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延时服务教案(整理5篇 )

daniel 0 2024-01-2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百分数篇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百分数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1,这两个数不是互为倒数。

5、思考:1的倒数是几?为什么?0有倒数吗?为什么?

板书: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二)求一个数的倒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数的意义,也能正确地判断出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1、出示前面的投影,找特点。

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结果同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一规律,你们试着做一做下面的题。

学生说老师板书:

3、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谁来给同学们汇报一下?(2~3名)

板书: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问:老师为什么要空出一些地方?

生:0除外。

问: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板书:0除外。)

问:你们现在知道一上课时,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了吗?奥秘在哪儿?你们已经知道了方法。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写出它的倒数吗?比一比看。

4、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5的倒数是怎么想的?

问:2的倒数是几?10的倒数呢?怎样又对又快地写出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呢?

5、写出1.5的倒数,怎样做?

(三)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检验一个我们这节课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

(四)巩固练习

1、投影。

问:怎么填得这么快,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问:①谁能回答?

②你根据什么填的?

③为什么根据倒数的意义填?

看下一组题:

问:怎么填?根据什么?与(2)有什么不同?

师:所以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符号,千万不能出审题错误。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课本24页第2题做在书上,用线连接,投影订正。)

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

投影出示: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2.5和0.4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5和0.4乘积是1,所以是对的。

(3)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问:错在哪里?

问:错在何处?

问:这道题错在哪了?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道题是3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错了。

4、游戏。

每个组第一个同学手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都有6个数字。每人写一个数的倒数,写完后传给你后面的同学。如果后面同学发现前面的题做错了,你可以改,再做下一题再向后传。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后迅速把小黑板拿到前面来。哪一组又对又快做完,哪一组就是优胜。

评比表扬优胜,找出谁给前面的同学改了错。

(五)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百分数篇3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百分数篇4

1、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教具学具:课件、1个红色圆片、10个蓝色圆片。

训练过程:

1、出示题目:一排队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6个。这排队伍共有几个人?

2、排队游戏。

3、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

2、讨论:两种数法主要不同在哪儿?

3、画一画。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⑴△△△△▲

从右往左数,▲是第5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⑵▲△△

从左往右数,▲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是第7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4、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学生拿学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铁在黑板上摆一摆。

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2、小结: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1、填空:

①○

从前面数,○是第9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排共有()个图形。

②一排图形,从上面数□是第4个,从下面数□是第8个,这排图形共有()个。

2、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①从左往右数,小花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花也排在第8个,这排小朋友共有()个小朋友。

②一队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小兔的前面有3只动物,小兔的后面有10只动物,这队动物共有()只。

3、列式计算:

一队动物去观看演出,它们排队进场,小熊前面有2只动物,小猪后面3只动物,小熊和小猪之间排着4只动物,这一队的小动物共有几只?

4、思考题:

⑴有16个同学排队出操,从前面数小刚是第10个,从后面数,小刚是第()个。

⑵18个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左到右数明明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红红排在第3个,明明和红红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百分数篇5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 下一篇:《简爱》读后感范文(16篇)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21年(整理5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