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2012年7月12日上午,我们10级热动专业同学乘车前往位于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区,进行参观,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科普。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科学技术馆,1978年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工作。同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中国铁道博物馆有三个馆: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
这次我们参观的东郊馆,200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东郊馆主要展示机车车辆,建筑面积为16500平方米,展厅内设有不同道床结构和不同轨枕形式的8条展示线路,可以同时展示80-90台(辆)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展厅荟萃和展出了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近百台,尤以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及以革命领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朱德号”机车堪称中国铁路文物中的“瑰宝”。
目前展厅内展出了50多台经过整修的机车车辆,其制造年代跨度从1881年到1993年。其中蒸汽机车28台,内燃机车8台,电力机车1台,客车7辆,货车9辆。它们当中既有堪称镇馆之宝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机车——0号蒸汽机车,还有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和“朱德”号等功勋机车,也有英、美、日、俄、比利时等国不同时期制造的多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中有中国制造的第一代“东风”型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韶山”型电力机车等。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多种客货车辆,有老式的专用客车;有国家领导人的公务车;还有不同种类的铁路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及不同用途的多种铁路货车等。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陈列厅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对铁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参观铁路博物馆成为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并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参观铁路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铁路运输工业的历史沿革和技术进步。在多个展厅中,我看到了以前使用的煤车、货车、照明灯、状态历程等等,这些东西让我想起了铁路的发展历史。铁路运输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博物馆也展示了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例如,博物馆展出了不同时期的机车,让我了解了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从以前的蒸汽机车到现在的电、柴油机车,在博物馆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技术进步的巨大变革。
其次,我也被展现的展览深深吸引着,我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展厅中,各种有趣的展览被精心设计,例如陈列着铁路交通事故时遇难人员的展览馆,它凸显出了并非铁路事故那么简单的后果。博物馆还保存了不少信息鲜明的物品,例如医生们使用过的一些器具、磨擦发电机的设备、手推车等等,各种展览让我不断领略着铁路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再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博物馆的精髓在于其设计专业性。博物馆中的每个展览都是精心设计,访客可沉浸在专业的氛围中,并通过丰富的展品深度了解铁路运输的各个方面。博物馆也精心营造了不同的展览形式,例如文化观赏、互动参与等等,由此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学生到博物馆中参观。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博物馆中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在通往博物馆的大门前,有一条洁净、平整、整洁的小路走廊,安排着兰花、牵牛花等等绿植,显得十分典雅。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气势逼人的大厅,大厅中央有巨大的铁路制品、机车以及别致的艺术雕塑,令人难以忘记。另外,在博物馆图书馆中,书架上储存着大量铁路运输知识类图书资料,让读者深入学习铁路领域。
在参观过程中,我思考到了铁路博物馆的未来以及铁路的前景。尽管我们的世界日渐迅速而进取,但铁路走向始终是不可替代的。铁路不仅是一种传统运输方式,而且是一种贯穿经济社会的血脉。而铁路博物馆也将因为其丰富多彩的展品、专业性、艺术感、和值得思考的未来前景,成为一个人们永远体验铁路发展前景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博物馆参观的这次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我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了铁路运输工业的历史沿革和技术进步,同时博物馆中的各种展览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铁路运输的各种信息和成就。博物馆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性、艺术感和有趣性。我相信,这将成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铁路的一条重要渠道。
关于《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心得体会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工作和学习中的经验,也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模板可以为大家提供灵感上的启发。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出了地铁,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印入我眼帘,那就是铁道博物馆。其实对于在铁道边上长大的我来说,铁路、火车并不陌生,但是真要说起铁路的发展史,我还真不知道,来到铁道博物馆才发现,中国铁路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从最初的铁路发展开始直到现在的高速列车,才知道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03年,我国第一条秦皇岛—沈阳快速客运专线建成并投入运营,通过秦沈线的建设和运营的实践,可以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化》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省会城市及中大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km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以便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武汉、郑西、石太、合武、甬台温、温福、福厦、广深港、胶济、哈大等16条时速200km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陆续开工建设,建设规模5600km;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10条客运专线也将陆续开工,建设规模为4100km;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客运专线总里程达到9700km。其中,时速300km的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将于2008年奥运会开始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从北京到天津半小时即可到达;京沪高速铁路将于2008年4月全线开工,预计2010年建成。再经过3到5年的时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东段)、哈大、东南沿海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加上既有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初步形成。
