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1-24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的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好!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川、一河流等,都会让我们心胸澎湃,产生无限美感。在记忆中,有很多景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把它们描写出来吧!

二、教学过程

1、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练就的观察能力。细心观察,就要确立好观察点,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可以远观、近观、仰视、俯瞰,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观察景物才会全面。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写景时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有如《三峡》一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四季多样的美。其中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同样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描写景物要讲究顺序,一般可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依据情况灵活安排。让读者在没有见到实物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想象出大致的空间关系,比如《苏州园林》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和整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这样读者虽然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但是通过读者的描写,也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时间顺序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时间顺序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知道时间上下的关系,很好的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中,作者运用先古后今的顺序,将古代的赵州桥和现代的卢沟桥在时间上进行对比,说明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或者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主要用于阐述事物,事理之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逻辑顺序主要有又由一般到特殊,有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本质,又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等方面。在《苏州园林》中,作者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主要特征,接下来用相对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节特征,这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3、描写景物,要学会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文章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将景物的特征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读者对文章的描写有了更加丰富的联想,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在《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然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群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连总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由浅入深,又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象征中华民族倔强挺立,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4、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融入情感

融情于景,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例如朱自清的《春》,通篇似乎写的都是景,但又通篇渗透着情。“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景物,写春天景色的绚烂多姿之美,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写作实践

春之温暖,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晶莹。请以《我爱__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提示:1,抓住所选季节显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篇2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

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黄昏前阳光温暖昏黄;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

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

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1.善用修辞抓特征

课件出示: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一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2.多感官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预设: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眼、耳、鼻等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景物色、声、味等特点,并将其表达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写之有序,条理清晰

课件出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预设: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一石井栏一皂荚树一桑椹),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一黄蜂一叫天子)。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3.虚实结合有意境

课件出示: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老舍《济南的冬天》

预设: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进而别出心裁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意境更深远。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联想、想象的画面,并体会其作用。

4.情景交融情韵美

课件出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预设: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然后借景抒情,既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又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说到底,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课件出示: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视觉,正面写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视觉,侧面突出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水急的特点)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从视觉、触觉写树林的苍翠茂盛)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形态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听觉,对偶句,以动衬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句式相对,富有节奏美)

师小结:山川之美,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我们笔下情感的绵延和寄托。当我们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把情感融入描写,我们的景物描写就能开出一朵个性之花。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四、升格片段展身手

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片段,说说修改后的文段比原文好在哪里。

原文:我看到灯发出耀眼的光,边上呈现出一圈淡紫色的光晕。

改文:最吸引我的是那浅紫色的光晕,一层层地晕染在灯光的周围,像轻纱,像雾霭。定睛细视,又像一朵盛开在黑色天幕上的莲花。紫色的花瓣不断地往前伸展、伸展,好像要穿透黑夜似的。花香也活跃起来,氤氲在花瓣上,弥散在整个夜空中。那光晕又像一圈圈密密匝匝的文字,一环又一环的,那是路灯说给黑夜的悄悄话……

预设:修改后的片段除了使用形容词修饰外,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摹,比原文更生动形象,更有画面感。

原文:我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天上的月亮……我和妈妈又吵架了,我伤心地哭了。

改文:我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天上的月亮,它升起来了,冰冷地挂在枝头,月色淡白,月影斑驳,月光凄凉地洒向大地……我和妈妈又吵架了,我伤心地哭了。

预设:修改后的片段把干瘪无味的语句变得生动形象。选取月亮展开描写,运用“冰冷”“淡白”“斑驳”“凄凉”等冷色调词语来渲染气氛,衬托“我”吵架后沮丧、失落、难过的心情。写作时可以恰当选用词语,运用多种手法写景,以达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升格扩充,让学生小试牛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实战演练绘家乡

家乡,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人生起航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必然印在我们的脑海,烙在我们的心上。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以《家乡一景》为题,描写出这处景物的特征及给你的独特感受,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形式,巩固所学,引导观察生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学习描写景物

善用修辞抓特征

听触嗅味多感官

写之有序条理清

虚实结合有意境

情景交融情韵美

【设计亮点】

这堂课,从学生写不好写景文章的根本原因一一不会观察,抓不住景物特点,文字空洞出发,结合已学过的经典文章片段,师生一起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此外,还教学生如何将情感融入文字之中。掌握方法之后,让学生升格拯救失误文,在学生写、议、评、展的过程中,再进一步领会、熟悉描写景物的方法。最后,再布置一篇课外写景的大作文,让学生继续巩固课内学到的方法。如此一来,经过学练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写景作文的技巧。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篇3

《景物细节描写》教学设计(六年级第二学期)

