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精选8篇)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1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地球表面的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大约占陆地面积的10%,所以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01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CaCO3↓+CO2↑+H2O。。
0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最初在浅海等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石灰岩多是呈水平分布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而露出水面,形成由石灰岩覆盖的陆地表面,如果刚好位于湿润地区,就会发生流水的溶蚀作用,逐步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也有一个过程,在不同发育阶段,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地表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流水会顺着石灰岩的节理(裂隙)开始溶蚀,形成沟槽,大片的石灰岩层被溶沟分开形成石芽和石林,比如我国云南昆明的路南石林。
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期,随着流水溶蚀作用的不断加强,沟槽不断的向地下侵蚀,深度超过100米后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内的水进入地下水,并发生横向侵蚀,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观。随着时间推移,溶洞和暗河的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地下暗河长度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溶洞内形成各种景观,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比如我国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广西省桂林的芦笛岩等都是著名溶洞。
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后期,随着流水在地下岩层中不断的进行溶蚀,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间越来越大,最终无法承受上方的岩层重量而发生坍塌,在地表保留部分形态,形成天坑、天生桥、坡立谷、峰林等景观。比如我国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贵州兴义市万峰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景点,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03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04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影响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①地表地形崎岖;②土层薄,土壤贫瘠;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暗河发育;④植被稀少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2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西藏和北方地区也有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来一起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分类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桂林喀斯特地貌
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广西桂林、阳朔一带。桂林位于一个巨大的褶皱盆地中,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降水丰沛,漓江穿盆地而过,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
在溶蚀的初级阶段,流水在岩石的顶部只溶蚀形成浅浅的沟槽,凸起的部分称为石芽,随着溶蚀的加深,山峰逐渐显见。当山峰之间的沟谷被溶蚀到1/3~1/2,峰与峰下半部相连时,被称为峰丛;当山谷被溶蚀到底时,就成为典型的峰林;随着流水继续溶蚀,山峰之间有了距离,这就是孤峰了,属于溶蚀的后期阶段。
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时,流水侵蚀就会形成宽广的溶洞,如桂林芦笛岩、湖南索溪峪黄龙洞、福建宁化天鹅洞,洞穴里还会有形态多样的洞穴沉积形态——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在溶岩地区,地表河流流经洞穴发育的地区,水流通过垂直洞口进入地下,就形成落水洞,地表河流也可能因此而断流。
不是有石灰岩的地方都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的地形地貌,而是需要有大面积、大厚度、质地纯净的石灰岩,还要求有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才有可能发育成如此完美的地貌,形成那样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亚热带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还有四川兴文石海、重庆武隆、黔江小南海等地。长江三峡一带也是石灰岩地区,三峡也是因石灰岩而成。在瞿塘峡以上,长江穿行在质地较软的砂页岩间,到了夔门,进入了质地比较坚硬的石灰岩地区,流水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切入,河道骤然缩窄,形成岩壁陡直幽深的峡谷,造就了天下雄奇的夔门。
在长江三峡一带,不仅干流是穿行在石灰岩峡谷之中,许多支流也穿行在石灰岩的峡谷中,如大宁河、香溪、九畹溪等。
喀斯特不仅有独特的山地形态,还有着形态各异的地下结构一天坑、溶洞及地下暗河。
石灰岩多裂隙,可渗水,又易溶于水,但容水量有限,当流水渗A-石达到饱和时,地下水就开始水平流动,这就是地下水位。流水会沿岩层的水平层理溶蚀,形成洞穴,如果水位变化不大,洞穴逐渐扩大,就形成地下暗河。我国许多著名的地下洞穴暗河都属于此,如广西桂林,星岩(古称栖霞洞)、广东肇庆七星岩、江苏宜兴善卷洞、江西彭泽龙宫洞等。
以上是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总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也是地球科学和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让后人也能够欣赏到它的美丽和神奇。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3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成因主要由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将地表岩石圈变得凹凸不平。
(二)外力作用:
1、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分为两种:风力侵蚀作用,通过风力的侵蚀,将一些大的石块、土块侵蚀成不同的形状,就形成了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戈壁等;风力堆积作用,通过风力搬运一些碎石砂砾然后堆积在一些地区就形成了风力堆积地貌,比如沙丘等。
2、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分为两种:流水侵蚀作用,由于地转偏向力和重力等作用,使得河流水、雨水、海水等将流经地区的岩石、土壤侵蚀搬运后形成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如黄土高原等;流水堆积作用,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流速减缓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河口三角洲等。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4
喀斯特地貌
③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上,以水蚀作用为主的地貌。经过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可细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从、孤峰平原(桂林)、坡立谷、天坑等
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等
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区别:
①基岩不同:丹霞地貌主要基岩为红色碎屑岩(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基岩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②所受主要的外力作用不同:丹霞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主要靠垂直节理发育和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水溶蚀的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5
古代相关记录:
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伏流、石山等现象已有提出。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岩溶现象已有较多记载。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在广西、贵州、云南,他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常见分类:
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按喀斯特作用发生地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
石芽
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石芽为蚀余产物,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成的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
溶沟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20厘米至2米,深2厘米至3米,底部常填充泥土或碎屑。
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蝶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10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
落水洞
落水洞多分布在较陡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为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宽度一般不会超过10米,深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广西、重庆及四川南部地区称之为“天坑”,一般称竖井。
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通常由喀斯特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面积小于10平方千米,具有封闭性。
喀斯特盆地
喀斯特盆地又称为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喀斯特洼地,面积一般为10-100平方千米以上,边缘略陡并发育有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多分布在地壳相对稳定的区域,如云南砚山县、罗平县和贵州安顺市。
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盆地继续扩大即形成喀斯特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如广西宾阳县黎塘镇和贵港市。
峰丛
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常与洼地组合成峰丛-洼地地貌。
峰林
峰林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育形成,但因受到构造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岩层上多呈圆柱形或锥形,在大倾角岩层上多呈单斜式。气候条件对峰林形态有影响,藏南古峰林遭寒冻风化破坏,峰林仅30-50米高,云贵高原峰林也因遭到破坏而较浑圆矮小,黔桂两省区交接带气候较为炎热,地下水垂直运动强烈,峰林高达300-400米。
孤峰
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于喀斯特盆地底部或喀斯特平原上。
2.地下喀斯特
溶洞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或合并,行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干溶洞。水平溶洞的发育大多与当地侵蚀基面相适应,因此此类溶洞与阶地及河面对比可反映构造上升量。垂直溶洞深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可视为地壳上升的标志。
地下河
地下河亦称暗河,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暗湖
暗湖是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和地表湖泊一样,暗湖也具有水源调蓄作用,其可储存和调节地下水。
石钟乳
石钟乳是干溶洞顶部裂隙渗出的地下水中所含碳酸钙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水分蒸发而沉淀,自洞顶向下增长形成。
石笋
石笋是自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钙沉淀形成自下而上增长形成。
石柱
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相接形成。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6
喀斯特地貌概念
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流水溶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下水易渗漏。
喀斯特地貌成因
由于特殊地质石灰岩构成,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点
化学反应后会形成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特殊的地表或地下特征。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7
喀斯特地貌是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
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篇8
喀斯特的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