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鳟鱼音乐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1-23

鳟鱼音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唱《鳟鱼》熟悉其主题旋律,从而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材分析】

《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恨,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了钢琴五重奏及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内容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教学重点】

欣赏《鳟鱼五重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鳟鱼》的曲谱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反常,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归纳、欣赏、观看、演唱、律动、创作等,充分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程序】

一、学生听任贤齐《我是一只鱼》进教师,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一首歌曲是什么?

生: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向往自由自在。

师:不管是鱼也好、人也好都是向往自由,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讲述了一条不幸的小鱼。

(幻灯片)展出《鳟鱼》曲谱,用录音机欣赏。

三、新课

1、唱唱《鳟鱼》

2、生指出主题旋律,用“la”唱主题旋律:

3、作者简介: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事,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18部歌剧、9部交响乐、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4、运用多媒体播放《鳟鱼五重奏》

师设疑:运用了哪些乐器?生聆听,回答: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

师:看书本上图片,大家看到的就是由这些乐器的不同组合演奏出的这首曲子。

这种搭配法,叫钢琴五重奏。(让学生不要误解,钢琴五重奏不是五架钢琴。)

5、分片段聆听,并把各段的情绪填入表中。(如:明快轻柔、清澈透明、活泼愉快、令人震惊、压抑哀痛、悲伤凄凉、充满希望……)

主题

第一、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五变奏

结束段

①分小组讨论,并编故事,由小组负责人来讲故事。

②大家一起交流

③分小组思考:各个片段的音乐有什么异同?

④交流,统一意见:后面的几个片段的音乐基本上是从主题上变化而来的。

⑤导出变奏、变奏曲式。

⑥聆听音乐,分小组设计编排音乐短剧。

四、创作变奏

1、师出示节奏:xxxxx|xxxx——|

2、师打一遍节奏、生跟打,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来个变奏节奏。

(师生互动),把不同的节奏展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

例: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3、师出示旋律:

1=C4/413455|531——|

师唱,生喝

师唱:134565|5321——|

生变唱……

4、生设计两小变奏:

(P26――四)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鳟鱼音乐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能积极的参与聆听活动,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重奏乐、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1、赏析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2、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进行创作

教具备置:多媒体、钢琴

教学方法:赏听、示范、启发式教学

教材分析:

1、作品分析:《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2、作者介绍: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舒伯特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重奏乐、奏鸣曲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

3、作品结构图(略)

4、重奏乐:又称之为室内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5、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为a+a+a+a……

6、常见变奏手法: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教学环节及过程:引入以讲述故事方式引入新课《鳟鱼五重奏》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对作品《鳟鱼五重奏》赏听的兴趣

感受体验1、教唱作品的主题旋律。2、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设想故事的结局。3、揭示作品的背景、介绍作者。1、学唱作品的主题旋律。2、听音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将故事补充完整并讲述。3、获得作品背景及作者知识。

理智赏析4、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和所听到的音乐讨论重奏乐。5、放几段音乐引导学生从节奏、音*、速度、力度等个方面找每段音乐的异同。6、总结变奏曲式及变奏手法。4、思考重奏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找出各段音乐的异同。6、获得变奏曲式及变奏手法的音乐知识。

巩固创新7、出示题目:请你根据所学的变奏知识为歌曲《小星星》做变奏8、师生共同评价。7、小组集体讨论、商议共同完成作业并展示。8、师生共同评价。

鳟鱼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聆听《魔王》、《鳟鱼》及《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

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初步认

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

教学重点:《魔王》的欣赏。包括其角色的划分、人物的形象;音乐

所表现出的气氛与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归纳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唱一首同学们熟悉的乐曲,《摇篮曲》引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舒伯特是歌曲之王

歌曲之王

舒伯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作品大多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被誉为“歌曲之王”。

我们今天就欣赏他的三首歌曲。首先欣赏《魔王》)

三、欣赏歌曲

欣赏1、《魔王》

(一)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1、伴奏乐器是什么?

2、怎样的演唱形式?

3、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乐曲中有几个角色?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二)、分角色朗读诗词。

(三)、讲述歌德与舒伯特。

欣赏2、《鳟鱼》

(一)听音乐阅读歌词,并回答问题

1、伴奏乐器是什么?