安徽省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学校程梅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3.通过学习例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动、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明确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顺序。教学难点:

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有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们都很向往这些美丽的地方,但是那里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天堂,因为那里没有我们的亲身感受,更没有我们的真情流露。那么,哪里才是属于我们真正的天堂呢?其实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信,我带你们去看看,(出示校园植被图片)这颗伫立在校园一隅默默陪我们成长的香樟树,这片躺在校园一角悄悄伴我们玩耍的青草地,还有静静绽放在枝头的姹紫嫣红的小野花,它们虽然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奇观异景,但他们却散发着独特而朴实的美,它们那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班三十二个小作家的生花妙笔下,焕发出生命的熠熠光彩!(课件:欣赏同伴作品)

二、指导方法:

(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细致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方法,观察的细致与否,决定着认识事物的成败,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写好写景习作最主要的在于细致观察,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叫“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对所写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耳听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文思泉涌。也许有同学说,我写景前也作了细致的观察,可是一到写作时还是无话可说。其实,问题还是出在“细致”二字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细致的观察呢?说白了,所谓“细致”就是要通过多种观察的手段,如(板书:目视——观其形状、颜色和姿态,耳闻——听其声响,口尝——品其味道,鼻嗅——闻其气味,手触——摸其质感,脑想——进行抒情,)等等。从不同的层面,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而实现详尽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目的。

(二)层次分明,文辞优美

层次就是文章内容的写作顺序,这是我们习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有的同学想到哪写到哪,尽管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如果不注意表达顺序,这样写出的文章也会黯然失色的。(课件举例:修改同伴作品。)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以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往后、由远即近,从整体到局部等等。

2、时间变化顺序——可按一年四季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如《烟台的海》,早中晚如《夹竹桃》)

3、地点转换顺序——这是针对参观、游览的景点比较多的描写方法而言的。

优美的文辞,是指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它们犹如女性的化妆品,厨师的调味料,有了它们,文章看起来才会优美生动、形象感人,品读起来才会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三)动静结合,尽情想象

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物时,既要写出它的静态美,也要写出它的动态美,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动态的美,往往要发挥想象所谓“想象想象,越想越象”、“一处风景,三分自然,七分想象”。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比如《广玉兰》“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些动态描写,都是通过观察和想象,使原本静态的植物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抒发真情,点名中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实大自然的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本身没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是作者自己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用笔去描摹的,因此,这些景物也就自然而然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写景也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课件:欣赏名家作品)

三、观图写作

1、看图说词,成语,短语,句子,引用诗句或创作诗句。

2、片段练习

四、评价作品

板书: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层次分明,文辞优美

动静结合,尽情想象

抒发真情,点名中心

教学反思:我们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农村小学生写话能力的实效性研究》正在日火如荼地开展着,十位成员中,有八位老师都上了课堂实例。大家的教学设计都是“国内首创”,因为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因为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每位老师上的课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精致打磨,精彩呈现的原创。

我是这学期最后一位上课的老师,由于前面的老师课例上得太好,以致于越到后面压力越大,怎么办?怎么办!我胡乱地翻着一些教育书刊杂志,想从上面得到一些灵感,果然,我看到了一则“杜利奥定理”,这是美国作家杜利奥说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失去热情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这个定理可以引申为: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的人,他们一学起来就像发动机般迫不及待,高速旋转,他们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对学习充满渴望,并且不断地把自身的热情传递出去带动周围的人鼓足干劲。这样的一群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他们已经取得了成功的一半。

看完定律,我心中有了定数,决定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同学们带着热情去操场上进行“热身训练”——对操场四周的植物(小草和香樟树)进行“写生”。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兴奋而又神秘地告诉大家:“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写作„„”话音未落,班里一阵唏嘘:“切,又是习作。”说到写作,大家都很反感。我笑着说:“不过,这次与往日不同,我们到操场上观察植物,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想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反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耶!”大家高兴得“哇哇”直叫,一个个像自由的小鸟飞向了操场。

他们三五成群地挨在一起,一群站地上欣赏高大挺拔的香樟树,一群蹲在地上观察瘦弱矮小的青草。只见他们有的捡起树叶,仔细的翻看;有的轻轻地抚摸着叶片,边看边记;有的捏着樟叶,闻来闻去;有的撕开叶片,舔舔里面的汁液,又放进嘴里嚼一嚼,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很像李时珍品尝中草药的样子;还有的伫立在草丛边,久久凝神思索„„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在这种轻松又愉悦的创作氛围中,他们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植物,他们要用自己纯洁的心灵为读者歌唱一曲植物赞歌。他们仿佛变成了草和树,草和树仿佛变成了他们,他们合而为一,此时此地世上唯有此人唯有此物„„

