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1
读朱先生的这本小书,真的是受益匪浅,而且也是其乐融融。现把刚读的第五三礼篇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可能说到三礼大家都知道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经典.但其实礼原来是归一的,荀子关于礼其有“三本说”即儒家对于礼主要是包括了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习俗等三方面。
朱自清先生就从“三本说”而“礼”了。在政治制度方面,朱先生认为礼为教人以节制、教人以和平,从而建立起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此即礼治主义,也为我们常言之王道之根本。在宗教仪式上比较容易理解,也较为的普及,通常而言的君王诸侯的祭天祭地,老百姓的祭鬼神、伺祖宗,都可谓一种礼矣。日常生活习俗而言,我们就更可以切身体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矩、讲究无不是礼的,再则我们对人、对亲戚朋友、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夫妇之间,我们无不是讲究的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相敬如宾等等都是礼之用矣。于此,朱先生已经把礼基本讲通透通透了。
接着朱先生当然得把“三礼”的演变详细述之。《仪礼》是一部关于当时(战国时期)实施礼制的书,基本上可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汇合体了。《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了。《礼记》是儒家讲述礼制及礼制演变的历史的书。关于礼的记自战国至汉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大戴记》(戴德著)和《小戴记》(戴圣著)了。后世所称之《礼记》多指的是《小戴记》了,这主要由于据朱先生言小戴记比大戴记容易之缘故。对于,这种说法是否当之,由于没有读过大、小戴记无从确证,但我还是比较相信朱先生之判断的,然为何《小戴记》之流行,而《大戴记》之湮没,我想和汉武帝之后立礼之博士,以及后世学者之偏好也有相当之关系吧。
读古代经典于我辈似乎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这主要由于我们所得之教育之关系了。然读朱先生的书,确毫不费力,因为此书立足于经典普及性质之读物,而且确当之无愧啊。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2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3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还有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较为强等。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文》因为文字不同,体现出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方式和思维是不一样的。文字使人们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而且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读完了朱子清先生的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读经典的意义。读经典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为了给希望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的门径,让他们面对豪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至于茫然无措。
这本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华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可以说是《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如果你们喜欢阅读经典书籍,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喜欢。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4
到了现代社会,不再强调这些礼俗了,但过去几千年的礼仪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们不自觉地就做出尊老爱幼的举动来,我们礼让身份尊贵的人,我们扶贫济困。即使没有明文规定要这么做,似乎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观念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人们的心中似乎也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随时拿出来检阅衡量身边的人与事。
有了这些不成文的规定,社会能往良性方向发展。古人的智慧,延续到今天还能采用。这些礼仪规范,到了今天,大部分不会强制要求执行,有些礼仪规范即使你不遵守也并不犯法,但可能引来非议。犹如道德体系标准那样具有社会约束力,并非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但是儒家的礼,也并非全都接地气,有些是属于他们儒家的理想,就不一定近乎人情了。另外,社会在变,礼却反应慢,变通也不够迅速。就是说“礼”往往与社会脱节了,人们不需要他了,但这时候“礼”仍在发挥作用。人们不再需“礼”,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
当然,那些所谓封建吃人的礼教都是“伪礼”。
想起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文章就控诉了封建吃人的礼教,也批判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比如《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孝道,甚至是愚昧的孝道。鲁迅也写到父亲管束他背诵自己完全不懂的《鉴略》,不背完不允许他去看迎神赛会……鲁迅批判封建社会落后的教育制度扼杀孩童的天性,家长传统的教育方法也相当愚昧落后。
鲁迅在《故乡》中也抨击了封建礼教中的等级制度。中年闰土不合时宜地称呼“我”为老爷,中年闰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愚昧落后,一味追求“多子多福”的思想,即使穷困潦倒也还坚持生下五六个孩子。已然是新社会新时代了,他还走不出旧社会封建礼教的阴影,满脑子都是老一套的仪礼,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依然主导着他,他一辈子都走不出思维的桎酷,已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了。
所以,看待本章节内容,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问题,“礼”运行的好,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如果一味不合时宜地强调老一套的“礼”,会阻碍社会进步,会“吃人不吐骨”,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5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讲论语的热播,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国学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对国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单就国学的古籍而言,已经是浩如烟海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该如何入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本《经典常谈》便不可不读。
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也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全面地呈现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各位读者朋友也可以用这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关于《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大全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6
学校国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写着如下一类的粉笔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米传,穀梁传,左传。“学生看了,就抄在笔记薄本。
学期考试与入学考试,国文科常常出如下一类的测验题目:“史记何人所作》资治通鉴何人所作》?”“什么叫四书?什么叫四史?”“司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们有哪一方的著作?”与考的学生只消写上人名、书名、朝代名就是。写错了或者写不出当然没有分数。
曾经参观一个中学,高中三年级上“中国文学史”课,用的是某大学的讲义《中国文学史要略》,方讲到隋唐。讲义中提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说》等,没有记明卷数,教师就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约半点钟,没听见教师开一声口,只看见他写的颇为老练的一些数目字。
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可是,学生得到了这种知识有什么受用,我们不妨想一想。参与考试,如果遇到这一类的测验题目,就可以毫不迟疑地答上去,取得极限的分数,这是一种受用。还有呢?似乎没有了。在跟人家谈话的当儿,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你的脸上自然也会有一副踌躇满志的神色。可惜实际上谈话时候把这种问题作话题的并不多。
另外一派人不赞成这种办法,说这种办法毫无道理,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他们主张,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朋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可是他们所说的书籍范围很广,差不多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他们主张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读。而且,他们开起参考书目来就是一大堆,就说《史记》罢,关于考证史事的有若干种,关于评议体例的有若干种,关于鉴赏文笔的有若干种。他们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把从前人走过的路子照样走一遍,结果才认识《史记》的全貌。这儿就有问题了。范围宽广,从前读书人常读一些书籍都拿来读,跟现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问题。每一种书籍都要由学生自己去摸索,时间跟能力够不够,又是问题。这些问题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你们要读书啊!”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学生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受用。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他。为提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定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7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三礼”读后感篇8
“经典常谈”,包含着”经典导读”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而先生是真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读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
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
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