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优秀科学教案(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2-26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篇1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相信他们对自主探究的活动充满兴趣。

本堂课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昆虫的同一部位;第二部分是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更多的身边微小的物体;第三部分是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观察工具对观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了解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

师:小小的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辛勤工作,我们该怎样更好地观察它们?(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展示放大镜。

导入二:

观看视频:草丛中的微小世界。

师:草丛中有一个微小而又奇妙的昆虫世界,我们可以怎样观察这个世界呢?

师: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昆虫的身体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导入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导入二通过视频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最后一个提问可供导入一和导入二兼用,承接后续的课程。

(二)新知初探

教师展示并讲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观看视频: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放置显微镜;②转动转换器;③调节反光镜;④放置玻片标本;⑤调节准焦螺旋;⑥观察标本;⑦进行微调。

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①持镜须右手握臂、左手托座,不可单手提取。

②轻拿轻放,不可放在实验台边缘部位。

③显微镜镜片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④放置玻片标本的时候要对准通光孔中央。

⑤两眼同时睁开观察,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实验一: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标本。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蝴蝶的触角、翅、足或其他的某一个部分。

师:对比观察蝴蝶的足,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师:把我们的发现画成图并用文字标注。

师:对比观察蝴蝶的翅膀,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师:把我们的发现画成图并用文字标注。

实验二: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并用示意图画下来。

学生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学生使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某一个部分,比较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三)知识内化

教师图片展示显微镜下的植物:

教师图片展示显微镜下的晶体:

观看视频:显微镜下的动物。

师:大家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观察同一物体,图像放大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肉眼观察,图像没有放大;放大镜观察,图像放大了;显微镜观察,图像放得很大。

师:观察同一物体,视野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

师:肉眼观察,视野最大;放大镜观察,视野较小;显微镜观察,视野最小。

师: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首先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供使用的素材,补充实际教学中的观察限制。研讨部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四)课堂延伸

观看视频:动物与仿生。

师: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师:苍蝇的复眼由4000多个六角形的小眼组成,能看清几乎360°范围内的物体,及时帮助苍蝇躲避危险。

教师展示其他具有复眼的昆虫:

师:蜻蜓是拥有眼睛数量最多的昆虫,它的复眼由10000~28000只小眼构成。

师:科学家研究昆虫的复眼,发明了复眼照相机、相控阵雷达等。

音频: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同样,这种仪器也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它就会报警,以便及时排除险情。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图片展示和科普视频介绍了有关动物与仿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带学生了解研究微小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了解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学习难点】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三、知识构建

【自主学习】

我们可以用________更好地观察小蚂蚁。

【合作探究】

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从上至下的结构依次是:________、调节旋钮、转换器、________、载物台、________。

放置显微镜时不能________提取,要_____拿_____放。

放置玻片标本的时候要对准_________中央。

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来调节视野的明暗。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标本。

请在图片下填写相应的观察工具(选填: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图片下填写相应的观察工具(选填: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序号后面填写手持式显微镜对应的结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研讨:不同观察工具的放大效果对比。

对比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放大效果,按图像放大倍数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______,视野范围越______。

拓展:生物与仿生。

人类模仿苍蝇的_______,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四、层级练习

【新知巩固】

(一)判断题。

1.观察昆虫的身体时,用放大镜和用肉眼观察没有太大区别。()

2.蝴蝶的翅膀上覆盖着密密的鳞片。()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我们要将双眼睁开,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4.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放大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小,视野范围也更小。()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排序正确的是()。

①上片②调焦③拿放④观察⑤对光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①②④

2.粒粒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蝴蝶翅膀,()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

A.

B.

C.

3.下列观察工具中,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四、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放大镜

【合作探究】

(一)1.目镜;物镜;反光镜2.单手;轻;轻

3.通光孔4.反光镜

(二)1.肉眼;放大镜;显微镜2.肉眼;放大镜;显微镜3.目镜;调节旋钮;物镜

(三)1.肉眼;放大镜;显微镜2.大;小

(四)1.触角

【层级练习】

【随堂练习新知巩固】

(一)×√√×

CAC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作业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课后作业

班级:____姓名:_____难易度:★★☆

填空题。

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也被放得越__________,但观察的范围就越__________。

2.对比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观察视野,按视野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_______和_______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4.科学家利用昆虫的_______发明了复眼照相机、相控阵雷达。

判断题。

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蝴蝶翅膀上的鳞片用肉眼都能看清楚。()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蚕蛾的触角和蝴蝶的触角一样。()

选择题。

下列观察工具中,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肉眼

B.放大镜

C.显微镜

下列是蝴蝶的足,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

A.

B.

C.

