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1-05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牢固。做人以忠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举止庄重、诚实守信、善于学习、知错就改、结交益友,诚然,举止轻浮,花天酒下,只知寻欢作乐,自然威信全无,见贤思齐,结交的朋友,要比自己能力强,这样才能有所进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

人不要害怕犯错误,知道错了马上改正,依然是君子。在学习上、生活中均如此,知错不改,那么下次又会掉进同一个坑里。错题依然还是做错,学习上自然没有进步,事业上也是如此。

读《论语》,与圣人对话,一同品味人生。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2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心得体会:

“重”应为持重、稳重。世间万物都是复杂的,对事理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慢慢扩展的,因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都不会忽略或轻视每一件事情,而是持有一分敬重,只有如此深植于心的理念,才会学问稳固不轻浮。

“忠”是不自欺,“信”是不欺人。“无友不如己者”我认为是一种谦虚的相处之道,人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一种理解,认为是择友之道,不滥交友。

“过,则无惮改”,只要去做事,人人都会失败,都会有过错,这是自然规律。只有不遮盖缺点,暴露缺点,正视问题,才是进步的生长点,才会慢慢地少一点错误,多一点正确的做法。

总揽全篇,孔夫子从人生的态度、原则、交友、做事,简短有力地讲述了基本要点,值得细细品味。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3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4

《论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今天学了《论语》以上的这段话有感

字面意思就不解释了,说说自己的感悟,不一定对,只是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

首先,链接一下《论语》整篇的主旨,探讨什么叫学问,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再深入解读就是:

用我们学到的东西(广义的知识)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个叫做学问

那要高效的达到这个目的

前提是什么

需要辩证的看自己和别人

是否能解决具体问题不能用人来分辨,比如,我不能解决问题,或我能解决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盲目否定自己,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也不能盲目否定别人,当你否定别人的时候,就没办法看到自己的短处

最好的办法是,辩证的去看,不管以前如何,只看现在的解决方法,尽量多的收集自己和别人的方案

然后关键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选择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你能海纳百川,具备了条件一,更多的方法,条件二,能有分别好方法的能力,就达到了高效掌握学问的方法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谁的方法,只要能解决关键问题,都是好方法。

总结:我们不断学习知识,不但是为了知道更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建立我们的决策机制和洞察能力。现在的世界不怕没有方法,怕的是找不到合适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5

写了一周的毛笔字,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写字。因为刘老师的方法,不拘束,不束缚,怎么顺畅怎么写,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会默写《学而》篇了,不仅仅写的时候脑海里是学而篇,甚至睡觉时,平时,学而篇就一直飘逸在自己的脑海里。心里暗喜,若是这样,我写什么,脑海里就飘逸什么,那我以后《心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论语》等等不就都会渐渐默写了吗?不由得我笑了起来。

另外三和书院,还有那么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陪伴,在这里我看到了那么多闪闪发亮的朋友,真是应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后面那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一个朋友不如我自己的),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听了周爱娥姐的那堂微课分享,他们浙江组里的同学个个那么精进,我还需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所以综上所述,学而篇里最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也是我在三和书院里最近的感受。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们先讲重,何为重?庄重自持称为重,如果一个君子不是庄重自持的就没有威严。庄重从四个方面来体现:言、行、貌、好。一个庄重的人,从他的言语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讲话是不浮夸的,是非常庄重自持的,他的行为是稳重的,而心性浮夸的人动作都是很夸张的,让别人看着就没有安全感;你去看一个人的外貌,他的穿着打扮,他所用的饰物,都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否是庄重的,庄重的人没有穿的太过于花哨的,没有把自己打扮得很另类的;你看一个人的喜好也知道他是否是庄重之人。从言、行、貌、好足以看清一个人的品性,看到一个人是不是庄重自持的。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只有是庄重的他才有威严,有威严别人才会产生信心。所以我们要自我修行,让自己的言、行、貌、好都是庄重的,当我们自修自重的时候,威严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别人也就会信任我们。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必须要有自修自证的过程,要自己去习才会变成自己的,学业才会坚固。

“主忠信”,就是我们内心修持的方向,是以忠和信为主。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把主忠信放在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我们内心是主忠信的自然就会自修、自重,我们的威严自然就可以得到体现,我们的所学也就会变得坚固。第二种解释“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首先我们说君子要想自修自重,要想学业坚固,我们内心是以忠信为主的,当我们自己有了忠信,我们不会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我们只会选择和自己同频同类的人交友。我们再来讲第二层意思,当我们自己内心是主忠信的,我们不会认为有哪些朋友是不如我们自己的,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分别,随着自己的仁爱之心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自己庄重自持之时要想着帮助更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把忠信这个事情去掉我们再去看其他人的优点,比如说这个人的学识不如我,但是可能他比我更有力气;这个人技能不如我,可能他做饭做得比我更好;这个人管理能力不如我,可能他财务方面做得更好,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我们有过错千万不要害怕去改变。人的这一生都是不停地在改过,不停地在修正自己,让自己走向圣贤之路。

整个这一句在告诉我们自修自重自然就有了威仪,别人自然就对我们产生了信心和信任。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去泛爱众,否则我们不懂得自修自重,没有威仪,别人不相信我们,即使我们想要帮助别人,也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因为人家看到我们的行为,就知道了我们修得如何。你看在生活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就会讲说其实我很想帮他,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学得不坚固,没有行没有习,我们自己威严没有出来,又让别人如何相信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7

每次读这句话时,就出现在自己眼前一副画面:一位老师要进教室前,把自己的脸一拉,不让自己现出笑容来,以便树立出在孩子们面前的威力。认为这句话是在描述一个状态,一种表现出来的状态,把自己的威力显现出来。直到前几天听课,听到对“稳重”的解释,突然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顶,明白了“君子不重则不威”的深切含义。

原来是这样!这里的“重”,并不是我们脸一拉,就能做出来的“重”——君子行不言之教,靠的就是自己这个“重”,就是自身的那份威力。就如《大学》中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重不是我们自己故意的一种姿态,若是一个人德行足够的话,他只要往那里一站,那份量就在那里,不用拉脸,也不用摆姿态,那份“稳重”是自里而外透出来的,是自己的平时德行的积累,是靠自己“学而时习之”;靠“言而有信”;靠自己“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等一点一点累积起来。那份往那一站的威力,是我们多么羡慕的一种状态。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篇8

孔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把前面道德修养和学问的先后次序,以及人生的取向,做了一个高度的总结,作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首先要能够自重,厚重,这份厚重源自涵养,而人生的威严也来自逐渐的修养。若取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学问的根本是涵养内心,修正自己。要把这个根深埋,加固,经过什么样的磨砺和波折,都不能动摇,一生都要坚持。

“无友不如己者”古人注解是: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如此,人人皆分出高下,能有朋友乎?

在孔子看来,友并不是同道,不要过多地与不如己者交往,是君子的修身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无友不如己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修身求道而言,不必讲平等博爱,这正如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而好书可能是从垃圾文中慢慢筛出来的,我们不必先找垃圾文读了才算尊重作者。

无友不如己者:此句亦有多种解释,说来说去都有点看不懂。不过是在提醒我们“交友要慎重”而已!

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悟和思考,就无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是一个告诫人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学习不止,思考感悟的名言。

  • 下一篇:学校结核病筛查方案范文(精选3篇)
    上一篇:超市员工简短辞职报告(精选8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