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耻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2-23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1

《吃的耻辱》是莫言写的一篇散文。

他形象地举了几个与朋友面前大快朵颐却侮辱的故事。在散文的第几个事例中是学他和朋友出去吃饭,他吃得比较凶猛,却被他的朋友嘲笑像很多天没吃饭一样。

莫言感到耻辱,再心里敲打自己说,以后再也不和别人一起吃饭,自己在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还可以自己下馆子,何必过来招受这耻辱。但莫言说他不记事,过几天就把争吵忘记了,又与友人吃饭,再招受耻辱。过年回家时,他的母亲给它吃主意,在去聚餐前先吃多点东西再去。他听了母亲的教导,在去一次宴会前吃了很多,莫言到宴会上果然吃得很优雅,同桌的人嘲笑他,不要这么装的好,莫言感到耻辱……

莫言是从小挨饿长大的,对粮食的珍惜和吃饭的方式我很能理解。在莫言得到名誉后,与莫言一起吃饭的人变得不同,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是不同圈子的人,就算莫言得到了名誉,有了圈子的入场券,但该受的耻辱还是得受

感受:

1.对于难融的圈子就不融

2.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做拙劣的掩饰自己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2

饥饿在我们80后和90后的世界里,更像是一个凄惨的故事,或是一个历史印记,我们不曾有过切身体会。但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屈辱,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在骨感的、赤裸裸的现实世界里,讲尊严有时候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为了尊严去挑战和反抗权威,似乎更是愚蠢至极的行为。我们的耻辱感可能不是发生在“吃”上,但是莫言的“吃的耻辱”却描绘了我们正在经历的世态炎凉。

吃人嘴短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有这点意思简直不算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屈辱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洗清。

我傻瓜一样混进了首都北京之后,恨不得见了个动物就龇牙表示友好,但北京的动物凶猛程度是地球一流的,哪怕是条浑身污垢的野狗,也比外省的狗要神气许多。那汪汪的吠声里无法掩饰的透露出一些皇城根的味道。话说那一年,在一家又脏又破的似乎是纯种老北京人开办的冷面馆子里,苍蝇横飞,老板娘粘腻,一头生眵的狗伏在所谓的柜台边上看我。我诚惶诚恐的把一块肉扔给它,我的意思是说:“狗啊,不要仇视我,我知道北京是你们的北京,你很讨厌我们这些外地土鳖混混,给你一块肉,不要仇视我,我暂时居留在此,随时都会回去。”狗汪地叫了一声,好像我把一颗炸弹扔在它面前一样。老板娘怒冲冲的说:“干什么干什么?吃饱了撑得难受不是?个崩鸭子挺的傻*一样看你那操行欠戳!”我心里想这些北京人的语言怎么都是从裤裆里派生出来的?北京人这样横?北京人怎么这样和八国联军一样不讲理?我喂他们狗吃肉是表示友好啊!这时从里边走出一个北京胡同的典型形象的男子,那口与裤裆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北京土话说得如同爆豆一样,他说这位狗是从法国运回来的,纯种,名种,价值起码十万元。这样的狗不能随便喂,这样的狗吃的是配方饲料,维生素、蛋白质是有数的,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以,你乱给他肉吃,非打乱了它的内分泌不可。这还是狗吗?我感到肚子要气破了。那狗就凭着那个死样也凭从法国进口?我们村垛旮旯里那些野狗也比它模样俊秀许多倍。于是我说:“不要吓唬乡下人,不过是癞皮狗一条。”哎哟我的亲娘,我这句话一出口,等于用火钩子烫了老虎的屁股,那男人目放凶光逼上,那女人卡着屁股喊:“解放,你替我把那小子放了血。”

我很害怕。按照宰杀牲畜的一般顺序,放血之后该是烧开水屠戮毛羽,然后是卸去头脚,开膛破肚,摘出下货,然后挂起来卖。也许明天早晨,也许明天中午,也许明天晚上,在酱肉的盘子里,在油炸的丸子里,在串肉的扦子上,就有了我的身体的一部分。想到此,脊梁一阵冰凉,哪里还有心吃什么冷面,贴着墙边,点着头哈着腰,嘴里一连串儿糟践着自己跑了。

回到宿舍,越想越感到窝囊,于是便有了两行狗屎一样的泪水从眼里流出来。怨谁?怨自己,谁让你去吃什么冷面呢?躲在屋里煮包方便面不就行了?为了不让卖方便面的北京服务小姐心烦,你可以豁出去一次买上五十袋,把罪攒起来受了就行了。正想着呢,一个朋友进来,说你流什么泪?北京缺水,眼泪虽少也是自来水变成的。我一想有理,咱们外地人来了北京,事事都要小心,要哭回山东哭去,在北京要器可以,别喝北京的自来水你就哭。

朋友把我请去吃饭,吃了一盘胡萝卜丝,吃一盘粉丝,吃了一盘什么肉忘了。吃完了,感动得我要命,吃人点滴,永世也不要忘。

隔了几天,一群朋友聚会,我为一句什么话把请我吃饭的朋友得罪了,于是那朋友便咬着牙说:“你的良心让狗吃了!前几天,我去香格里拉饭店买了西班牙产的胡萝卜,去长城饭店买了美国加州的酱小牛肉,还用上我爸爸出访苏联带回来的波罗的海的海鱼子酱,吃得你小子满嘴流油,一转眼你就忘了。那些小牛肉还没有消化完吧?”