我把他们的作品收集上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写得太棒了!比我平时的命题习作好上一千倍。我兴奋不已,决定把文章打成电子稿,用课件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分享这顿“美文大餐”

上完课以后,有收获也有失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想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主要是要激起他们有一种想写的强烈欲望,让他们有一个能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诱发创作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应该让他们置身于环境之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使创作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我们也要采用多激发、多鼓励、多展示、多交流、多肯定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建立写作的信心。当然,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我们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次品”,我们也不要批评。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低落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所以,首先要找出闪光点进行鼓励,然后再提出中肯的意见,这就叫变“纠谬法”为“评优法”。实际上,在作文课上,分析作文病例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修改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我们要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和“能写好”的最佳精神状态中,这样才能把课题《信息技术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生写话能力的实效性的研究》落到实处。

《景物细节描写》评课记录

安徽省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学校程梅

李敏老师:

1、整节课教师围绕细节描写来引导,并适时总结协警的方法,有指导、有归纳,还有动手试写,重点突破。

2、栀子花图片的出示,源自生活,取之于平凡之物,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3、优点总结如下:评促写、发为先、图为源、练精彩、4、不足之处:学生参与点评,修改不够深入;开头出示的两组图片作用不大,没有老师的语言优美,既然语言可以替代图片,说明图片五利用价值,建议删除。

王飞老师:学生的习作水平较高,老师的语言优美;让学生练习习作的图片目的性较强,图片中呈现的四种形态的栀子花,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很好的铺垫。

夏华老师:环节清晰,开篇较好;幻灯片中呈现的学生作品应做个评价,比学生自己读出来效果要好。

陈燕老师:设计的环节清晰,教师的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一环节呈现的很好,但是学生的作品讲的过多。

程晖云老师:取的景很好,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景物(香樟树、小草、栀子花),学生的作品水平也较高。有瑕疵的作品,应让他自己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其修改,在让其他同学修改。

李亚玲老师:教学相长,师生皆出口成章;不足之处:教师预设的较多,孩子说的较少。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篇4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民族中学谷业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抓住景物特征,提炼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2、引领学生调动真情体悟融情于景,提升发现与感受美的情趣。教学重点:提炼方法,生动描写景物特征。教学难点:调动情感,体悟学习融情于景。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景物开展观察活动。

2、教师准备好纸片、树形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文激趣,明确景物含义

(微视频)导入:悬空白瀑、雨后彩虹、醉人花香、恋花玉蝶、穿空乱石、嶙峋奇岩、锦绣名城、精巧建筑、彤云密布、四时更替、润物雨水……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名胜、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

明确: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统称景物,它可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致。

过渡语:无论何种,惟有写出特色,才能流芳百世。(图文展示)纵情第三单元的优美篇章中,我们饱览了奇山异水的变幻之趣,领略了鸟鸣鳞跃的蓬勃之气,也沉浸于如水月华的空明之境。掩卷回味,大千世界,无限风光,似尽收眼底。而这份真切的感受源于历代文人善于观形察色,悟情品理。二、校园聚焦,初试描写景物

1、播放景拍,学生试写。(就课外学生在“发现校园之美”观察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点——“校园一景”拍摄成小视频,作为课内训练“描写景物”的素材展示。)

2、交流评点,曝光问题。(组内互评: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阅读经验评评。)

预设:学生“裸写”中可能暴露出“描写不生动、特征不够鲜明”等问题。

过渡语:怎样才能把景物的“特征”描写出来呢?让我们从名家经典中借鉴一些方法吧!三、经典共析,引导提炼写法1、析读课外名著片段

出示课外同步阅读的《昆虫记》片段,指名读。(1)这段文字写出了小田螺们的什么特点?明确:沉静、稳重等。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特征写出来的啊?

预设:①作者用“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等语言赋予小田螺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可爱和好奇的情态。②透过“轻轻地、缓缓地、小心翼翼地、慢慢、沉沉的”等词写出它的沉静与稳重。

小结:恰当使用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修饰语,可以使语言生动起来,也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过渡语:第三单元的山水美文可谓描写景物的“标杆”,让我们大声诵读回味你觉得精彩的描写语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炼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等会儿能一睹各小组的风采。

2、回味课文精彩描写①小组合作,提炼技法。

明确记录员(及时记录,字迹工整,写在卡片上等),发言人(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落落大方等),其他人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

