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大班主题活动教学中有《昆虫》这一主题,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活动前,我让幼儿进行了捉昆虫、观察昆虫等前期准备工作,孩子们兴趣可高啦!他们捉来了蝴蝶、小蚂蚁、瓢虫,等还带来许多昆虫的图片。张杰小朋友说“蚕蛹是昆虫”有的小朋友说“不是它没有翅膀,没有触角为什么也是昆虫呢?”是呀,平时幼儿常见的只是蚕宝宝的幼虫,对蚕的成长及四态变化并不了解”于是我便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是幼儿了解蚕一生的生长过程。
2、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体能训练,增强幼儿身体柔韧性,协调性。
3、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学习和运动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蚕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难点:了解蚕的四态变化,感受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蚕4四种形态的照片魔法棒
课件2个:一、4种形态幻灯片二、蚕一生的生长过程视频
活动过程:
一、律动“春天在哪里”引起幼儿兴趣
二、认识图片操作图片观看视频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师:春天来了,大地妈妈叫醒了她的虫宝宝们,有一只淘气的小昆虫偷偷的跑到了咱们班,你们看看他是谁呀?(出示蚕蛹图片)
师:蚕蛹宝宝说你们知道我小时候长什么样长大后又是什么样吗?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些我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幻灯片分别介绍每张内容)。
师:你知道哪一张是我刚出生时的照片,哪一张是我长大以后的照片呢?你愿意帮我把照片按照从小到他的顺序排列起来吗?(幼儿:愿意)出示照片分组排序
师:哪一组小朋友排得对呢?看看我的生长过程吧!(观看蚕生长过程视频。)
幼儿自己指出错误并改正
三、游戏“快乐的蚕宝宝”体验蚕的生长过程
师:你们真聪明,你想不想也做一只快乐的蚕宝宝和我一起长大呢?(幼儿:想)
师:魔法棒,魔法棒,变变变变蚕卵(幼儿身体缩小)。变蚕虫(幼儿身体伸长),蚕宝宝饿了找桑叶了(幼儿进行爬的练习),蚕宝宝累了要睡觉了,让我们来该做新房子吧!(幼儿做头部运动,钻进口袋里),蚕宝宝睡着了,梦里他梦见自己长出翅膀了,梦醒了,蚕宝宝真的长出翅膀了(幼儿钻出口袋做飞的运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幼儿的接受能力,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变抽象为形象使幼儿更容易接受。
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这节课不仅变抽象为形象,而且让幼儿自主的去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并且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蚕的生长及变化,更加了幼儿的印象。
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前紧后松;课堂节奏不好。其次是在验证学习效果时进行的图片排序环节,应将图片先集中在一起不应分组进行。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的收获是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科学知识。而我的最大收获是提醒自己在以后准备活动时要更仔细、更周全。
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激发幼儿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蚕宝宝生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观看图片,提问: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2、你们觉得它们长的像吗?
3、有没有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小时候一个样,长大后又是一个样?
二、幼儿欣赏图片、观察回答问题:
1、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小时候像什么?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三、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教师: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是不是每种树叶都吃呢?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四、蚕的作用大
1、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儿欣赏图片--蚕丝织物
3、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蚕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五、幼儿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师布置任务,活动结束。
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篇3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等)
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采桑叶
(1)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通过听觉判断方向的能力,提高前庭功能,发展平衡能力和灵敏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的过程。
3、米袋人手一只。
4、铃鼓4个,《健康快乐动起来》伴奏带。
5、桑叶若干
6、彩带。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1)、播放《健康快乐动起来》伴奏带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做运动吧!
(2)、游戏:“做相反”幼儿听老师口令做相反动作。“向前走—向后走—高人走—矮人走”
2、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
师:小朋友,你们看,地上有很多的布袋,大家想一想,布袋可以怎么玩呢?看谁能玩的跟别人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玩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当老师唱《两只老虎》时,请小朋友赶快回到原来的位子上去。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并注意观察幼儿玩袋的情况。)
3、说一说米袋可以怎么玩。
4、出示“蚕宝宝”的图片,了解它的生长过程。
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走路的吗?(幼儿集体在地上做蚕宝宝走路)
师:看,这只蚕宝宝爬的真好,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爬的?