虽然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经过中国科学家和铁路建设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实施京沪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在提高客货列车速度方面,中国计划通过秦沈客运专线建设和(北)京秦(皇岛)线技术改造,集中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装备,到2003年,建成从北京至沈阳的快速客运通道;在2003年和2005年,实施铁路第5次和第6次大规模提速,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1.6万公里;中国铁路货运则首先计划在客货共线运行的繁忙干线上,大力提高产成品及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货车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从而使铁路繁忙干线的综合运输能力和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在高速铁路新建项目的议事日程中,有福州至厦门的高速铁路计划、北京至天津的高速磁浮计划等。最后,我们还到高速列车的驾驶舱参观和体验了一下,模拟高速铁路在京津线上的行驶,这和坐在高铁的车厢里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坐在车厢里只是通过时间感受到了高铁的速度,但是,在驾驶模拟舱里,我们透过操作台前的窗户确实真真切切的看到并体会到了飞速的高铁,当然,解说员告诉我们真正的高铁驾驶舱前面的视野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突飞猛进,很多程序都是自动完成的,人为操作的很少,这也保证了高速铁路的安全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铁路的发展会更辉煌!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呜呜——呜呜、咔嚓——咔嚓,这是上个世纪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当我们坐在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模拟火车头内,体验着沪宁列车运行时的场景……;一路上的蓝天、白云、河道、农田、绿树、村舍、行人、路轨等景色纷纷在窗外掠过,让人惊叹不已、触景生情,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的学生年代。踏入博物馆大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讲解人员为我们讲述了上海铁路史的发展变迁。馆内最大的亮点就是“仿真老北站”,她是按照19xx年英式古典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而建成的,并且在其原址上修旧如旧,几乎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在这座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中,我们感受了那段不屈的中国铁路奋斗史,中国铁路人坚强的脊梁挑起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碑。那一件件历史的见证、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彰显了一段段不屈不挠的漫漫铁路强国之路。
上海铁路博物馆于19xx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xx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铁路博物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馆内分6个部分,有50余个展项,近千件展品。内有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图片,还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让观众参与的科普项目。整个博物馆包括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展区和拥有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博物馆主楼。博物馆主楼共4层,目前开放的是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底层展区,展品主要为图片、文献史料、实物等。
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有比较浓重的铁路往事般的历史氛围:室外的广场展区营造了一个早期铁路火车站的场景,笨重的蒸汽机车和木结构的月台雨棚显得饱经岁月沧桑。博物馆的4层主楼以80%的比例按照19xx年建成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建设,再现了当年上海站的英式古典风格风貌。
博物馆内陈列着近千件展品,包括珍贵的铁路老设备、如早期的火车时刻表、信号灯、路签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公务车、吴淞铁路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等。还有许多历史照片,如淞沪铁路上海站、吴淞铁路通车典礼等。展现了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史进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在一楼展厅内,有一节模拟火车供学生参观乘坐,上面有多媒体演示台、仿真操作台,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参观铁道学院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和科技的人,我非常兴奋地参观了铁道博物馆。这是一个超过120年历史的博物馆,展示了铁道交通的发展,以及火车、机车、轨道器材、信号设备等各种设施、装置和用品。
参观铁道博物馆,首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这里展示的铁道交通文物非常丰富。博物馆内展示了以各种类型的车辆为主线,包括蒸汽机车、电力机车、柴油机车、货车、客车、地铁车等,按照历史时期和技术划分进行排列展示。此外,还有丰富的轨道设备和信号灯等配套设施,以及与铁路工作紧密相关的防护设备、工具、器材等。这样的展览布局,给游客非常深入全面地了解铁道交通发展历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帮助。
参观铁道博物馆,还感受到了这里对未来的探索。博物馆内开设有多个交互式展示区,展示了未来交通的设计和构想。清晰的项目介绍说明、仿真模型和虚拟现实交互功能,将未来的铁道交通发展方向呈现在游客面前。这些展品不但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也表达了博物馆的未来规划,让人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以见证交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除此之外,参观铁道博物馆还给人带来了一份家国情怀。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铁道交通中的设计和构想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出行便利,因此许多展品的来历和历史都注重强调了家国情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以技术和历史为主的单一性,让游客在知晓和欣赏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国的殷殷期望和关切。
再者,参观铁道博物馆,还能学到许多新知识。作为一个铁道交通的门外汉,我通读了博物馆内的各种资料和介绍,对铁道交通的体系架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感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技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领会的,这也为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到达时间的更准确、更安全和更舒适的体验。
最后,参观铁道博物馆给人带来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博物馆内,我不止一次地播放了一些未来主义的视频,在那短短几分钟内,我令人觉得自己像置身未来,感觉很奇妙。博物馆内铁道交通的未来规划,虽然在现实中还有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但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想象。这样的想象和憧憬,对于我们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来说,都是前进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
总之,参观铁道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体验。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铁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史,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创新以及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样的体验,也让我对科技和人类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