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小学范本,月光小学的照片(整理3篇 )
如何写月光小学范本篇1
今晚的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亮。乳白色的月光倾泻下来,将小村庄装点成银白色。
铁蛋翻身下炕,只披了一件小褂子就跑了出去。铁蛋听妈妈说,表哥今年会回来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表哥的这趟火车会在深夜到站,大人让小孩子晚上不要跑出去,在家好好睡觉,可铁蛋就是忍不住,他要第一个接上表哥,他要第一个和表哥赏月。
表哥怎么还不来呢?是火车晚点了吗?还是表哥肚子饿去买吃的了?铁蛋站在通往小村庄的那个路口,眼睛紧紧盯着路的另一端,却没有表哥的身影。虽然是夜晚,可是天上的月亮却把四周照得清清楚楚。铁蛋出神地望着月亮,不知过了多久。
“嘿!铁蛋过了这么长时间,长的高了不少啊!”铁蛋惊喜的回头一看,可不是嘛,自己朝思暮想的表哥就站在自己面前!
“表哥,你可回来了!给,这是妈妈给的月饼,这可是妈妈亲手做的月饼呢,专门留给你的。对了,你在内蒙古都干些什么呀?有什么新鲜事吗?铁蛋将攒了好久的问题,一股脑全倒了出来。
表哥笑了,笑的是那么亲切,那么甜,“哎呀,你的问题这么多,想把你哥的嘴说的起皮吗?”“嘿嘿。”铁蛋憨憨的对表哥笑了一下。“我这次回来要多住几天,故事慢慢讲给你听。”“好!”表哥又转而望向月亮—轻薄的云遮蔽着明月,似是蒙上了一层薄纱,尽情的展示着温柔和美丽。
铁蛋也凝视着月亮,他觉得对表哥来说,故乡的月亮永远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纯洁,怎么看都不腻。
两个身影,一个人挽着另一个人的手,站在月光下,尽情的享受团圆的喜悦……
如何写月光小学范本篇2
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如何写月光小学范本篇3
偶尔也会停下脚步,站在夜空里,问自己,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仰头凝视星空了?
夜空就像一张巨大的幕布,无论是黑色的,还是蓝色的,或者是深色的,他总是在我们头顶笼罩着。小时候总是想用一种颜色来描绘夜空,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语词。后来才想明白,其实他并不需要我去描述,因为他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好的答案。我站在这个角落能够看到夜空的颜色,其他人站在千里之外,同样也能看到。
他不是我们的私有物,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美景。
记得那一天在微博上还看到一个热搜,说日本的富士山,其实是私人财产。其实这件事情在之前我就听同学说过了,因为陈奕迅唱的那首富士山下,谁能将爱意将富士山私有?如果说国家想要用富士山开拓旅游业,还要向富士山的主人交钱。
听起来好像让人眼前一亮,但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因为这些来自于大自然的美景,其实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看,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其中的美,这是天赋人权。
假如一开始这些东西都要划分上等级都要分成,有人可以看,有人不可以看这种阶段和选择,那么就会丧失它最初的美妙。
坐在月光下看着飘窗外的人们,其实我总是会陷入这样的瞎想。
与其发呆,与其走神,不如让自己的思想放空,去翱翔于天地。或许外表上看起来呆呆的一个人,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坐在那里,但是思想去广阔无边。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