5、“蚕宝宝”游戏
(1)师:小朋友玩的真不赖,现在让我们钻进布袋,把自己变成一只蚕宝宝吧!来,变–变–变!
(2)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
A师:蚕宝宝们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吧?看,那边有桑叶,我们爬过去吃吧!
(教师作为喂桑叶的人,不断地变动自己的位置,蚕儿也随之改变爬行的方向。)
B师:让我来摸一摸,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听到有蚕宝宝在吐丝了。
C师:蚕宝宝吐了这么多的丝,把自己也包在里面了。
D师:蚕宝宝在茧里面睡着了,慢慢地变成了蛹,它在茧里滚来滚去,飞蛾终于咬破茧,飞了出来,一只又一只,一只又一只,都飞出来了。(模仿飞蛾的动作四散跑)
(3)师:刚才小朋友都从蚕宝宝变成了飞蛾,学的可真像!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好吗?
6、“盲人听音走路”游戏
(1)师:平时我们都是把布袋套在脚上玩的,今天我们要换种玩法,把布袋套在头上玩。大家体会一下盲人走路时的感觉。
(2)幼儿将布袋套在头上,四处走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互不碰撞。
(3)师:听,有声音传来了,我们试着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走去吧!(请四名老师在场地的四个角落,看教师的手势敲打乐器)
(4)游戏结束,师:请小朋友把布袋拿下来吧,现在你们可以体会到盲人走路是多么的不方便,如果我们平时遇到盲人应该怎么做?(幼儿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说到做到!
7、放松游戏:布袋魔术
师:好,我们用布袋再来变个魔术吧!我们先把它从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将布袋竖向对折),然后变成一个矮子(再将小布袋横向对折),然后再变得矮一点,成一个小矮人(再将布袋横向对折,此时,布袋已经被折叠好),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小矮人送回家里去吧!(拿着布袋走出场外,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引导幼儿利用袋子探索与动物相关的`各种玩法,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的跳、走、滚、爬等活动,充发挥了袋子这一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从组织形式来说,有自由探索活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的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从活动设计来说,我对整个过程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幼儿用袋子自由探索与动物相关的各种玩法,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又是后面“蚕宝宝长大了”游戏的铺垫;此外整个过程我安排了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的运动量,动静交替,体现了体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密度较大的自由探索后,及时评价幼儿的表现并,并回忆蚕的生长过程,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又可以为游戏作铺垫,还可以使幼儿稍作休息调节体能;设计蚕四次蜕皮的情节和蚕吃不同位置的桑叶,用以照顾幼儿存在的身体差异,达到区别对待的目的。
从实践效果来说,本次活动,幼儿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从我自身来说,我非常投入,也很有亲和力;整个过程,我用自己的表现来感染孩子,鼓舞孩子。
识蚕养蚕综合实践教案设计篇5
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2、尝试运用渐变色绘画,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一群正在游戏的彩色宝宝。
3、体验绘画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掌握渐变色的涂色方法。
活动准备:
1、蚕宝宝图片
2、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并说一说。
老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知道?
讲解蚕宝宝的由来以及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它们喜欢吃什么?
二、细致观察蚕宝宝的图片
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并说一说。
老师:蚕宝宝是什么颜色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头部是什么样子的?中间呢?
有没有尾巴?有没有脚?和我们常见的毛毛虫像吗?
了解蚕宝宝的习性。
老师: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啊?它们怎样走路的?她们会睡觉吗?
进一步讨论怎样绘画蚕宝宝。
三、出示幼儿用书,欣赏蚕宝宝的图画。
欣赏幼儿用书里面《正在交谈的彩色宝宝》和《快乐的蚕宝宝》
老师:引导幼儿说说画面里蚕宝宝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用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尽量在绘画中用近似色,比如浅蓝+天蓝金黄+橘黄……
老师示范近似色的涂色步骤。
四、幼儿绘画,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