我感到浑身冰凉,真是悔之莫及,我恨不得把自己这张作孽的嘴用胶布封了算了。你当年吃煤块不也照样活吗?你去吃人家那胡萝卜粉丝干什么?实在馋了你去买一麻袋胡萝卜吃成了兔子也花不了二十块钱,你吃人家那点东西,你就得承受人家的侮辱。

我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记性,像狗一样,记吃不记打。当时咬牙切齿地发狠,过不了几天就忘了。又有一次朋友请我吃饭,上了一只煤球炉子,炉子上放了一只锅,锅里放了十几只虾米,一堆白菜,还有一些什么肉忘了。吃着吃着我的凶相又毕露了。那朋友就说:“看,又奋不顾身了!”一句话把我的肚子凉透了,因为吃人家的东西所蒙受的耻辱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我怎么这样下贱呢?我怎么这样没出息?你自己下个馆子,老老实实地,吃了屈也不吱声地花上几十块钱吃一顿不就行了吗?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你想怎么凶恶就怎么凶恶吃。你吃光了肉把盘子舔了也没有嘲笑你。你忘了你是一个乡巴佬,人家那些人从根本上没把你当个人看,有时候找你玩,那就像天鹅有时要了解水鸭子一样。我发誓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东西了。我发誓万不得已与朋友在一起聚餐时一定要奋不顾身地抢先付账,我付账,我吃得多你们就不会嘲笑我了吧?

有一次去吃烤鸭,吃了一半时我就抢着付账了。几十个贵种都十分高雅的填饱了那些宝纹雕成的胃袋之后,桌子上还剩了许多,这时农民的下贱心理又在我心中发作了,多可惜啊,这鸭,这饼,这酱,这葱,多吃一点吧,我就多吃。这时,那人说:“瞧瞧莫言,非把他那点钱吃回来不可!”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好像挨了一顿耳刮子一样。人家还说我:“你们说他饭量为什么那么大?他为什么吃得那么多?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了!”

我这才悲哀的明白了:“这世界上的事情早就安排好了,该着受侮辱的命,头戴着皇冠也脱逃不了的。

前年春节回家,我把这些年在北京受到地屈辱对爹娘说了。娘说:“我就不信,人活一口气,再去吃宴时,监行时你先吃上四个馒头,喝上两大海碗稀粥,上了宴席,还能做出那副饿死鬼的相来?”

回北京后,遵循母亲的教导,上了宴席,果然不猴急了,吃得温良恭让,像英国皇室里的厨子一样,我等待着大家的表扬,可是一个人说道:“瞧瞧莫言那个假模假事的样儿!好像他只用两只门牙吃饭就能吃出一个贾宝玉来似的!”众人大笑,食欲大增,那匹人说:“人还是本色些好,林黛玉也要坐马桶!”

“娘啊,简直没有活路了。”我对我娘说。

我娘:“儿啊,认命吧!命中该受什么,就得受什么。”

我说:“娘啊,咱们一大家人,就单单我因为吃受忍辱负重,半辈子人了,这种状况还没改变。”

娘说:“儿啊,你这算什么?娘在六零年里,偷生产队马料吃,被李保管吊起来打,当时想,放下来干脆一头碰死在树干上算了。可等到放下来时,还不是爬着回了家。你大娘去西村讨饭,讨到麻风病人的家里,见过堂里一张饭桌,桌上一只碗,碗里半碗吃剩的面条,脏不脏!但你大娘扑上去就用手挖着吃了,还生怕人家看见骂!你受这点委屈算什么委屈?娘分明地看到你一天比一天胖起来了,不享福,如何胖?儿啊,你这是享福,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仔细思考着娘的话,渐渐地心平气和了。是啊,所谓的自尊、面子都是吃饱了之后的事情,对于一个饿得将死的人,一碗麻风病人吃剩的面条,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也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人,但人家是伟人。如我这种猪狗一样的动物,是万万不可用自尊啦、名誉啦这些狗屁玩意儿来为难自己的。

以上就是《吃的耻辱》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全部模板可供大家参考。总之,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后期活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好机会。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3

