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精选5篇)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书信吧,书信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怎么去写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篇1
鲁迅先生:
您好!
我是您的一位忠实读者,十分感谢您能抽出空来阅读我的来信!前几日,我在网上的录播课上学习了一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出自您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文中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一位保姆浑身的坏毛病,但就是那一次,她给儿时的您买了一本《山海经》,您开始对她产生敬意,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通过阿长这个千万劳动妇女的形象,您想表达的应该就是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同情和敬仰吧!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正确您的想法?下面我就把阅读您书籍时的一些想法感受写出来给您看看吧!
不知道为什么,您这么多的作品当中,我就特别喜欢您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次细读的时候,就像在享受一般,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享受着,享受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画面:儿时的您啊,趁着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钻进了百草园。您与花虫做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您又常听长妈妈讲故事,从而对传说中的那条赤练蛇留下了阴影;在三味书屋中,有您敬畏的寿镜吾先生,虽然他严厉到让您害怕,可那时您还是一股孩子气,趁着他读书入神之时,在下面做着各种小动作……
您在文章中将自己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我也跟儿时的您差不多,不希望整日埋头苦干在书海之中,也不希望每天被父母管束着。进入初中,在这繁忙的生活之中,我还曾认为自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甚至有时还抽空做着甜甜的童年梦。回忆起童年的那些琐事,我还能哈哈大笑呢!记得那会儿还没搬家的时候,家门前是一块很大的果园,里头有很多果树,夏日果子还没成熟时,我和伙伴们就在茂盛的绿荫下面捉迷藏;当果子熟了,我们就会抢着去摘树上的果实。那会儿的自由可真是令人向往,本以为我们会这样一直无忧无虑下去,到永远。可是,现如今的我们都已经搬进了小区,与大自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了,整日被关在这栋大楼里,也是少了许多自由,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十分向往窗外的蓝天白云吧!其实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跟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才会如此喜欢您的作品,尤其是这篇回忆童年的。
以上是我读您作品时的一些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很高兴这次能与您一起交流!
此致
敬礼!
您忠实的读者:xxx
20xx年3月24日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篇2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很高兴能给您写封信。我不止一次听过您的事迹,从对您略知一二到深知熟解,对您的敬仰之心也日益增强。
最近读了您的作品,我受益匪浅。您的作品都充分表现出您对封建社会的无比憎恨,对人们受到封建社会的毒害而感到悲伤。
细读您的《三味书屋》,仿佛看到了您幼年的时候,您为了上课不迟到,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仿佛看到您,在微弱的烛光下,刻苦学习,奋笔疾书的身影。
在这篇文章中,每当读到您在幼年时,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的片段,我就会想到自己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可是遇到了令自己头疼的题目,我烦躁的算来算去,怎么也做不对,我一气之下把作业重重的摔在地上,第二天早上,数学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可我心里始终不服气。您勤奋学习,遇到难题努力思考,可我遇到难题就不肯做,我不禁为自己感到惭愧。
鲁迅先生,我知道您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却能从您留下的文章中,知道您是个工作勤勤恳恳的人,为了革命事业您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工作里。因为您忘我献身的精神,让后人永远记住了您,以您为榜样。
鲁迅先生,我也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在生活中,我会牢记您的教导,在学习中,我也会投入您那种忘我的精神。
此致
敬礼!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篇3
亲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步入五年级,我也渐渐读懂了您的书。《狂人日记》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社会阴暗复杂,您是以一位疯狂的人的口吻来写的,您将自己的反抗写进了书中。我开始很疑惑:这个人是疯了吗?他身边的这些人为什么都想吃他呢?后来,我渐渐了解了:这些人其实是那些富贵权势的人家,而“我”代表了穷苦的老百姓,被他们压榨。将穷人当作猫狗对待,写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先生,每个人都知道,您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狂人日记》中,透露着您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对我国前途的忧愤,这本书将我带到了那个可怕的社会,同时,也使我感受到,我们现在有多幸福,如果您能回到我们的身边,看到国家的雄伟宏图,应该会感到很欣慰吧?国家仍在进步,我要从现在起,更加努力学习,不再让祖国回到以前那个时代,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我也很喜欢您笔下的“阿q”,他虽然穷的响叮当,但他会努力干活挣钱,却因为旧中国人民对待每个人的偏见,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他很乐观,什么事都往好的方面想;他很积极,从没有对生活失望过。他带着那么好的性格,却偏偏出生在一个腐败的社会时代,您以这两处鲜明的反差,解释了当时社会所处于的水深火热。
鲁迅先生,我知道您原本是一位医生,却因为看不下去封建社会的险恶,便放弃医生这一职业,用笔尖去吐露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您的作品都揭露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的担忧,对吗?您热爱祖国,所以处处为大局着想。因此,您受到了许多处于危难老百姓对您的尊敬,是您的书使我进步,是当代青年的思想变得不再自私,不再迂腐。
您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全部吐露在书中,这些精神食粮也使我们后代受益,是我们对祖国更加感恩。您虽然走了,可这些知识不会流失。代代相传。都说时间磨人,但我们对您的尊重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篇4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
今天,咱们高67班的全体同学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学完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第三单元的课文《阿Q正传》,那是您的经典佳作!你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自己对阿Q的态度。您自己说,您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先生,我很佩服您的洞察力,阿Q给后人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色情狂……说不尽的阿Q呀,给咱这群衣食无忧的“90后”的学生引来激烈的讨论:吴妈该不该那样做?阿Q应该怎样革命?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不久,李老师将“走向鲁迅”的征文活动通知张贴出来时,马上有较多的同学围看:“为促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引导广大中学师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把握鲁迅作品的美丽和价值……”李老师在旁边加的提示语更惹人注意:“中学语文教材所收作品论数量及范围之广,非鲁迅莫属。让我们用笔发自内心地怀念这位中国的和世界的文学泰斗!”
