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1
17世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传播和新教力量的壮大。激烈的动荡分化直接表现为长期的海上争夺和宗教战争。17世纪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而这种时代色彩必然会投射在某些思想家身上。
夸美纽斯正是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1604年,12岁的夸美纽斯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在“兄弟会”的资助下,他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研究了人本主义者的思想。后来爆发“三十年战争”,夸美纽斯更是在国破家亡的黑暗时代中,始终不渝地热爱他的祖国,继续其教育活动。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该书成于1632年,书的扉页写着“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全书共三十三章。本书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标志了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端。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2
教育原则的思考—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脱胎于他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其自然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和谐教育思想的集中及经典体现。在《大教学论》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自然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他首先提出一条自然规律,然后指出人类活动是如何遵循这一规律的,接着批评了教学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活动,后提出正确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4],认为教育要在各方面与自然相适应,秩序是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事物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即规律或法则),这一秩序就叫做事物的灵魂,无论在动、植物以及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引申到教育领域,和谐教育就是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即要求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其自然的规律去发展。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要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夸美纽斯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法则,人的成长是一个顺乎自然和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接受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按照自然、和谐的成长规律和人自身特点有序进行的过程。夸美纽斯认为:“这些不同的学校不是要去研究不同的学科,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同样的学科,教导一切可以产生真人、真基督教徒和真学者的事;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3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圣经》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主义,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口号。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解放,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改革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关于《大教学论》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4
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1592年出生在一个磨坊主家庭,他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的巨著《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念启迪着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他的理论体系也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不强迫
夸美纽斯特别指出: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进行模仿,并且是不受任何阻碍的。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也可以借鉴自然,模仿自然,遵循自然秩序的原则。一只鸟学飞,一条鱼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对学生的教育,也应该顺应自然,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内驱力,学生才能够自内而外变得勤奋用心。当求学的欲望彻底在学生身上激发出来,就会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
同时,我们也要遵循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五音不全,我们就不能逼迫他们唱出动听的歌曲;有的孩子运动欠缺,我们不能逼着他们成为运动健将。我们要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优点,助力他们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二、不跨越
自然并不跃进,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小鸟的肢体没有形成之前是不能离开蛋壳的,羽毛没有长好之前是不能去飞行的,我们不能跨越,直接从它出生后就把它从巢里抛出去;建筑家也不能不打造地基直接去建造屋顶;园丁也同样采用渐进的原则。所以教学时也要把教学任务仔细分成阶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超越,不跨越。同时要从容易的到较难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没有直观地了解事物,学生就不能顺其自然地知道事物的性质。比如;有的老师没有讲清楚算理,就安排大量的题去做或者死记硬背,这样的跨越只会增加学生们的负担,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育的过程,我们一定不能性急,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把卵放在火上并不能加快鸟的孵化,只会影响生命的成长。我们要精心照料,用心灌溉,静待花开。反之,我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三、不停止
自然因为常动,所以才变丰产和强健。小鸟孵卵,会不断转动它们;树木根深叶茂,须要经受风雨的侵蚀,所教学科若不经常练习和温习,教育就不能彻底。最合适的方式就是不断收集获得才智的食粮,进行消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分享给别人。有人对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进行统计,只听讲的学习知识留存率只有5%,加上阅读和视听的学习,知识留存率有30%,而教授给他人的学习,知识留存率达到90%,提高了16倍。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心灵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记忆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记忆。”可见,教授他人不仅成就自己,也能够帮助别人。
总之,教育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培养独立自然的人,这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过分强迫、压榨学生,完全置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于不顾,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沉重代价,目的只是单一片面地追求成绩,夸大知识的作用而忽略本该展现在学生们身上的核心素养。学生们如何自然成长,快乐学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切实把教育的自然原则运用于实践,慢下来,静下来,不强迫、不超越、不停止,促“双减”,强“五育”,擦亮学生们的内心,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激发学生们求知欲,自然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的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5
首先是有效备课。在本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孙剑荣老师的阐述就很有道理:她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教学低段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能注意个年段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吧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无数个点,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大教学论》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6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以前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光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光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我:多读书,读好书。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7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发表至今已差不多四百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对教育的进步至今仍在影响。比如:《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公平教育理念……
在班级授课制中,可以按学生发展的自然看规律,将较多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在教室里,由少量的教师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而且这也使目前最适合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都习惯于在教室里,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给学生教授知识的模式。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冠疫情席卷全世界,为了不让疫情大面积传染,今年的看春季学期,所有学校均推迟开学。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学生怎么办?教学工作不可能因为不开学而停止。这几给我们老师带来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停课不停学?
一下子,各种网络教学模式都在推广,什么钉钉、云课堂……。而老师也面临着不用粉笔、学生不在教室甚至相隔万里,但我们得进行教学。就这样,为了应对疫情,各地纷纷开始线上教学模式,也包括我们学校。很多人,甚至很多都是专家,他们都认为:在云南偏远的小山村,通过网络,可以将上海、北京甚至全世界优秀教师的优秀课堂搬过来使用。甚至有人说,网络将要代替老师……
但是,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相继出现。首先是教材问题,我们农村学校,学生不开学,就没有教材;其次是网络问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网络的全覆盖;第三,也是最难监管的问题,学生在教室里、老师的面前坐着,都没能实现专心听课,像这样不在老师身边,学生会专心听吗?第四就是作业问题,在学校里,都不可能实现每个人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学生不在身边,我们将如何监管?还有就是因为要做农活,家长不可能全程配合学校的网络教学。
《大教学论》读后感篇8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中国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