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精选2篇)

daniel 0 2024-01-26

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篇1

河北省委通报称,对涉及年龄、学历、党员身份造假的11名干部,其出生年月、学历、党员身份不予承认,并相应作出诫勉谈话、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免职等处分。青海省委通报,对中组部干部监督局督查的4件涉嫌档案造假的案件全部查核完毕,对相关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了纪律处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通报称,对涉嫌档案造假骗官的1名处级干部进行立案调查。据知情人士说,广西通报的这名涉嫌造假干部是从外省调入的。之前,这名干部仅为副科级,通过年龄、履历造假洗档案后,一跃成为正处级干部调到广西任职。

干部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地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档案造假在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几乎成公开的秘密。

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的王红英,自1991年来3次涂改出生日期,从实际的1976年3月14日最后改为1978年12月15日;轰动一时的河北石家庄骗官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中90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

近年来,各地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屡被曝光,被群众调侃为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

湖南省一位基层干部表示,档案造假在当地并不鲜见,只要将公安户籍和人事档案部门疏通好,涂改年龄等信息并非难事。有的干部甚至能将档案涂改年轻10岁。

有基层干部说,当前,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多方面都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有些条件不够的干部为了占位子争帽子,即便明知有暴露和被查处的风险,却依然将洗档案当成火线上位的临门一脚。

年龄、履历乃至身份常遭整容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涂改、伪造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把不准涂改干部档案,或者在干部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列为十不准之一。

尽管各类法规很详尽,但在权与利面前,依旧有人想方设法找漏洞、走捷径。

——改三龄:年龄、工龄和党龄。2014年被中组部通报的山西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黄梅芳,其父经人介绍,进入稷山县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室,将黄梅芳出生日期从1972年4月涂改为1975年4月,并撤换了其入团申请书,一改年轻三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执行研究员刘山鹰说,形形色色的档案造假中,修改年龄、工龄和党龄最为常见。干部选拔任用、领导退居二线都有具体年龄限制,很多干部为争取提拔、延长任期,往往不择手段将改小年龄,以至于出现部分干部的履历推算结果显示,读初中时就已参加工作计算工龄等怪象。

——改两历:履历和学历。根据中组部2014年的通报,2011年11月从广东省工商局副巡视员岗位退休的张水生,被查出任惠州市工商局人事教育科科长期间,分别找人伪造其两个儿子的学历、工作履历和档案材料,使两人以干部身份办理工作调动,其中一人调入惠州市工商局。

一些基层干部介绍,干部档案在履历和学历上造假,主要出现在跨地区调动前后。很多干部在参与跨区域干部公开选拔和任用时,为达到选拔要求的在基层或某个职级工作年限、最低学历等要求,往往突击在档案材料中,虚构增加工作经历或者提供假文凭。跨区调动中,由于是异地考察,档案审核时间和力度有限,到新单位上班后也无人知晓个人真实履历,因此很容易使整容后的档案瞒天过海。

——改身份:骗取干部身份。根据中组部2014年的通报,广东省梅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钟立,被查出其中专毕业后是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进入政府部门,借助其父亲担任梅州市中院院长的职务便利,为其打招呼后调入五华县委某办公室,违规获得公务员身份。

专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为帮助其子女、亲属进入公务员队伍,捧上铁饭碗,往往采取曲线救国的三级跳:先冒充已破产或倒闭国企员工,找关系安排以国企员工身份调入事业单位,再等待时机通过借调、交流等方式进入政府机关解决公务员编制。

针对三龄两历一身份造假高发乱象,此次全国性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明确将干部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干部身份、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等重要信息作为审核重点。

专家呼吁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开放查询

近年来,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档案造假案件,但为何总有人前赴后继?专家指出,档案管理疏松、纠错机制缺乏、造假成本低是主要原因。

——档案管理疏松。记者了解到,干部档案造假并非难事,只要疏通个别关键关节就可以轻松实现。在相当部分案例中,造假人员背后还有高人协助,让造假变得很顺畅。

每个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各有一个档案室,级别稍高的干部档案在组织部,一般干部档案在人事局,满屋子数千份干部档案其实就一人管,管好办公室不被偷就不错了。曾在广西担任过基层县委组织部部长的一名干部说,只要疏通管档案的干部,就可以实现对档案的修改,包括删除一些敏感信息都能轻松做到。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说,公民居民身份证是从1986年开始编制的,但电子化管理在2000年前后才实现,此前采取的是户口本与户籍卡片管理,当时要想修改或作伪较为简单。

——纠错机制缺乏。现在缺乏对干部档案造假的纠错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如何启动调查程序、谁去调查、怎么调查,制度上都没有这个安排。现在查出来的档案造假问题,一般都是举报引起社会舆论或者领导重视了,才会进入调查,而这些调查都没有固定程序,随意性较大。一位基层组织部门的领导说。

——造假成本畸低。有专家认为,干部档案造假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造假问题一旦被发现,几乎都是党纪处理,更轻的则可能仅仅是政治前途暂时遇阻。

据相关通报,年龄造假的黄梅芳仅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违规获取公务员身份的钟立,处分则是免去副院长职务,按事业编制试用期内工作人员安排。即便是著名的造假骗官干部王亚丽,也是因为职务侵占、行贿才被判刑。

专家建议,应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即使干部异地交流也能实现查询。改变人事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扩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开化,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篇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专门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围绕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细化造假行为表现、框定责任主体,提出十一严禁纪律要求,引发广泛关注。