先生,您是我崇拜的偶像,每每老师讲解您的文章,我的回答常常能得到他们的喝彩!这种成就感源自您的作品,我无法回到您的过去,我只好在文字中默默地与您对话——
深夜,灯下漫笔的您是孤独、寂寞还是伤感的?朝花若能夕拾,惆怅是不会浮现于字里行间的。眼下,我已慢慢融进您的思绪,随着飞扬的思情在解读“嬉笑怒骂皆是文章”的您。
解读您字里行间的情感,了解时代赋予您的使命。当所有人都在沉睡中您却是醒着的。您以笔为剑,用犀利的语言刺醒沉睡中的人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遍体鳞伤的您仍奋然前行。难怪至今人们一直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您的话语:“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先生,在黑暗中,您就是一抹希望的亮光,照亮了那个黑暗、阴森的冷酷世界。回想往事,记忆里仍有浓浓真情的流露。
您回忆着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您怀念着采桑葚、拔何首乌、捕鸟的日子;回忆水乡故里、寄托思情——儿时的闰土给您讲述无尽趣事;回忆里得得锵锵的戏曲声,夹杂着香气飘然的豆子——简单的水煮豆,吃在嘴里却是无上的美味;回忆里那本“三哼经”,它倾注了多少长妈妈对您的爱,以至于您最后说:“黑暗人后的地母啊,远在您怀里永安葬她的灵魂吧!”这些往事您都记着,怀恋着。
然而,现实很难让您以悠闲的心情去欣赏美丽的田园和享受淳朴的乡情。现实让您紧握秃笔发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个病态百出的社会里,使您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您活灵活现再现现实中的“病”,“深味着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最后,笔尖挥动,您一发不可收拾了。
您选择了穷困潦倒,守着孤灯,于是,有了破布长衫挂在身上的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他也败在这“之乎者也”之下;有了在飘荡祝福之声的雪夜中死去的祥林嫂,她悲惨的人生际遇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冷嘲热讽;欺凌怕势的阿Q,心里的“得胜法”使人感到悲哀,就连死到临头也不明白是怎么死的;再有一位以为有一剂“什么痨病都包好”的“良药”的华老栓,愚昧无违让他走向老年丧子的惨景。“人血馒头”,烤得焦黑的人血馒头,是现实最贴切的写照。呵,好冷,那时一种彻骨的凉风吹遍祖国大地。问苍茫大地,谁能“救救孩子”?就这样不幸中的人展露在这个病态的社会里,够冷漠,够可悲,够诙谐的了。您的笔下驰骋纵横,把文章做绝了,散文够散了,杂文够杂了,小说够味了。您吹起革命的号角,号声震荡人心,余音绕耳,快醒醒吧,沉睡中的人们,您疾呼!您诠释自己的笔名——迅速猛烈!彷徨之后的声声呐喊如战鼓!
1936年10月19日,您生命的“鼓声”骤然停止,遗憾啊,举国上下抚胸悲叹,慨叹您为何没等到国民彻底醒来的那天。一面鲜艳的旗帜覆盖在您的灵柩上,先生,九泉之下您知道国人看到这面旗帜的无限感慨与悲痛吗?阿累在一面中说道:“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走完就倒下,我们只能踏着他血的足迹继续前行。”先生,听到这句话您一定倍感欣慰,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这条路上您并不孤单。残阳落日,不是消逝,而是另一种重生!今天,我从您的格言中重生——“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您姑且尝试做一回狂人,呐喊的最后余力,终于走过彷徨。朝花夕拾的美好岁月,就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袭来。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的今天,那气势壮阔的文浪,经久不退,到了不可磨灭的地步。先生,您留下的不只是墨宝,而是您整个瑰丽的人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先生,您一定是永远活着的那个人。百年后的今天我以我的方式悼念您。因为,在您身上分明写着——文无止境,那是一种激人上进的不屈的力量。
先生,正是有您这种不屈的力量,凝聚在您灵柩的旗帜上,形成三个震撼人心的大字——
民族魂!
此致
敬礼
崇拜您的一位少女:xx
20xx年10月29日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篇5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最近读了您的《朝花夕拾》,心中大有感触。
您的文笔真是极好的,文章十分优美。这些散文形散神不散——都是在批判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
通过您的文章,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社会真黑暗呀,伸手不见五指。而您的文章就像一束阳光,刺穿这黑暗,照在那些生活在黑暗里的人们的心头。而您,就像是一轮太阳,不断将这些阳光,照向大地,照亮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在每个人的心中,点上一盏明灯。
《朝花夕拾》中还写了不少您童年时的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里面的您简直与我小时候一模一样,都是那样的淘气。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您笔下的那些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先生,您可真是一位人民的斗士,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可您在工作时实在太拼命了,那是为什么呢?如果您多休息休息,保护好身体,不就能更长久地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吗?但您这样工作,我也并不是不理解,您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无论您怎么做,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那就是正确的。
我最近还读了您的《故事新编》,可这些故事表达了什么,我可真是想不出来——是对旧社会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真是想不出来……但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是相隔了半个多世纪的人了。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
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