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后感字范文(精选8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1
今早,我读了《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公元30__124年),字叔重,汉昭陵人。曾任汶长、太尉南阁祭酒。从贾逵受业,博通经籍,时人谓之“五经无双许叔重”。此书作于和帚永元二年(公元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公元121年)才告完成。
《说文解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之为“古文”,用古文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焚书后,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为“今文”,用今文写成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写的经书。这样在汉代经字家中就分成了今文和古文经学家两派。古文经学家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其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扑。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
《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由许慎最先完成了。它把形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列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具体有三种情况:1,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2,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排在后边;3,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二,训释本义。着重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此外,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三,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他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音”的原则,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四,以六字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逐字分析。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说文解字》一书就阅读而言,是相当困难的。因而,阅读该书最好能选择其注释本,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和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2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3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文字形体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从而达到以简驭繁,更好的掌握词义之效。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管窥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这是在跳出《说文解字》本身、淡化其意义及与其它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留在我心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姑且算是我个人的读后的略有所得吧。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4
汉字,独有之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汉字获取知识、沟通信息,殊不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值得人们不断探寻。
寒假中,我认真听讲了台上关于《说文解字》的课堂,在每次的说文课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字和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也能发现注释上的解释和说文不同。
《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的许慎所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有9000多字,搜集了经典和别的书中的字。此外,他还分析偏旁部首,将9000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是说解。所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本书,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字素养,我假期购买了现代版本的《说文解字》并进行仔细阅读。
一、享受汉字之美
现在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老师总强调“横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然而最早的文字并非“横竖直”的,而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样子来画的。最初的汉字正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曲线流转中抒写出汉字另类之美、展现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形态。比如王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说文中解说: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读作王时,本义为大斧。大斧象征着权威,掌握这个权威的是国家最高者,故最高者就为王。我们应该将这么美好的画卷流传下来,并让孩子知晓。
二、感受汉字之妙
我们最初学习认字的时候,总是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很少刨根问底: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最初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意图、都有历史信息蕴含在文字构形之中。比如:家这个字,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所房子里画了一头猪。表示:“屋内有豕也就是猪,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屋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汉字之美妙,不仅仅在于字形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独有的文化。
三、找寻汉字之根
汉字源于何处?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出现断裂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汉字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比如:现在的汉字解释究竟是不是最初的意义?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比如:惠字。它是会意字,金文的惠字上部像纺线的纺锤,下部为心,会纺线主要专心的人才不会出错。惠的本意是专心,后来引申为仁爱、恩惠。关于汉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于《说文解字》我还在学习之中,相信我的所学能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引领我的学生爱上汉字。
以上便是《说文解字》心得体会感悟模板15篇的相关范文内容了,总之,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5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我自知能力远远不及,是故精读其序,反复斟酌,略有所得。而在述我所得之前,我认为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自身学识是十分必要的。《说文解字·序》云:“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这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另一方面透露了许慎作此文之因。“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那时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他们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廷尉在解说法令时也“以字断法”,把“苛人受钱”说成“止句”。针对“鄙夫俗儒”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相关依据。
若许慎是单纯的加入两派之争,其说未必能服众。但他少时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业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这样,他兼通古、今文经,使得他针砭今文经就显得强而有力,这种身份作出的评论著作也能让人心悦诚服。
抓住“文字”进行研讨,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柄利器,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而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巨作集文字之大成,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它明确了文字形意,对今天训诂学的发展、实践操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效。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有例字,如“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他的“六书”理论是他对造字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从字形分析入手创立部首方法的主要基础。“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可以说是他想出的分类编排方法:同部类聚,异部群分。在不同部首之间又有形相联系之处。如“一、丄、示、三、王”,以“一”相联,由简至繁,逐步引申。这种编排方法的运用,使书中框架各部首严密有序,这也是前所未有之处,以540部总9353字,且形义明了,无疑是文字学之巨作,训诂学之巨作。
在《说文解字·序》中,还有一点是我尤其刻骨铭心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
当我读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大小,信一、而有证”和“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时,我不禁生起钦佩之情。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试问,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天又有几人能落到实处?