莫言全集已在五年前拜读过,年代久远,只记得斑斑点点。私以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对大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能反映大众一以贯之的思想和内心需求,其次应该是心理学家,会解构人物的行为本质和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而非粗糙的解读和简单分析,再称之为作家,便不会有德不配位的滋味。莫言,三者兼具。莫言阅历甚丰,真正的知十用一,读他的作品有连绵不绝之感。短篇小说《吃的耻辱》算是典型代表,字字珠玑毫无多余笔墨,《吃的耻辱》可不是学院派的登徒浪子在象牙塔里面能想象出来的东西,全是对现实生活最深切的体悟和凝练,这必须是在基层生活过,和劳动人民接触多年才能有的深刻体验。而莫言的大多数长篇,全是这样的滋味,不是他造就了东北高密乡,而是东北高密乡造就了他,以至于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和屠格涅夫那样对环境过分冗长的描写,每一片草地,每一亩农田,每一间农舍,每一处细节,他都用最大的热情孜孜不倦的刻画,黑土地的高密乡是莫言最为深爱着的地方。《檀香刑》《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红高粱》等等等,莫言所有的作品,莫言所关注的问题,一直都是底层老百姓千百年最关心的问题,传宗接代和吃饭,而莫言从来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些问题上,更多还是展现了,在历史的洪流面前百姓们何去何从,依附于他们的背景故事,他们自己是怎样想又做出了何种选择。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4

吃,是每个人生活中最稀疏平常的事,也是人生中最美好幸福的事之一。否则,就不会有珍馐美馔、饕餮盛宴、美味佳肴这类令人垂涎三尺的成语了。作家莫言,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把吃这个世间最美妙的事,写成了《吃的耻辱》。让广大的美食爱好者,情何以堪?不免好奇万分。

通篇初读,语言活泼幽默,画面感十足,颇有小媳妇受尽委屈的模样。第二遍再读,便为文中刻薄冷漠的人心,感到一阵颤抖。原来,莫言是在用最美好的食物,反讽最丑陋的世态,教我们看懂世事,而后,泰然处之,做自己,不必费力讨好不待见你的。

初入北京城的莫言,调侃自己像傻瓜一样,人生地不熟,事事总低人一等,又用狗来反讽皇城根的人,不待见外地人,连条浑身污垢的野狗,也比外省的神气多了。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一个乡巴佬进城混事的尴尬局面,仿佛浑然天成般,不待见你的人,永远都不会喜欢你,哪怕你费力讨好,还是徒劳。

他们不但不会被你感动,反而会愈加刻薄地揣测你是否另有企图。就像莫言,在一家脏破的店里吃面,喂他们狗吃肉以示友好,却遭到了店主像八国联军一样的不讲理。于是,只能放弃吃面,贴着墙边,点头哈腰,仓皇而逃。

这是莫言在吃饭上,第一次受到的歧视。

回去后的莫言,越想越觉得自己窝囊,忍不住流下了狗尿般的眼泪。朋友劝他: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北京更不相信眼泪,随便流泪就是觉悟不高的表现。一语中的,便接受了这个理,但凡碰见不得人心的事,埋怨和眼泪,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自己愈加被动。母亲安慰他:娘在1960年里,偷生产队的马料吃,被人抓住了吊起来打;大娘讨饭时,把麻风病人的剩面条都吃了,你这点委屈算什么?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所谓自尊、面子,都是吃饱了之后的事情,我们应当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的事实。我们无法像伟人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才能安稳度日。

目光短浅也好,毫无远见也罢,不活在别人的嘴里,只愿踏踏实实的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5

《吃事三篇》,不是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是莫言以”吃”为主题的三篇回忆性散文。

《吃的耻辱》,应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讲他因吃蒙受的耻辱,该文结尾,也可以说是主题思想。

当莫言以满肚委屈向母亲诉说自己在不同时代,因”吃”蒙受各种耻辱,向母亲诉苦,感到无活路可走时,母亲以自己偷吃马料被吊打打伤,爬着回家;”你大娘”去西村讨饭,偷吃麻风病人吃剩的一碗面,但仍活着的故事,劝他道:

“你受这点委屈算什么,娘看你一天比一天胖起来,不享福,何能胖,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莫言顿悟:

“是啊,所谓的自尊、面子,都是吃饱了之后的事情,对于一个饿得将死的人来说,一碗麻风病人的吃剩的面条,是世间最宝贵的。

当然也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粮的朱自清先生,但人家是伟人,如我这种猪狗一样的东西,是万万不可用自尊、名誉这些狗屁玩意儿为难为自己。”

这个观点未免片面。人没有吃的,连生存也不可能,没人不知。如果人真同猪狗一样,当然无所谓自尊。可人有理性,普通人也有人格、人品,饿了就可偷抢扒盗,性需要就似猪狗,为了一口食可从狗洞中爬出,有吃有色就可投降变节,为了食色可丧失伦理道德,那社会还有文明,人类还有高尚,封建社会精忠、杀身成仁就是假话,今天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为人民服务难道真是虚伪?