②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交流并展示成果(实物投影,粘贴叶纸)。预设:动静结合,如《答谢中书书》中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静景与动景互相辉映,呈现勃勃生机;发挥联想和想象,使表达出彩,使内涵丰富,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结:描写景物,要做到绘形绘声绘色,就要或多或少用到上述归纳出来的方法。

过渡语:有了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大家再来观赏石榴树,这次可以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如平日对这株石榴树认真观察过的经历,从文章里间接认识到的石榴树形象,然后运用至少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来修改此前的句子,努力做到描写更加生动,让石榴树的特征得以鲜明。四、自主修改,习得融情于景

1、初改,生动描写景物①运用方法,修改完善。②毛遂自荐,当堂交流。过渡语:语言就像树的叶子,生动的语言就像茂盛的树叶。但是,生动的语言还要靠真挚的感情来支撑。情,是文章的根。就像作家碧野说的那样(生齐读)。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融情于景”,怎样才能做到呢?2、再改,习得融情于景①再析经典探融情于景

(1)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昆虫记》的片段,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喜爱、热爱。

小结: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融情于景”。

(2)作者是如何将对小田螺的这份喜爱表达出来的呢?明确:可从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小结:融情于景,可以是把情感蕴藏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中,含蓄地流露出来。还可以透过词、句直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种融情更加直接。

过渡语:融情于景,可以是将情感寄寓在生动的描写中,也可以直接透过词语来抒发感情,更多的时候这两种是交织在一起的。接下来,大家再来修改修改之前的片段,做到“融情于景”。

②学生自主修改后交流。

小结:描写景物,一要抓特征,二要炼语言,三要融真情。做到这些,也就做到了“物色尽而情有余”,即形貌写尽而情味有余,所谓的文质兼美。

五、放宽视野,记录更多美好

1、课外作业:大家不妨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以“校园里的”为题,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求:用心观察;抓住特征;丰富语言;融入真情。

2、老师寄语:同学们,当迈出校门,环顾宜昌,放眼世界,我们便置身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机会接触更多五彩缤纷的景物(视频)。当你为大千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所触动,不放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这份美好……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篇5

教学程序一、导语本单元我们沿着朱自清的足迹领略了旖旎的春光,我们踏着老舍的脚步走进过济南的冬天,夏天在辛弃疾的眼中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秋天在刘禹锡的笔下则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精美的篇章。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二、教学板块1、指向景物描写①比较景物叙述和景物描写②明确描写的含义内涵: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外延: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定向: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2、展示景物描写①赏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②讨论:这段描写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那些妙招来突出这些特点的?③归纳: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动静、色味、虚实、高低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④明确: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呢?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写作指导《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讨论明确A、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音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B、注意把握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事物的特点。(比较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3、透视景物描写①欣赏: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②讨论:下面老师把这段文字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大家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③归纳抓住特点观察和景物描写的方法:加修饰语,用修辞,融入感受,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4、练习描写景物①从下面选一题,抓住景物的特点观察,然后写一景物片段A、看图作文(课本上的彩页《西陵峡》或自备的景物彩图)B、开展一次“用我的眼睛看校园”的文字写生活动:三五人自由成组,选择校园的一角观察,每人写一篇观察日记。C、多媒体出示优秀摄影作品(以具有地方色彩的风景为主),要求学生细致观察,选一个画面写一篇写景语段。②写后评述,要点:描写了那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用了景物描写的哪种方法?用得恰当吗,能否提出改进意见?③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认真誊写到自己的作文本上。[附佳作示例]校园一角(节选)春天,节节高抽出嫩芽,随着天气变热,节节高一节一节地长大了,也越长越块了。尤其是夏天,节节高开的最茂盛。节节高的径分成几节,每节之间有两片叶子隔开,茎上还有茸茸的毛。它的花盘很美,有红的、黄的、白的等等。最漂亮的是红白相间的,下面是一层红的,中间被花托连接着。秋天,节节高的花纹收拢起美丽的花盘,形成了一个个“小草莓”,在这些“草莓”里藏着黑黑的种子,好像好几个小男孩躲在树后面,露出了黑亮的眼睛。每到谷雨时分,花圃里的牡丹花便一展风姿。它们有朱红的、粉红的,淡黄的,浅紫的,个个斗艳争芳,舒展着绿色的枝叶,炫弄着烂漫的姿态,向一个个俏丽华贵的公主在跳着优美的舞蹈。点评:选段写了两种花,详写节节高,略写牡丹花。每写一种花,大体写了花朵、花枝、花茎,着重写了花朵的色彩、姿态,特别注意描绘每种花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又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特点,给读者一种美的愉悦。

  • 下一篇:看烟花的作文字,看烟花优秀作文(整理2篇 )
    上一篇:关于纪检监察调研报告(精选9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