin75°=?,cos15°=?等提出,也可以由函数的图像可以由函数的图像通过平移得到进而猜想它们的表达式也有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由现实中相应的问题提出。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本模块在三角函数一章减少了公式的数量,淡化了证明的技巧,尽量在探索中让学生发现新知。在削弱证明的同时,强调发展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部分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仅应该有全面衡量的意识,也应该有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衡量的意识。就当前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要特别关注数学教学层次问题。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例,采用“一个定理+三项注意”的模式,重点放在学生接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和例题、习题的模仿与训练上,是一个层次;告诉学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蕴含着分解、转化思想,重点放在定理的得出和证明的方法上是另一层次;理解平面向量基底的作用与意义,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搞清楚其中体现的数学思维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如果学生能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事情是由一定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可以用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来表示”,“研究事物可转化为对它的基本要素的研究”,有助于养成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那就更理想。
-
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数一数小学数学
数一数数学教学设计汇总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3、结合教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