钱钟书曾说:“学问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除祛名利、永存诚意,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可如今有些自诩为学问的大作却是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累牍;有的为文言不由衷,以紧跟形势为名,时常违心甚至阿谀奉承;还有的“借鉴”多篇他人佳作,将成段成段得文字“优化组合”,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此作为,乃追名逐利思想、商业投机作风对做学问的侵蚀,但就作者本身而言,他们所欠缺的不只是做学问的素养,更是知识分子的品格,这,应为做真学问者、真做学问者所不齿!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在《说文解字·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也许其中有很多因素致使他这么做,比如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又如他认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需要言必有据等等。但这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今人要有感于其行,存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6
《说文》在中国文字学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小学著作,也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进行了超凡却不经意的总结。一学期的说文课让我认认真真地了解了540个部首的形、音、义,以及它们背后的种种故事,这是一次非常系统且重要的基础性整理。当然许慎对许多字的解释有牵强甚至失误处,但这不妨碍这本作品的伟大。最后一堂课上,对540部首的小篆形体进行了摹写,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7
记得刚接触英语时,甚是恐惧~每天一想到要见英语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唯恐避之不及~后来有一次我爸跟我说:其实汉语才是最难学的!你看啊,英语变来变去就那26个字母,万变不离其宗…可汉语就不一样了,字又多又复杂,不仅难认,难记还难写……你既然语文都能学好,还怕学不好英语?~想想也挺对哈,信了我爸给我灌输的“歪理”,从心理上放下了恐惧,自此,也慢慢爱上了英语~现在想想,那时觉得自己学好了语文,还真是少不更事给自己戴高帽~“活到老,学到老”,一点不假,想来即使穷极一生也没人敢说自己识尽了天下字!
要成文必须先识字~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而汉字字形的演变则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发展规律: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其中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种字体可以合称为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基本字体。汉字发展至今,楷书和行书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以前为了多“识字”,特意买了一本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每天没事就翻着看,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一本正经的拿个本本用笔抄下来~结果,被朋友知道后都嘲讽我闲得发神经╯^╰~后来呢,在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二的进度就因感枯燥而中止…而今觉得学识字,不妨从《说文解字》看起。我想凡是学过《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人都不会对这本书感到陌生~一提起《说文》,立马反应:《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首次对“六书”(一般指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许慎经归纳将前四个归为——造字法,后四个则归为——用字法)做出了具体的解释…《说文》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重在释义,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没有夸张,之所以现在还记得,实在是当时老师要求强制性记忆,想忘记貌似都有点困难~
而这本书,名为《说文解字全鉴》,是以《说文》为依托,对一些简单的汉字做了分类归纳,虽说关于【汉字的字形演变】一笔带过,缺乏图片展示,是一大缺憾,但【汉字趣谈】这一板块觉得设计得特别好~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具书的趣味性,可读性,使阅读变得妙趣横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常识~零碎时间值得翻来一阅。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8
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文字的发展历程,或许夸得有点过分了。我们接受的一切信息都是由文字来保存、传递,声音是不易保存的,只不过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留下声音信息。文字算是一种很伟大的创造。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则是表意文字,因为古人都是根据物体的样子造出来的。这毫无疑问是最常见的造字法,也是六书之首(象形,指示〖一个部分〗,会意,形声〖两个部分/合体字〗,撰注,假借)。前四种居多,后两种特别少。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90%是形声文字,即合成字。现在的简化字更是不易看出文字的源头了。所以我觉得说我们现在的文字是象形字有点不太妥,随便翻开字典,里面都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这些字多半是形声字。元素周期表上的字都是形声字,什么是形声字呢?就是一个是表示形旁,一个即是表音。我们每天接触的也是形声字居多。看完本书也不是能完全记住所讲的每个字的来历、本义、延伸义,其本义有的已经完全消失了。具体还是要到语境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语义。
文字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年代里与现在相比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很多被假借的字不寻求其来源是无法理解的。与古人沟通,则要明历史,否则也会是像学外来语言一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