当然,莫言或是夸张、形容,引人注目,吸引读者,又达到表现”猪狗般的生活”,揭露黑暗的目的。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6

文章写的大约是莫言初踏北京城,做为一个他乡异客在皇城根下,因为农村出身,饭量大,吃不饱,由此引起饭局上的同桌人,或者是请他吃饭者,说了些在他看来略带“歧视”的玩笑话。

到饭店吃凉面,好心讨好店家的小狗,扔了块肉,却被狗吠人骂,人家是外国纯种的昂贵狗,只吃配方饲料,不能随便喂。

因着好心,却被人骂,道着违心的歉,连凉面也弃了。

回到宿舍,碰到好心同学请了吃了顿胡萝卜,粉丝还有肉,还没感激过久,不久和那朋友有小摩擦的时候,这顿饭中不起身的胡萝眩成了法国的,牛肉是美国,还什么鱼子酱还是苏联的,一下把作者吃人嘴短的无奈和羞愧逼的无以遁形。

吃别人请的,被说成“奋不顾身。”

吃自己买单的,被说成“要吃出本!”

听了老娘亲的话,吃了饼粥再来混饭局,好不容易不再“奋不顾身”,又成了“扭捏作态的贾宝玉。”

真的可以想像作者本人当时无语的心境呀。

结尾,还是他的老娘亲道破天机,何苦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话头吃饭,想吃就吃,吃胖了是福。

她年轻时饿极,偷生产队马料吃被打;作者的大娘曾在极饿之时,连麻风病人碗中的剩面也掏了吃,还生怕被人家骂。

人是在吃饱喝足后,才会对旁人指手画脚。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7

在《吃的耻辱》中莫言写了几次跟朋友吃饭受到的耻辱,一次是跟朋友吃的胡萝丝和粉丝,结果在另一场饭局中因为言语得罪了朋友,朋友说他忘恩负义。就这件事我谈谈我的看法,吃一顿饭你愿请就请,不愿请就不请,上升不到忘恩负义的高度吧,这样的朋友不交也。换一个角度讲朋友之间吃饭应轮着花钱,如果你老不掏钱,别人当面不说,背地里也会说的;话说拐回来,朋友之间之所以称为朋友,也不要为谁掏的多谁掏的少计较,如果某个人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太好他掏的少一点也不要计较,要计较那就不是朋友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讲话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听到不顺耳的话你如果记心里,很去计较的话,对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伤害,如果你去包容他说的话,你认为他说的不好听的话,是朋友之间开的玩笑,你就不会不开心了。我总有一个想法把别人看得重一些,把自己看得轻一些,多想别人的好处,少想别人的缺点,你就会去包容人,你就会少一些不开心,多一些快乐,这对身心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莫言写到回老家时他向母亲诉说了他在北京和他人一块吃饭时遇到的委屈,他母亲给他讲了她自己早些年因为饿偷集体的东西吃被吊起来受到的侮辱,和他的一个同村人因为饿要饭吃麻风病人剩下的饭菜的事情。使莫言悟出了一个道理,尊严是在吃饱肚子时才能考虑的事情,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时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问题,是谈不上尊严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点睛所在,想到这些吃饭时遇到的不愉快那就不是什么事了,这是莫言的母亲从另一个角度对莫言的一种解劝。

最后总的感觉,莫言写的这篇文章太接地气,太漂亮了。

《吃的耻辱》读后感篇8

莫言有一篇散文,《吃的耻辱》。他和朋友去吃饭,被人笑话「看看莫言吧,吃的一上桌,又奋不顾身了」。后来他听了母亲的劝,赴宴之前吃两个馒头、喝两碗稀饭,果然饭桌上「温良恭俭让」起来,他等着被表扬。不料有个人说:

「看看莫言那个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这篇散文的最后,莫言写道:“当然也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但人家是伟人,如我这种猪狗一样的东西,是万万不可用自尊、名誉这些狗屁玩意儿来为难自己。”

再回看一下这篇散文的题目:「吃的耻辱」,莫言确实只从「吃」里得到了耻辱,并没有因为「吃」促成什么大事,即使与朋友「增进感情」都没有。

有一种「吃」是无法避免的,你只能硬着头皮去。你明知道一顿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可也只能和所有别的人一样,努力让它看起来「和谐、美好、增进感情、值得回味、有意义」……

但是它带给你的快乐,远远不如自己泡一碗方便面。

  • 下一篇:工作中的不足与改进怎么写集合(精选6篇)
    上一篇:普通话考试练习模板(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