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1-19

《太上感应篇1

在晚清面对洋人洋枪洋炮时,有人在那念《太上感应篇》,然后被打死了。

诚然,他是一个佛教老前辈,但是他是否有资格称法师是令人怀疑的。

他培养的,是对当下“世界”憎恶的人。

他对人的规定是对世界的无限责任感,连发一次火都是为全球变暖增加一度的言说,看似很崇高伟大,但人是无限的吗?不,上帝是无限的,是不断显化的。人却是有限的。把人无限地拔高,也即无限地贬低,也即现在所谓的“捧杀”。

净空看似正当地地位、身份和言说,实则在对人的生命进行一种死亡性的窒息。或许有人在其中看到一种久违的道德性,但这种道德性却是建构在所谓的共同恐惧(地狱果报)和欲望(西天净土)之上,也就是“伪善”。道德性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否要对其前提和基础进行反思和求真,道德是否有真伪之别。

讲经为何不求甚解,今天是民智大开之时代,一昧地死读经书,和口念阿弥陀佛,是对人,对理性的不尊重。

仔细思考一番他言论,便知他言论并不能站住脚。也许他做了些许善事,感化了不少人向善学佛。但即使如此,也是一种愚昧百姓之言论。

他的徒子徒孙以为封一个人上了所谓的“老法师”的位置,人们见了就应该膝盖跪下。对于这种人,两个字“可怕”,理应受到种种限制才行。不是说我们不尊重任何宗教传统,但这一定建立在迷信洗脑和慈悲德行感化的区别上才能谈尊重。

善行可称许,迷信不可涨。

佛学不以开悟为标准,更应以德行戒律为守则。

福报地狱之说,或有其事。但不以净空之言为准。应以自己内心体察为准绳。

《太上感应篇2

《太上感应篇》是以劝善为主旨,化俗济世为主要目的的感化人心灵、修身养性的中国“古今第一善书”。它宣扬人的善行,主张去除的恶行,比如爱国爱民、敬老爱幼、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而《太上感应篇》作为道教的感化教文,据说是抱朴子借太上老君托言而著,其中的感应教育,从古至今,就更加地深入人心,引人学习,对规范世人的行为是大有帮助的,这正是它的积极意义。我觉得这本书,会给我们很大的人生收获。

首先,开篇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个字告诉我们的是行善与行恶所导致的结果。现在每天的新闻都在报道着世界各地灾难不断,同时,也在发生着人心道德沦丧的事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比如为什么这个人有福、走运,为什么那个人就灾难不断呢,人生的每一个境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生,都与个人的人心与自身的言行息息相关,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迷信,不符合科学知识,但看看今天的各种大灾大难,这是天人感应,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我们最应该改变的就是人心。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不要总是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为他人极力的隐瞒;不要总是炫耀自己的长处,要韬光养晦,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听到或是看到别人的短处,就算耳朵可以听闻,嘴巴却不可以说出来。我们要知道谁还没有缺点呢!如果别人的缺点被传播出去了,就会有损他人的声望,而这样造成的后果究竟由谁来承担呢?而在当今社会中,在工作当中,对于自己的长处,应该学会将它深藏不露,学会正确运用,不然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种种障碍。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去,不应该去管别人的长短处什么的,不然会给别人带来困扰,重点应该放在自己身上,韬光养晦,改正自己的缺点,修身养性,学会与人为善,提高自身的修养。

最后,这本书还带给了我其他的感悟:我觉得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和善的心。我们要懂得眼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让他人容得下他;同时,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管是与父母家人相处,还是与朋友同事相处,甚至于与陌生人来往,这都是我们应该所学习的相处之道,这也能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太上感应篇3

太上感应篇是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也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章。它深刻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和共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人生观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太上感应篇的读后感,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深入探讨。

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抵御、强行干预,要像水一样,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顺应世间的变化,才能在生存和发展中更好地生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这样的哲学思想。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只有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才能不被淘汰;在生活中,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心的修养

太上感应篇提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心境平静,内心深处不想功名利禄,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太过追求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心灵的修行。我们也可以从太上感应篇中获得启示,在生活中注重心灵修养,内心保持平和,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三、和谐共生

太上感应篇讲述了天地万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和谐共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帮助、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逐渐走向和谐、稳定。

太上感应篇虽然是一篇古老的文章,但却具有永恒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学会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心灵修养,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来强化自己思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太上感应篇4

《太上感应篇》这本小册子看完了。在没有正式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厚的,想不到原文是很短小的。本书是道家学派的人写的,但是佛家人却一直在传承着,一直在研习着。佛家讲三世因果报应,而太上感应篇讲得也是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看这样的文章你就会理解平常在家里面长辈教导小辈的一些话语,其实跟里面的话是不谋而合的。不朝北边哭、不忤逆你父母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孽账,最终缩减你的阳寿,会给你招致祸患的。

2.这本小册子很久远了,全部是繁体文,所以读起来颇为费力,但是好在也约摸能够猜测出来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的命不好,都是自作自受的,福祸自求的。都跟你自己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相反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期望荣华富贵,你就应该做一个好人,就应该行善积德,每天说好话行好事,眼睛看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好事善事,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是非礼勿听。

3.这一本书可以参照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一起来读。袁了凡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方法就是行善积德,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是命运就会有所转变。

