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与放议论文范文(精选4篇)
收与放议论文范文篇1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收与放都是有度的。比如,很多事要收,即严格地去对待,而很多事就要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与人相处也就是要深谙此道。如果是涉及利益的关键性问题,那么“收”才是对别人对好的警示和震慑,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反之,如果是不涉及原则底线的问题,“放”无疑是能让所有人皆大欢喜的完美选择。其它问题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学习,难点重点自然是要“收”的,如果不这样所那么很多漏洞就会被反馈在学习成果上,那么之前所谓的努力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相反,如果是很多简单的、不适合在当下学习的或者是早就已经学会了的内容就可以“放”,毕竟是有轻重缓急,在已经学会的内容上继续磨蹭也是一种消耗。所以,学会衡量斟酌,才能事半功倍。
收与放议论文范文篇2
写作文要像渔人撒网那样,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不少同学在作文的时候,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开了头,没有充分展开,就草草的煞了尾,有的开了头就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收不了尾,都不会恰当地处理“放”和“收”的关系。
下面,就从同学们学过的“名篇”中,寻找出几条“放”和“收”的规律,供同学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一、总分承递式。散文《猫》,开门见山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简捷而巧妙地把主体部分的内容“放”了出去:自家到底养了几次猫?每次的情形怎样?
结局到底如何?向磁石般牢牢抓住了读者,供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作品意境之中,听着作者十分动情地叙述三次养猫的经过:第一次养的是“花白小猫”,全家人都很喜欢,看着它玩耍,“心上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以至死去了,全家人都很难过。
第二次养的是“黄色小猫”,这只猫比第一只更有趣
、更活泼,却被一个过路人捉去了,全家人“好像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第三只是从门口“拾来”的“可怜”小猫,长的样子也很难看,一开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后来,又由于主人养的一只“芙蓉鸟”被什么东西要死了,而遭到主人的“误解”和“惩戒”,最后悲惨地死去了。主人因为“永无改正我们的过失的机会了”,所以“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基于上述种种复杂原因,水到渠成一句话:“自此,我家永远不养猫。”戛然而止,收束全文。
由于作者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养猫”这根“绳网”,所以“放”得自如,“收”得利索。
二、逐层推进式。《风景谈》一文形象地描绘出在延安所见到的六幅“风景画”。从表面上看,每幅话单独成篇,各有特定的内容,实际上六幅画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有思想内涵上的逐层加深:
前两幅画有的侧面表现延安革命青年参加“大生产运动”的情景:有的描绘青年男女在雨天石洞中促膝读书、谈心的画面,有的则是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之余在桃林茶社中小憩的风貌,表面看各自“独立”,然而却是以“充满了崇高的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根红线贯穿其间的:最后一幅画面形象地描绘出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警觉”的形象,并明确指出这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这样,六幅画面间的内在联系及全文所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就生动形象而又逐层加深地表达出来了。
收与放议论文范文篇3
如何认识“收与放”的辩证关系,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出的答案也不相同。只有那些真正成熟的、对人生有了深切感悟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当一个人处于幼年时,对一切外界**,首先想到的是得到时的快乐,而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认识。就象幼年的托尼一样,因抓取的糖太多而无法“自拔”。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因贪婪以身试法的人,只注重了如何钻营“收”的技巧,却忽视了“放”的胸怀,能说他们的人生智慧比这个孩子高上很多么?!
如果说幼年托尼错在不知“放”——在外来**的吸引下保持清醒,那么年轻时的托尼所遇的窘境则是由于缺乏对自身“收”的能力的正确评估。正是因对自身力量的高估,才让他选择了最大的那一筐苹果——好在他终于选择了能搬动的那一筐。但是,人生机遇并不都象“分苹果”,很多时侯,当你高估了自身能力而担起不能承受的重任时,是无法有再次选择的机会的。
也许正是幼年与青年时的教训,让渐近老年的托尼真正拥有了“收放自如”的智慧:他与同事一样了解老板与欠债人各自利益底线间的巨大空间,不同的是他比同事更好地控制住了自身对金钱的贪求,从而让自己提出的条件更接近利益最相关的双方(老板和欠债人)的要求。老年托尼的成功,与其说是对他人心理的准确掌握,勿宁说是对自身贪欲有效的节制。
一个懂得“收放自如”的人,是智慧的;一个对市场、对竞争对手有着充分了解的企业,往往善于找到各方利益的“空间”,在制订与执行销售策略时如疱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东风标致在标致408的市场策略上即算得上是一个范例。东风标致非常清楚408作为三厢紧凑型高端轿车,是很难与两厢型争夺“追求动感驾驭乐趣”的年轻消费者的,既如此,该厂家干脆将车子的空间、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宽敞舒适作为主打内容,率先提出了“大。
从容”的概念。表面看起来这一设计理念似乎有违“紧凑型轿车”的公众印象,但正是这种“放弃”模糊市场的举措,却让408“收取”了需要大空间紧凑型轿车的中国家庭的拥戴,从而取得了目前的销售佳绩。
408因其“大”而可在其他竞争对手惨烈厮杀时从容面对市场变换,难道不正是缘于东风标致在市场机遇把握上的“收放自如”么?