2、乐曲什么什么演唱形式?

3、三段歌词表达的情绪是否一致?

4、鳟鱼在游玩是的河水是怎样的?

(二)、简单介绍歌词作者。

四、是艺术歌曲。

五、舒伯特的生平。

欣赏3、《菩提树》(课件16)

(一)选自声乐套曲《冬之旅》

(二)声乐套曲相关知识

(三)、听音乐,默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2、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五)、小结:

今天学习的这些歌曲,都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希望同学课下多搜集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鳟鱼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的:

音乐《鳟鱼》教学设计

音乐《鳟鱼》教学设计

一、了解舒伯特概况(生平、作品、)。

二、能哼唱鳟鱼主题、了解变奏的基本手法。

三、激发学生对室内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图片《鳟鱼》由图片导入课题。请看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鱼?是鳟鱼

(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可食用,全世界只有十多种)我们今天欣赏的音乐与这种鱼有关,

是一首以鳟鱼来命名的音乐。有同学可能会说:“谁会去描写这种看起来并不漂亮甚至还有些凶的鱼呢?”优秀的艺术家,任何素材都可以来来创作,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写《鳟鱼》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二、进入课程

认识舒伯特

1、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被称为“歌曲之王”。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2、代表作:《小夜曲》《军队进行曲》《魔王》、《鳟鱼》、《菩提树》、《野玫瑰》、等,主要曲汇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认识五重奏

1、五重奏的概念:由五件乐器分奏五个声部的室内乐;

2、构成:弦乐五重奏:由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或一把中提

琴、两把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钢琴五重奏:由四件弦乐器与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五重奏《鳟鱼》赏析

1、完整播放《鳟鱼》,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2、引导学生找出主题。

3、引导学生找出四段变奏(播放主题及变奏的剪辑片段,并引导学生听辨每段主题或变奏的乐器分工)

4、再次完整的欣赏乐曲,提醒学生注意全曲的结构。

对比欣赏声乐作品《鳟鱼》

为什么这样一首乐曲要叫《鳟鱼》这个名字呢?

作为器乐作品,它本来是没有具体的名字的。但是在这部室内乐五重奏中,第四乐章,

也就是前面我们欣赏的作品,主题来自于舒伯特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鳟鱼》,所以后来人们也就把这一乐章叫做《鳟鱼》。还原原作,我们来听听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

,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和风格。

(1)完整播放

(2)分析歌词

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注意三段不同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于在清亮的水中嬉戏

第二段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鱼遭殃;

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

最后有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及激动的心情)。

(3)分析歌词和旋律是如何结合来表达情境的

前半段的曲调活泼、欢快、跳跃。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既很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活跃气氛,又生动地描写出波光闪烁、鱼跃水中的生动情景。歌曲的后半段(从“但渔夫不愿久等”开始)用接近朗诵的音调,表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欺骗行为的愤慨。当唱到冷酷的渔夫把河水搅浑时,钢琴伴奏音型突然变得短促、紧凑,既很好地烘托出那紧张的气氛,

又使人联想到小河里浊浪翻滚的情景。特别是唱到渔夫举起钓钩,鱼儿在钩上挣扎时,钢琴伴奏连续出现了快速、紧凑的和弦,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三课堂小结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鳟鱼音乐教案及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鳟鱼音乐教案篇5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引导学生聆听与体验音乐,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热爱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热情,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知识和技能有效渗透课堂。

教学目标:

1、能够熟悉钢琴五重奏《鳟鱼》的主题旋律,对作品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通过聆听、表现、创作等方法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能分辨四种弦乐器和钢琴的音色特点。

3.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钢琴五重奏、颤音、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4、引导学生感悟舒伯特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悟作品整体思想,把握变奏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活动起航

1、请同学们用手模仿鱼儿在水中游。(初听艺术歌曲《鳟鱼》片段)

