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8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1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那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2
读完朱自清先生所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所谓的平常地谈谈经典,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朱自清先生在这部书的序章里也说了,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先生曾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经典常谈》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全书不故作高深,内容精辟通俗,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而且本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汪曾祺曾这样评价他:“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纵观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传统文化逐渐没有人关注,在我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们一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星,我们应该重新拾起经典,用心去感受他们。阅读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我国上千年的文明中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现实状况,汲取先贤的智慧,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百利无一害。经典不应该被遗忘,他应该在我国的历史中永垂不朽。
读过《经典常谈》,感慨良多,愿你我都能在朱自清先生的带领下畅游经典之境,汲取先贤之智。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3
《经典常谈》是一本关于古典文学的书,它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中的主题,并从文学角度提出了对古代文学的一些新颖见解。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令我更加欣赏这些古典作品的精美和伟大。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内涵。《经典常谈》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学的崇文思想出发,探索了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将其分类,分析出古代文学中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等。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部历经时间洗礼的精美文学作品,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一份深刻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我更加欣赏这些古典作品的精美和伟大。从《经典常谈》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典文学作品的精美和伟大。
古典作品的语言文字精美,表现出精妙的语言技巧,歌颂着古代的优秀文学创作;古典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让人深思,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作家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典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高超,让人着迷,令人惊叹于古代作家们的艺术创作。
最后,我体会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和美妙。古典文学是一种艺术的精粹,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深邃思想、优美文字、精致艺术、内涵丰富、情节曲折等,它蕴含着神秘的文学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读完《经典常谈》,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深厚内涵、精美和伟大,体会到古典文学的美妙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古典文学的兴趣,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使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文学,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4
为什么读经典?这恐怕是当今人人心中的问题。似乎在现代,“经典”二字已然成为艰涩难懂书籍的代名词。可是朱自清先生的这部书,让经典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带我们走进了经典的殿堂。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作者朱自清由“小学”到“大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概括。尽管这本书介绍的是难懂的书籍,但他的文字却是生动灵活、简明易懂的。比如写战国时期的策士:“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读着这一篇篇对经典的介绍,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古籍中的知识,还有背后作者闪耀的人格之辉。司马迁忍受宫刑,在狱中写下《史记》,《史记》是对历史的记叙与概括,而他的《报任安书》却凝集了他内心对一切的真情实感,他的不满、痛苦与绝望。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那一箱箱援助他国的物资上,都刻着一句句的经典。“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中国政府不计前嫌,援助日本的坚定与祝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中国政府对曾经援助我们的法国报之的“琼瑶”。
为什么读经典?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鲁迅先生曾写过《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力了吗?》,现在,我们深读经典,就可以坚定地对他说:“没有!”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说的:“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本书开启了我们通往经典的路,引我们进入了经典的海。
让我们对消失在新文化中的经典说一声:“魂兮归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5
《经典常谈》是一部经典作品,全书共收录了多篇经典解析,涉及哲学、社会、文学等多个领域。
《经典常谈》一书深入浅出,作者在诗文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制度,对社会的秩序给予了深刻的解释,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等有着深入的认识。
同时,《经典常谈》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在书中的诗文,既有豪放的叙事,又有深刻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出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令人叹为观止,使读者对古代中国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经典常谈》还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文学,文学技巧和文学形式,从而让我们对其历史文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经典常谈》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对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使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是有关《经典常谈》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6
趁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名著《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因为里面含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所以它也被立为了初中必读书目之一。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又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经典常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独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谓是满满的都是知识。
我想,撰写《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伟的想法: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启发一般人对经典的无限兴趣,对经典的空前热爱,将他们都引到经典的大道路上,使年轻人们都了解经典传统文化。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这就是世态炎凉,多少悲从中来,在失意之时,所有的至亲都对你避而远之甚至是出言嘲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加倍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让曾经看不起你的他们,不得不对你低头不得不向你道歉。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一直记得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只是一本记录了经典内容的书,而是带领我们畅游经典之海的指南针。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7
这里有本薄薄的绿皮小书,我的指腹轻轻抚过书的每一页。不过短短十三章的内容,却是把那些埋葬于岁月长河中的古典舒展在我的眼前,映入我的心间。
朱自清先生写这部书的本心,是为了给想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让他们在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不至于失了方向。若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叶小舟,那么它定是一叶能将我引渡到宽广无垠的经典之海的舟。
《经典常谈》无疑是一部闪光的著作,它引领着我,去探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古籍。书中没有多少朱自清先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引经据典,非常客观的撰写我国古代的经典。它们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乃至更详细的内容分析。况且,能像朱先生这般,在学术书中极少增添自己感触与理解的作者,格外难能可贵。
在朱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有关《诗经》的那一章。我兴致勃勃地将书页展开,翻到《诗经》,细细研磨书中的遣词造句,求知的眼神似乎立即能在轻薄的书页上灼出一个洞来。
一提到《诗经》,我脑海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散的是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焦急等待恋人,责怪恋人没有如期而至的画面。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注意到的却不是女子苦待恋人的急切无奈,而是这女子独立自由的人格与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女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没有了做自己的机会,失去太多。而《青青子衿》中这女子却是能责怪恋人的不守信,没有如期到来,可见是个男女平等,既无封建礼教的太多束缚,也无被封建所荼毒的人的社会。女子有了地位,拥有自主人格。这样的美好社会在那个战火四起,有着剥削压迫的古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诗经·郑风》也许只是诗经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能将诗经那绝代风采完全展现出来,但这已经足够了。《经典常谈》是一部“真”著作,它让我在浩瀚的经典之海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它是一叶伟大的舟,一叶引渡之舟。
我摩挲着书的封皮,再次缓缓打开这本绿皮小书,又浸入了叶引渡之舟。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8
在傍晚缥缈的余晖下,或是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清瘦挺拔的身影在书桌前,先生手边垒着书,或是摊着纸,笔声娑娑,凝聚成这一本《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顾名思义,便是对“经典”解说及议论。纵观中华文明数千年,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深厚且丰富的,经典层出不穷。我也曾试图阅读经典,但古文的晦涩难懂、诗赋的深奥含义让我一度不知该从何下手。
朱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说到:“阅读经典的作用不在其用途,而在文化。”这本书确实让我好生见识了一番经典文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说文解字第一》。朱先生先是从甲骨文说起,待到我们对中国汉字的演变有一定了解后,再引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从中我学到了象形、会意、假借等六种造字法,知道了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字体,仓颉造字的传说,又从何而来……在此些基础上,再去翻阅《说文解字》,只要能翻译到位,略浅一些的皮毛便也不是那么难懂了。
经典并非一朝一夕间便能研读通透的,还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耐下性子来感受其中不同层次的韵味。
然而有些可悲的是,朱先生写此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走上经典的道路,但当代中学生太多并不珍惜从繁忙学业中挤出来的,可以让自己拓展知识、阅读经典的时间,反而将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价值意义不大的小说上,甚至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学习中劳逸结合是应当的,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应该要把握住自清先生为我们开辟的这条走向中国经典的”捷径”,慢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一位”腹有诗书气其华”的人。
“流行是一时的经典,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愿我们耐得住性子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