《太上感应篇5

此文从古代至今流传千年,被誉为“第一善书”,无论佛道中人、社会各阶层人士还是黎民百姓莫不对其推崇备至。细细品来,作为修道之士的我,想谈一些心得。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开篇就道出了本文的精髓所在,似灵魂般贯穿始中。无论是道教所说的“承负”还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在本文中好像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如果我们把此文仅仅当成一篇劝善的文未免就太遗憾了,就修行的眼光看,此文字字珠玑,处处蕴含着成仙了道的法门。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话无疑给芸芸众生打开了成仙了道的方便之门。有人说修行是炼内丹、是做道场、是符咒、打坐等等,这种外在意识形态的修行方式固然重要,但不是通向正果的唯一途径。虽然佛道有这样那样的区别或者说修行方式的不同,但作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两大宗教所提倡的不外乎一个“善”字,所修的’不外乎一个“心”字。本文的主题思想就是“遏恶扬善”,你的心修好了,你的言谈举止就是善的表现。你的善行达到了,自然就有福报随之而来。

对于此文,古往今来,高功大德们宣扬过、王侯们提倡过、士林和百姓们传诵过,当今佛教和道教的大师们还在讲。这是为什么?因为此文确立了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正面形象,怎样做是善,怎么样做是恶,做了恶有什么后果。宣扬的是正能量的传递,对恶行的警戒和惩治。是迷茫众生眼中的一盏明灯,精神苦海中的救命舢板。让众生有敬畏之心,自觉地约束不文明的行为,从而得到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太上感应篇6

前面说了很多让人劝善的事,现在就来谈谈怎么修身,只能修好了自身才能更好的劝化众人,这就需要大智慧了,首先人要心静如水,想清楚你要什么,把一些影响你的烦恼要果断的抛弃,只有这样你才能以最佳的心态学习新生事物.其次要专一,学一样东西,要精一东西,要把它吃透,不能三心二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诸法实相,连佛都如此何况我们一介凡人呢?

定了心,专了一,那还有什么东西是学不会.

古人有云,知事多时烦恼多,懂的东西杂而不精,这是障,我们修身修心不论是出家、在家,清净心重要,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知道那麽多干什么,有什么用.只有做到阿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净静心的法门是好东西,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便是这个理了,

古人又云,识人多处是非多,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同盟校训里也有说不评事非.世人为什么都这么关注是非呢,别人的长,别人的短,东家做什么事了,西家又怎么地了,事不关已,已不操心,我们当然不是要做这样,只是有些事情我们要注意,祸从口出,换个话说就是是非从口出,闭上嘴巴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凡事都有因果,我们修行者更应该注意这个因.注解里面说得好,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凡事就是这个理.

《太上感应篇7

在《太上感应篇》里还列举了一系列不善之举最后所得的报应,恶果。这一幕幕可怕的情景结合到现实社会中,以及每个人身上,恐怕都会引起共鸣,使世人反思。当然这也会让世人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道教的“承负”思想。

当然对于有心修行的人士来说,这篇劝善文还是一篇叫人修行的道门经典,例如裡面提出了三台北斗对应人身中的三尸神,以及要证地仙、天仙要各积多少善行等等,都直观地说了入道的法门,这是我们在自身修炼的过程中必须刻在心裡(心印)和付诸于行动的。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不安,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等等一些列不正常的现象和风气都值得我们当代得道教人士去做,去弘扬我们道门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开方便之门,特别是向太上道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太上感应篇》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世人去学习和付诸于行动。

《太上感应篇8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年寿。(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大家都厌恨他,刑罚祸害跟着而来。吉祥之事,没有他的份儿。凶煞恶煞使他受灾殃。到了年寿已减尽时,就是死期。三台神君掌金玉,禄位,土田;北斗神君掌延生,注死,祸,福。他们在人的头上,记录人的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体中,(上尸神彭倨,中尸神彭质,下尸神彭矫,)分别居于人脑,胸,腹部,每到庚申日(每六十天有一日)时常进见天曹,检举人的罪过。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会检举一家的罪过。罪过大的削减十二岁纪也,罪过小的削减百天。大小罪过,共有一百多种。想延年益寿的人,先要避免大小过错。合乎道义的事,应勇往直前去做。修道者,对于正道,亦应遵而修之;不合道义的事,做不得,更应悬崖勒马而不为。修道者,对于邪道,应退而弗修。不走邪恶之路,不明瞒,不暗骗。力行好事,多积阳功阴德。发慈悲心,爱护生物。尽忠国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先端正自己,然后劝化他人,怜惜和救济孤寡无依靠的人。尊敬老人,爱恤他人的幼儿。昆虫草木,尚且不能伤害。别人有不吉利事,应怜悯他,高兴别人做好事。别人有急需时,慨然济助。别人有危险时,立刻救他。人我一体,他人的得失,等于自己的得失。不宣扬他人的缺点,不夸耀自己的优点。阻止恶事,表扬善事,把多的让给人,自己取少的。受人欺侮,不怨恨,受到宠爱,要看成像天上掉下来一般惊畏,并加紧积功德。给人恩惠,不求报答。施舍给人,没有后悔。所谓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应得福禄,不求自来。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众神之灵处处保护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达成成神成仙的愿望。

以上是《太上感应篇》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 下一篇:小学生庆祝国庆节作文(6篇)
    上一篇:最新蓝鲸的眼睛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300(整理8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