“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是人类模仿()研制的。

A.苍蝇的触角

B.苍蝇的鼻子

C.苍蝇的复眼

4.下列是科学家受昆虫不同结构启发的发明创造,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苍蝇复眼——蝇眼雷达

B.苍蝇触角——蝇眼探测系统

C.蝴蝶翅膀——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

5.下列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排序正确的是()。

①上片②调焦③拿放④观察⑤对光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①②④

四、填图题。

将下列显微镜的结构序号填写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A.载物台

B.物镜

C.目镜

D.反光镜

E.调节旋钮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1.大;小2.显微镜;放大镜;肉眼3.结构;功能4.复眼

√√××

ABABC

四、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难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蝴蝶标本、红色卡纸、放大镜、手持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图片导入。

(1)出示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的图片:沙子、浮萍、苔藓、花蕊、蜜蜂、蚜虫、瓢虫、蟋蟀、蝴蝶。

(2)学生欣赏图片后,组内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微小的物体)

(3)揭示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板书补充课题)

2.提问:要看清楚这些微小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板书: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3.聚焦问题:这些微小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以身边各种微小的物体图片导入,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微小物体。

二、探索

(一)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板书: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光学显微镜。

1.出示光学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图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

(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镜座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白亮的视野。

(3)上片: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正对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调节旋钮(或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亲手操作,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

手持式显微镜。

1.谈话:实验室还有一种简易的显微镜——手持式显微镜。(板书:手持式显微镜)

2.出示手持式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操作。

(1)掰开镜筒,打开灯泡。

(2)透明罩对准、紧贴被观察物体。

(3)眼睛对准目镜观察。

(4)转动调焦旋钮进行调焦,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并将图像画在学习表上。

3.出示红色卡纸和显微镜下的卡纸图像,学生使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红色卡纸,直到观察到目标图像,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样更为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两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别为本课和后续学习观察、研究做铺垫。红色卡纸的观察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手持式显微镜,为本课后面的观察做好准备。

(二)观察蝴蝶

1.谈话:今天,我们用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蝴蝶。

2.出示蝴蝶标本图片。

(1)布置观察任务: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选择蝴蝶身体上的一个部位进行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发现。

(2)出示学习表1,介绍学习表及记录方法,可以参考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内容。

3.蝴蝶标本观察结束后,再任选两样微小物体,用手持式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画出示意图,记录在学习表2中。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以及观察内容的描述。

设计意图:蝴蝶标本的各部分结构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选择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比较合适。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物体时,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观察。

三、研讨交流

1.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汇报观察结果。

2.重点研讨问题。

(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某个部位,各发现了什么?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3)你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到了什么微小物体?有什么新发现?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与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4)观察中,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3.出示肉眼、放大镜、高倍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照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使用不同观察工具,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板书: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设计意图:利用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同一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不同的,认识到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四、拓展

1.资料学习:昆虫给人类发明的启发。

(1)谈话: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的应用使得人类对微小物体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人类还从一些昆虫的身体结构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先进的产品,让我们来看一看。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页《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找一找,资料中人类是受到昆虫身体结构的哪些启发,发明了有益于人类的探测仪器?

2.集体交流。

3.说一说,人类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自然界生物的启发的?

(例如,鱼鳔——潜水艇、蝙蝠——雷达、萤火虫——人工冷光、电鱼——伏特电池、蛙眼——电子蛙眼、鱼鳍——船桨、锯齿草——锯子、苍耳——尼龙搭扣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找重点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

以上就是《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优秀科学教案的相关范文内容了,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如果这期教案模板能够帮助到大家,也请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在站内搜索到更多关于教案范文的内容。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最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无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没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饿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图中恐龙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应用拓展:

1、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观察。

(出示茶壶四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2、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67页“做一做”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巩固新知:

1、每个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自己的玩具,说一说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请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状)”

2、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应用总结:

师: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个人的说法对吗?他们四个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

生1:应该说:“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生2:应该说:“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应该说:“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

师:你们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师:他们如果这样说,你还笑他们吗?

生:不笑了,他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

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同学们好吗?

2、如果让你去观察一个物体你用怎样的方法观察呢/

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对的,对一个物体应全面的观察。

反思: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篇5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

从正面、侧面上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

感知对称现象,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一)

内容:教材P6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两只蚂蚁,有一天他们打算去看看牛是什么样的,于是啊,他们就出发了,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蹄上,说:“牛长得和碗差不多大小。”另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角上,说:“不对,牛是弯弯的,和黄瓜差不多长。”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学生回答:他们看得不全面,他们只看到牛的一部分。

师:是啊,这两只小蚂蚁只看到牛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出牛的全貌。

二.观察物体,探索新知。

1.要了解一样物体,需要全面地去观察,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全面地怎样观察物体。

2.小组合作观察。

四人小组拿出一个玩具,固定在桌面上不移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熊(最常见的动物玩具),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熊的什么部位。

3.汇报:

你看到的是哪个部分?你是坐在什么位置观察到的?其他小组和他看到一样的小朋友请起立。谁看到和他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4.课件出示:

小朋友真仔细观察得真仔细。这有几个小朋友看到的场景,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吗?

5.通过观察小恐龙,你发现了什么?

站在不同的位置,我们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书本。

请同学们把书四本合放。一会根据老师出示的画片,想一想应该是从那个角度看到的画面,就到走那个方向。

2.猜物体。

(1)课件出示玩具汽车的一面,这是什么,这是从那个角度去观察的车?变换图形,再问。

(2)出示圆点。这是什么?有很多可能。看来单从一面判断是不行,我们要更全面些。出示铅笔正面图。再左右。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在做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了解一个物体,我们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

五.作业:

回家选择一样物体,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画下简易图。

  • 下一篇:关于实训总结范文(精选8篇)
    上一篇:年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结束语(整理6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