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1-22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段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句子,对于生长在和平与安宁环境下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但对于上千年受到阶级压迫的彝族人民,共产党的到来,意味着奴隶主阶级的灰飞烟灭;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彝族阶级解放时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彝海结盟”精神,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彝海联盟继初心”实践团队于7月16日和7月17日前往彝海结盟纪念碑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

7月16日下午,团队成员驱车前往西昌市中心参观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尔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碑体用凉山特有的红沙岩,整体雕塑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两人戎装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苍劲飘逸的金字,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

团队成员站在纪念碑前,回想结盟历史,内心思绪万千,纷纷表示会倍加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上是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2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红色资源“三个好”理念,也为了让我们认识彝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新发展内容,本次社会调研活动小葵花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泸山历史景区,以彝族历史文化为基点,了解当前彝族本地红色文化的发展情况。

为了充分了解彝族百年发展历史,我们来到了位于泸山半山腰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认真学习从中了解到大量彝族服饰、文字、习俗等各部分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彝族习俗部分。

队员李子平向我们介绍:“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

通过本次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在1956年以前,彝族还是奴隶社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正式给彝族广大人民带来了伟大且全面解放。

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后,凉山彝区的奴隶社会制度枷锁才得以打破,黑彝奴隶主特权被废除,土地和生产资料被分给无地少地的奴隶,特别是数以万计毫无人身自由的锅庄奴隶。获得了自由和权利,分得了土地和房屋,凉山彝族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彻底瓦解。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3

参观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彝族人民是怎样从奴隶社会走向自由和平幸福安康美好生活的故事。

凉山之鹰,屹立在细雨纷飞,云雾缭绕,西昌琼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广场台阶上。

凉山之鹰,她是彝族儿女英勇善战,争取自由,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的象征。

我们驱车冒雨来到西昌琼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平台栈道。

下车沿着平台栈道,迎着初夏的蒙蒙细雨,踩着平台雨水,望见平台崖头下云雾缭绕的琼海。同志们不顾脚下水凼凼打湿鞋,来到平台护栏边,举目远眺崖头下的琼海。茫茫雨雾雾琼海,琼海海岸雾茫茫。海岸铺满避暑房,朦朦胧胧映琼海。踏上雨水浇湿的15级台阶,迈过“凉山之鹰”。步入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跟随解说员缓慢挪动的脚步,参观跨越了数千年前,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彝族奴隶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凉山彝族有着鲜明的奴隶制社会特点。

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人口,被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兹莫占1%,被称为黑彝的诺合占6.9%,而白彝曲诺人占去总人口一半,达50%;阿加占33%,呷西约10%。“人虽同源,身分九等”。以血缘划分的等级间重叠占有和隶属关系,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五个等级之间,存在着重叠的人身占有和隶属关系。在兹莫统治地区,兹莫统率诺合、曲诺和直接占有嘎加、嘎西;诺合也统率曲诺,占有嘎加和嘎西;而曲诺只能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嘎加同样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4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风光区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它背依青山,面临邛海。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阿谁地址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唯一反应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这是现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整个建筑群依照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各陈列厅内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表达、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彝族奴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形式主义、历算、宗教、历史、军事、法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适应等内容。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翔实而丰硕的内容令中外专家和学者观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之鹰”。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三大部份:富裕漂亮的凉山、历

史悠长的民族、民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设有8个陈列“序厅”:“社会出产力”、“品级、阶层”、“家支顺应”、“宗教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尚顺应”、“奴隶和劳动大众对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和“国家带领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5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通过这次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观的参观,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凉山彝族的发展与进步,一个民族从奴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艰辛,一个民族一步跨千年伟大的民主改革,从而弘扬了民族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6

初冬好友相邀,开启了为期五天的西昌之行,第八站: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西昌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素有小“春城”之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境内及周边有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灵山寺、卫星发射基地、知青博物馆等旅游景区。近年来,西昌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50余项称号。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这是当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7

在西昌市泸山风景区,坐落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博物馆,也是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馆内设有8个陈列厅,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中涵盖的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馆内藏有文物3100多件,完整地记录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彝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馆前陈列着一座大型雕塑,题材为“凉山之鹰”。彝族人自称为鹰的后代,雕塑主体是一位剽悍魁伟的彝族汉子,他腰插短刃,身披“查尔瓦”,面对浩渺的邛海吹起牛角号,前倾的身姿,仿佛即将振翮腾空一啸冲天的鹰,表现出彝族人民勇武刚强的性格。

在博物馆祭祀台的后园内,还有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大型雕塑,分别是一堆被斩断了的粗壮绳索、一副被打开了的金属锁链和镣铐,表现的是彝族人民摆脱野蛮的奴隶社会制度,获得了翻身和解放。

这座博物馆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是奴隶制社会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奴隶制社会的“活教材”。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篇8

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1年7月16日上午,市人防办组织干部职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整个建筑群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展览从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等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 下一篇:教育教学年度工作总结(6篇)
    上一篇:传承中华好作文推荐,传承中华文化作文素材(整理5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