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2-28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1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2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3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口诀:内人解(结)手真龟(规)速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口诀: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口诀: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口诀: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6.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口诀:双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口诀:教师直接两巴掌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领准老公(巩)孕(运)检

9.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口诀:备上作业来辅导,检查评定不能少

1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口诀: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人们追求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们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习本文介绍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并更好地应对教育领域的挑战。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4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教育又要受到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稳定性

(7)可变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涵义。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第三,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

(4)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负责。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或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的因素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5

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6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

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材料的位置;③学习程度的大小;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

⑥时间因素;⑦情绪和动机(态度)

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答:①动机—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意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加工—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适当过度学习;⑤记忆术—合理使用记忆术;⑥复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⑦应用—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

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②经常复习;③交错复习;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多样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7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关键词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岁),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的到发展,获得守恒概念;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发展接近成人。

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得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①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②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儿童的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也称为服从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和权威阶段。

③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观念为特征,有了自律的萌芽,开始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④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2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第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篇8

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

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绪调节的方法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 下一篇:学生会计实习报告(精选5篇)
    上一篇:简单成语小故事阅读(整理3篇)
    相关文章