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精选8篇)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1
1、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2、区分洋务运动“军事”与“民用”企业。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近代第一个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近代规模最大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近代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民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洋务运动企业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辛丑亲约》(20世纪第一个不平等亲约)中“辛丑”指的是签订条约的时间是1901年,不是1900年。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5、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6、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只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
7、戊戌变法中的“戊戌”指的是1898年,百日维新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而不是戊戌变法。
8、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京师大学堂。
9、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了清朝统治),而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2
国共两党第⼀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命统⼀战线正式建⽴,即第⼀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北伐战争(1926年)
1、北伐的⽬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北伐主战场:湖南、湖北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
4、北伐的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1927年4⽉,蒋介⽯叛变⾰命,在南京建⽴了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政
府。
南昌起义:1927年8⽉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命军在南昌举⾏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枪。
秋收起义(1927年9⽉9⽇):⽑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新型⼈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建⽴⾰命根据地,开创中国⾰命胜利道路。
井冈⼭⾰命根据地——第⼀个农村⾰命根据地。
建⽴者:⽑泽东
⼤⾰命的失败、农村⾰命根据地的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条正确的⾰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3
红军的长征(1934年10⽉–1936年10⽉)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原因)、“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2、开始:1934年10⽉,红⼀⽅⾯军撤离中央⾰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江西瑞⾦)—-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河(打乱敌⼈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泽东正确战略思想的战役)—-渡过⾦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过草地—-三军⼤会师(陕北吴起镇)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肃会宁,红军三⼤主⼒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量。使中国⾰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1935年1⽉,遵义召开)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命;是党的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坚不摧的⾰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
团结,顾全⼤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畏精神。
“九⼀⼋”事变:
1、背景:⽇本为转嫁经济危机,侵略中国。
2、1931年9⽉18⽇,⽇军炸毁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段铁轨,接着进攻沈阳。东北军奉⾏蒋介⽯“不抵抗”政策,撤⼊关内。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3、东北⼈民组织抗⽇义勇军进⾏抗⽇活动;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组织抗⽇先遣队,进⾏游击战争。
4、影响: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双⼗⼆事变):
1、1936年12⽉12⽇(农历⼀九三六年⼗⽉⼆⼗九),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实⾏“兵谏”,逼蒋抗⽇。
2、西安事变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蒋介⽯被迫接受停⽌内战、联共抗⽇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民族统⼀战线的初步形成。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了解。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4
新⽂化运动
1、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号。
②代表⼈物:陈独秀、李⼤钊、胡适、鲁迅。③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社会主义⾰命。
李⼤钊是举起社会主义⼤旗的第⼀⼈,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旗的世界!”建⽴了《每周评论》
3、评价:新⽂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化运动的性质)。它启发着⼈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不过,新⽂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直影响到后来(局限性)。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
结果:没有使中国⾛上近代化道路。启⽰: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通。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④只有⽆产阶级领导的⾰命才能成功。⑤中国⼈民具有不屈不挠的⽃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5
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中共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黄浦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8.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9.长征精神是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6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2.特征: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水平整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①剪发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②易服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③变礼节: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④改称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⑤废缠足:劝禁女子缠足。
2.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1.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③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④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影响: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
出版机构。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中华民国陷人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5.代表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评价
(1)积极性: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7
左宗棠收复x疆
1、陕⽢总督左宗棠“塞防”与“海防”并重,⼒主收复x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督办x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3、1878年,除伊犁外,x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884年在x疆设⽴⾏省。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1895年。
2、黄海⼤战:邓世昌牺牲(“此⽇漫挥天下泪,有公⾜壮海军威。”)。。
3、结果:①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本;赔款⽩银2亿两;增辟通商⼝岸(外国资本主义势⼒深⼊中国内地);允许⽇本在华开设⼯⼚(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产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侵略程度更深⼀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台湾今已归⽇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本。“颐和园⼜搭天棚”是说颐和园⾥还在继续进⾏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联系在⼀起,说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能。⼋国联军侵华与《⾟丑条约》(英、美、⽇、法、德、意、奥)
1、义和团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2、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国联军侵略中国并占领北京。
3、《⾟丑条约》(1901年)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民参加反帝运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③拆毁⼤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居住。影响:《⾟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四次⼤规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初二知识点全部篇8
1.北洋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实行专制独裁,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政府,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孙中山。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不止大生纱厂,还有很多。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近代企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5.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并不是一个重工业企业都没有;大部分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也不代表内地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6.1862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新青年》的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8.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者是陈独秀;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是鲁迅。
9.新文化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而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