个别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屡被巡视巡察发现。在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中,湖南、宁夏等地就因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被点名。11月27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的十二届省委第三轮巡视情况中,七星关区、松桃县、安顺市等县(市、区)亦被指出存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

一些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问题往往裹挟着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扰乱选人用人机制正常运转,甚至严重破坏地方政治生态,危害不容小觑。

干部档案整形易容频现

干部人事档案极为重要。正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所指出,干部人事档案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干部和评鉴人才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干部人才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属于党和国家所有。

现实中,个别干部却盯着干部人事档案做文章、动手脚,想借此获得职务晋升,甚至不惜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据媒体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前十二轮巡视对499名存在档案造假问题的干部依规依纪作出了处理。从这些查处的案例来看,不少干部将档案整容的手术刀落在三龄两历一身份上,即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身份信息等对干部选拔任用影响较大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年龄造假,是干部人事档案造假的重灾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成员栗智,就被中央纪委通报指出档案造假、隐瞒本人真实年龄。

有的干部对个人档案进行整容,将背景材料洗白,以求在调动、升迁方面谋取便利。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林业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原副主任柳铁建将出生年月从1970年7月改为1976年7月,职级由副科级改为正处级,将妻子和儿子的姓名、年龄、工作和学习单位也进行了更改,从而以伪造身份顺利调入该岗位。

这类干部一旦从档案造假上尝到甜头,便欲罢不能,更加肆无忌惮。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杜晓阳肆意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河北省石家庄团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的档案中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余信息全是假的;档案里盖的90多枚公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这些扰乱档案管理的违纪违法之举,令人触目惊心。

分析诸多案例发现,档案造假通常发生在违纪违法干部从政早期,基层往往是档案造假的高发地带。对于级别较高的官员,由于来自体制内外的监督更全面,造假空间相对小,不过他们却也更多拥有把虚假档案转为既定事实的权力和能力。被称为五假副部的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原主任卢恩光就是在年龄、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造假,一路造假一路高升直达副部职位。

造假频现为哪般

干部对人事档案实施造假,归根结底为一利字。或为提拔、晋升提供便利,或从造假档案中获得更多利益。干部私欲膨胀,对位子帽子面子的无尽索求是促其进行档案造假的内在动力。

江西省南昌市组织部门在一次排查中发现,档案造假时间多集中在干部选拔任用前后。一名组织干部坦言:造假的主要目的在于‘升官,正如坊间戏言,‘干部职务越升越高,年龄越来越小。

干部人事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实际工作中,由于个别地方和个别部门对干部档案的管理疏松、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管缺位、对干部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审核手段还相对落后,为干部实施人事档案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黑龙江省双城市招商局原副局长孟德勇从双城镇调到双城市招商局工作后,其个人档案长期由本人私自保存,直到双城市委组织部调档时才交到市人社局,存在极大管理漏洞。经查,孟德勇因档案造假被撤职,取消干部身份,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责任人员也分别受到严厉处分。

实际上,干部人事档案的生成、审核、管理与利用是一系列的过程,档案造假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往往有操刀团队来打通各个关节。辽宁省盘锦市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野伪造入党材料一案,涉案多人;山西省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篡改档案一案,涉及质检、组织、人事等多个部门人员。

分析典型案例可发现,在一些造假档案背后,时常浮现领导授意权力干预的影子。在对江西省鹰潭团市委原书记徐楷年龄造假、入团志愿书造假等问题的查处中,就发现其岳父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许爱民违规插手干预问题。

尽管造假行为频现,但以往一些干部造假露馅之后,往往是重则被警告、通报,轻则只是被暂缓提拔、取消资格,隔一段时间后又复出,板子打得轻,使得造假问题层出不穷。山西省河津市住建局原局长薛新民曾11次篡改档案,却一度只有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甚至仅仅一年多后,便复出任局长,无形中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

猛药去疴还原真面目

干部人事档案被称为干部的第二生命,必须按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划出的红线要求,依规依法、全面从严,坚持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凡转必审,严格把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第一道关。

让造假档案无处藏身,严格的监督必不可少。为此,《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规定了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巡视巡察机构,下级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职责,构建上级监督、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其他部门监督、社会监督等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监督体系,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巡视巡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福建省泉州市纪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组组长廖丽芬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切实担负起责任,对出现档案造假的,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尤其是要按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的追责问责机制,切实斩断档案造假链条。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实施人事档案造假行为,就是对党的不忠诚不老实,是违反党的组织纪律的典型表现。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指出,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更是强调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处理,让造假者和管理者付出沉重代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春晖接受媒体采访指出,遏制干部档案造假,必须高擎从严执纪和依法治国的反腐利剑,坚定有假必查、造假必究的零容忍决心,抓好‘清淤与‘防污并重的标本兼治举措。

从防污上下功夫,探索实施信息化管理,完善干部人事数字档案,将有助于减少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接触。四川省宣汉县通过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平台构建,以数字化方式替代纸质档案查借阅,减少人为接触,切实避免人事档案被篡改。

如今,随着《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印发实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将进一步加强,这无疑将进一步压缩档案造假的空间。

与其在档案造假上乱动手脚,不如在干事创业上大展拳脚。毕竟,再漂亮的履历也抵不上实干得来的成绩单。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才是一名干部最好的履历档案。

  • 下一篇:工作总结综合部个人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篇)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浅谈论文,班主任方面论文(整理4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