收与放议论文范文篇4
钱文忠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中写到了季羡林中学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这两位老师教作文的截然不同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董秋芳先生。这位老师和鲁迅先生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在当时的高中生心目当中,鲁迅先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也格外尊敬董秋芳先生,对他非常佩服。可是董老师上课很特别,这在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他教学生作文,永远只有一个题目,什么题目?叫“随便写来”,星期一布置一作文题目,叫“随便写来”,下星期还布置一篇,还叫“随便写来”,没有题目的。
还有一位王崑玉先生。这位先生跟董先生完全不一样,他写作文是要出题目的,不能让你随便写,而且要用古文写。
读完之后,我陷入沉思:两位先生究竟谁是谁非?让人一时难作决断。难以评判的原因不外乎作文教学究竟是如董先生般“放”还是如王先生般“收”?
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认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意思是教小孩子作文,一开始要奔放一点,要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去写,不宜过早的用条条框框束缚他们。
写作是一种勇敢,如果畏首畏尾,怎会写出至情作文?董先生“随便写来”的用意想必也在此吧?随便写来,是告诉学生写作是为己之作,只有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作,我们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神奇的原初的真实。
而命题作文,大多是为他而作,像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意中人却是别人的新郎,心中总难免不悦,手下便无法生花。命题作文,又像套在孙行者头上的紧箍,题目一出,如同唐僧念起了咒语,便让人头痛不已。正因如此,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谈及写作经验时,便说道:
“我平生最苦恼的事是接受朋友们的命题作文。这就像把我随意抛落在一个陌生的山冈,我本不想在那里找到什么,也不知道能在那里找到什么,胡乱走去,能有什么结果?更可怕的是,我知道这样的胡乱脚步都在朋友们热烈的逼视之下,所以又要装出似乎找到了什么,强颜欢笑,夸张表情,好像处处感动,时时兴奋,这真比什么都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董先生的随便写来是有大同情在呀。
于是,季羡林先生就随便地写了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没想到却得到了董先生的高度赞赏。董先生在他作文上,写了好多评语,即便年过九旬,季先生都还记得,叫“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
这就让季羡林恍然大悟。写文章是要讲究节奏的,没有节奏的文章平铺直叙,如白水一般的寡淡不是好事。董先生还称赞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是全校之冠,从来没有当过全校之冠的季羡林,感觉好极。
试想,若不是这随便写,季羡林先生这篇关于故乡的文章,还有没有可能诉诸于笔下?没有这次随便写带来的笔下生花,没有这次随便写博得的大力称赞,季羡林的写作热情会不会被点燃?一切,都无法重新设想吧。
在王崑玉先生的命题作文下,季羡林就规规矩矩的按照王先生的要求写了一篇叫《读《徐文长传》书后》的作文,并且是文言文。不过这次没有上次随便写来得顺畅。他在纸上写了四个字:
“人生于世”,接着就憋不出词来。靠着这位王老师的启发,才得以写完这篇作文。幸运的是,季羡林这次又得到了王崑玉先生的高度赞赏。
作文上批了六个字:“亦简劲,亦畅达。”并且王先生认为这篇作文是全班的压卷之作。
王先生的赞赏彻底激发了季先生学习古文的劲头。以前几乎是叔父强迫他背诵古文,现在他却开始主动背诵大量的古文作品,打下了很雄厚的古文基础。
所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若没有命题作文的范围限制,没有写不下去的“憋屈”,学生时代的季羡林会不会主动去学古文,丰厚积累谁也不敢确定。靠着王先生的启发、授之以规矩,季羡林渐渐揣摩了文言文写作之道,主动阅读古文作品,从而一生都得以滋养润泽。
王先生其功可谓大矣!
这让我想到一位给学生出命题作文的教育局长。
边存金是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在他管辖的区内,他让老师带领学生做童话写作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并没有放手让学生随意去写童话,而是让参与实验的老师自己给孩子们出童话题目。每一天不少于3个题目供学生选择。
这个题目不可以是网上或书上现成的。他在《谜底是童话》一文中写道:“对参加研究的老师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因为,能起出来一个好的童话题目,这个难度不亚于写出来一个好的童话来。”好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它可以成为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口。如何抛却陈旧命题的桎梏,如何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题目,师者不花费一番功夫是难以达到的。
得遇良师,家门幸焉!成年后的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学生时代在恰当的时间遇上适宜的良师定是休戚相关的。我之所以说恰当的时间,是因为遇见董先生在前,王先生在后。
设想,假设顺序换了又怎样?或,只遇见其中的一位老师一直教下去又如何?
作文之道其实就是教学之道。季羡林学写作的经历,引发了我对作文教学的思考。现行的教材不允许我们如董老师般一味“随便写来”,但要发现孩子写作的天分,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我们必须为他们开辟一块“随便写来”的园地;为让孩子感受写作之道,甚或功利一点让孩子不在考试的命题作文中四顾茫然,我们又必须如王老师般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在他们作不下去的时候,扶他们一把。
放与收应是作文教学的两翼,保持二者的平衡,作文教学才会有一片驰骋飞翔的晴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