2、欣赏钢琴大师演奏《鳟鱼》变奏一的视频。

3、学唱艺术歌曲《鳟鱼》片段。

设计说明:让学生随着《鳟鱼》主旋律模仿鱼儿在水中游和变奏一的视频作为导入,通过聆听与体验,建立对主题旋律初步的感受,同时学唱艺术歌曲《鳟鱼》片段,使学生在乐中熟悉主题。

二、聆听体验

第一部分

1、从照片中寻找钢琴五重奏有哪些乐器?(四件弦乐器和一架钢琴)

2、介绍钢琴五重奏是一种小型的合奏形式,通常由四件弦乐器与钢琴组成的“钢琴五重奏”,每个声部只用一种乐器演奏,不设指挥,要求演奏者配合默契。舒伯特选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这四种弦乐器和钢琴组成的“钢琴五重奏”。

3、引导学生用一到二个词表现四种弦乐器音色的特点: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明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音色低沉浑厚。

设计说明:学生从照片上寻找钢琴五重奏有哪些乐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演奏同一旋律的四件弦乐器音色的对比聆听,既可以加深对主题的渗透,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四件弦乐器的音色辨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

1、感受主题的音乐情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

3、学唱主题旋律时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自己试唱,将有附点、没有附点的节奏进行对比感受,启发学生学习把握附点节奏,领会音乐的神奇。

设计说明:学生先闭上眼睛完整聆听主题,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情绪。接着在主题片段中,让学生用手模仿鱼儿游,是对音乐理解与再表达的载体,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情绪和鳟鱼形象的理解。在主题旋律学唱时运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习附点节奏,使学生在掌握附点节奏这一音乐知识的同时达到体验音乐情绪的目的。

第三部分

舒伯特想告诉我们的话都隐藏在这四条颜色不一样的鱼里,红、黄、黑、紫(随机)。

A、红色的鱼(欣赏变奏一片段):

1、你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活泼欢快)

2、这个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钢琴);

3、在这个片段中,鱼儿是怎么游的?想象鳟鱼的形象?(快乐的鱼)

4、颤音的学习和体验。

B、黄色的鱼(欣赏变奏三片段):

1、与主题的音乐情绪进行对比,音乐情绪变化了吗?(变化了)音色、节奏、速度、力度,主要是什么变化了?(速度、节奏的变化)

2、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的鱼儿是怎么游的?心情怎么样?(紧张不安、惊慌失措)

3、在这个片段里,有没有出现主题旋律?合着钢琴的.快速跑动,感受主题旋律的音色。(音色低沉的主题旋律)

C、黑色的鱼(欣赏变奏四片段):

1、与主题的音乐情绪进行对比,音乐情绪变化了吗?(变化了)音色、节奏、速度、力度,主要是什么变化了?(力度的变化)

2、图形表示:力度变强的部分用波浪线表示,其余部分用小圆圈表示。

3、肢体语言:现在请同学们用肢体语言把你们的理解告诉我,划波浪线用双手挥拳表示出来,划小圆圈部分用轻轻拍掌表示,我也把我的理解用肢体语言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4、体验音乐情绪;想象鳟鱼的形象。(极度恐惧的鱼)

D、紫色的鱼(欣赏变奏五片段):

根据音乐,请选出和音乐情绪相符合的选项?(哭泣的鱼)

设计说明:挑选四个变奏片段让学生选择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聆听、对比、律动、图形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会对作品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对变奏的表现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四部分

1、完整欣赏作品的视频。

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作品。我也会把我的理解记录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2、“变奏”的理解。结合聆听与自己的记录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对变奏的理解后,再向学生讲解变奏。

3、作曲家舒伯特的介绍。

设计说明:在完整欣赏的时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作品,老师也把自己的理解记录在黑板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时的注意力,有效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了解变奏手法的作用。对舒伯特的介绍,我放在最后,一是为了不打破整个设计进程的连贯性,二是因为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过舒伯特其他的作品。

三、拓展提升

立意: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坎坷与磨难,只要坚持,只要努力,会迎来光明和灿烂!

设计说明:从作品感官的体验提升到精神的层面,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悟舒伯特的精神,这对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 下一篇:建筑公司制度建筑公司管理制度简短,建筑公司管理制度范本(整理5篇 )
    上一篇:微党课讲稿(精选11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