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照检查范文(精选2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照检查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功底不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二是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
一是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
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和督促还不够深入,致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3、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
一是调研少,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是在工作上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主要靠,不够全面系统,联系群众不广泛,与群众谈心交流少,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多。
三、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
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共产党员应该把维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要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本职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照检查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不断斗争、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历史。特别是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生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当作头等大事,精心谋划推动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进行了全面深入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作了坚定的宣示和饱满的表述。从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谆谆告诫,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担当,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高度自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教育人、凝聚人,根本就在于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人民的领袖,就在于这一思想真正是人民的理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将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着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他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回溯百年党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画卷,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党总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党正是依靠和团结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只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人间奇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精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和九条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些重要论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本质地联系起来,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本质地联系起来,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定不移为人民谋幸福的永恒初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高质量发展中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